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典诗学与文论史上的雅与夏相关性研究成果

中国古典诗学与文论史上的雅与夏相关性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典诗学、文论史上,对“雅”的理解,主要是基于上述文化背景产生的观念——即“华夏正音”。这里荀子将“夏”与“雅”对举,据此,刘台拱认为在荀子的叙述中“雅”就是“夏”,所以“雅”“夏”两字原来是相通的。[16]“雅”“夏”相通成为历代学者们的共识,“雅”亦被视为“夏”的同音假借字。

中国古典诗学与文论史上的雅与夏相关性研究成果

西周定都镐京,镐京原本是夏王朝的故地,所以周初王都及其附近的人们往往自称为夏人。《说文解字》曰:“,中国之人也,从攵,从页,从臼。臼,两手;攵,两足也。”[14]“夏”是中国人的自称,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中国人为何自称为“夏”,“夏”的本义又是什么?甲骨文中有等字形,而金文中有等,从字形上来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夏”字多从日、从页、从手、从足,后来秦系文字省掉了“日”,汉隶从秦篆,“夏”字最后演变成了今天“省日”的字形。“夏”字的本义除了“中国之人”之外,还有训“方位之西”“水名”“大”“季节名”“象人当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等。[15]尽管说法众多,但可以确认的一点是,“夏”字最初的意思是一个人,此人稽首拱手站在阳光之下,其首、手、足突出,我们的先民自称为“夏”,其实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表示他们将自己视为是太阳神的后裔。

近代以来,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许多的相关金文及简帛文献的出土,使得我们对“雅”字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前面说过,“日”是天人沟通的使者,上天唯一能抵达人间的只有阳光。甲骨文中,“乌”突出其张嘴仰天对日“雅雅”而叫的形态;“雅”是“乌”的形声写法,也是秦人的方言;“夏”字从日、从页、从手、从足,象人注视或膜拜太阳的样子,三者都强调了主体面对太阳,直观其对于人类的“本质”属性——光明灿烂、生命之源,不过由于直观场景的不同,三者采用了不同的图形来表达与“日”有关的概念:动物为“乌”“雅”,发声为“呜”“呼”,语言为“雅言”,族群为“夏”,居所为“厦”,季节为“夏季”,礼乐制度的特征为“雅正”,诗歌乐舞名为“大雅”“小雅”……“乌”“雅”“夏”声韵相同或相近,在先秦古籍中,“雅”“夏”两字更是在一定的场合互相通用,这两个字再加上“乌”字,从上古到现在,其意义脉络在“日”这一交点的统绪之下,虽渐隐于常用字义之释义,却始终不曾中断。(www.xing528.com)

中国古典诗学、文论史上,对“雅”的理解,主要是基于上述文化背景产生的观念——即“华夏正音”。在那个“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王都作为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它周围的一切也成为四方准则,其语音随之而成为当时的官话,他们的语言便被称为“雅言”,他们的诗歌也被称为“雅诗”。《荀子·儒效》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荀子·荣辱》又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这里荀子将“夏”与“雅”对举,据此,刘台拱认为在荀子的叙述中“雅”就是“夏”,所以“雅”“夏”两字原来是相通的。梁启超的《释四诗名义》也说:“雅音即夏音,犹云中原声云耳。”[16]“雅”“夏”相通成为历代学者们的共识,“雅”亦被视为“夏”的同音假借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