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关键词研究:发掘志言与意

文化关键词研究:发掘志言与意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旨是“志”决定了“言”的内容,“言”所表达的就是“志”。古人还把“意”等同于“志”,《孟子·万章上》曰:“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史记·五帝本纪》把“诗言志”引作“诗言意”,《史记·滑稽列传》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都有“诗以达意”之语。[4]朱自清《诗言志辨》认为“言志”是发抒怀抱,志不仅包含情和意,而且与“礼”分不开,与政治、教化分不开。情与理的结合是“志”的最大特点。

文化关键词研究:发掘志言与意

“诗言志”表达的诗学观念是,诗的功能是言说作者之志,诗的本质是志之载体[2]尚书·尧典》载舜对夔说:“诗言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庄子·天下》曰:“诗以道志。”《荀子·儒效》曰:“诗言,是其志也。”《礼记·乐记》曰:“诗,言其志也。”许慎说文解字》直接训释为:“诗,志也。”王逸注《九章·悲回风》、高诱注《吕氏春秋·慎大览》也都说:“诗,志也。”这些话表达出一种共识性基本诗学观念:诗的功能是言说作者之志,诗的本质是志之载体。

“志”的涵盖面极广,《经籍籑诂》记录、注释了数十种“志”的含义,有谓心志也,思意也,念也,慕也,望也,知也,心所念虑也,私意也,臧也,意所拟度也,在心之谓也,在心向慕之谓也,在心未行也,德也,行也,未平也,所居而安也,君子以守道不回也,识古文也,士守义者也,欲之使也,情动也,等等。这几乎是总包万类,涵盖了人类主体的全部意向性心智活动,内蕴了感性与理性、道德人欲、个体情志与群体意识等各方面的矛盾。甚至可以说,“言”等于“志”,《左传·昭公九年》曰:“志以定言。”《大戴礼记·四代》曰:“发志为言。”《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大旨是“志”决定了“言”的内容,“言”所表达的就是“志”。朱熹注《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说:“心之所之为之志。”这都是把“志”看作所有心智活动的总合。古人还把“意”等同于“志”,《孟子·万章上》曰:“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史记·五帝本纪》把“诗言志”引作“诗言意”,《史记·滑稽列传》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都有“诗以达意”之语。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曰:“心之所之谓意。”孔颖达注《毛诗序》曰:“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意”指人的心意[3],或者说是人的心灵意蕴的流露。在一般语境中其内涵最广,涵盖了人的理性活动和感情活动的一切方面。高友工把言志传统置入抒情传统中,认为“志”是所有心智活动的主要构成成分:“广义的‘志’即是把‘心志’不只是作为个人的欲望、志愿(或者尚藏之于心,或者已付诸行动),这些至多只能说它是个人‘心境’的一个‘表层’或‘方面’。它实际上无法和它的其他部分分割,即是他的‘感觉’‘想象’‘认知’‘记忆’以及‘理想’。所以说‘心志’实在只是个人整个人格的一个浮标。正因为它们的不可分割与互相关联,所以才能以此推彼,举一反三,使我们能从一方面了解这更复杂的‘心境’的整体和其后之人格。广义的‘言’把‘言’从代表性的语言中解放出来,而以一全面的体现性的‘言’(自然包括了代表性的言)作为保存,传达个人内在的整体的‘志’的工具。”[4](www.xing528.com)

朱自清《诗言志辨》认为“言志”是发抒怀抱,志不仅包含情和意,而且与“礼”分不开,与政治、教化分不开。[5]在《诗言志辨》的序中,朱自清说:“‘言志’的本义原跟‘载道’差不多,两者并不冲突。”[6]“诗言志”命题内在地包含着群体理性的规范,包括政教层面上的美刺、人生情怀的抒发和道德义理的表达。按照孔颖达疏《毛诗正义·诗谱序》的说法则是:“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己志而作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坠,故一名而三训也。”一名而三训“类似于黑格尔之正反合思维:政教为正题,其反题必为个人,而个人之反题则为理性与规范”[7]。当代学术界已经出现了张扬“诗言志”命题的理性内涵的倾向,但不宜过度强调这种理性内涵而看轻感性基质。陈伯海认为:“志”是一种渗透着理性(主要是道德理性)或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情与理的结合是“志”的最大特点。[8]综上所论,注重理性内涵是“诗言志”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诗歌基本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而不是一种异质诗学维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