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心雕龙》中中国古典文论术语的翻译研究

《文心雕龙》中中国古典文论术语的翻译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语内、语际与符际间的互动浅析中国古典文论术语的翻译———以《文心雕龙》中的“文”为例刘静摘要:在各民族文论逐步走向交往与对话的今天,文论的相互译介必不可少,而术语的翻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中国现当代的学者对《文心雕龙》研究和探讨主要涉及对其译本和文本的研究。施友忠的英译本《文心雕龙:中国文学思想与形式研究》是《文心雕龙》的第一个全文英译本。《文心雕龙·原道》:“逮及商周,文胜其质。”

《文心雕龙》中中国古典文论术语的翻译研究

从语内、语际与符际间的互动浅析中国古典文论术语的翻译———以《文心雕龙》中的“文”为例

刘 静

摘 要:在各民族文论逐步走向交往与对话的今天,文论的相互译介必不可少,而术语的翻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颇具特色的一部集大成之作,本文试图从布拉格学派雅各布森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以及符际翻译的角度分析《文心雕龙》中“文”字的翻译,试图为中国古典文论术语的翻译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Abstract: Nowadays,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is becoming indispensable.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rary term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enxin Diaolong by Liu Xie is a great piece of Chinese classic literary work.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wen”in that work from intralingual,interrlingual and intersemiotic perspectives and proves valuable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rms in Chinese classic literary works

关键词:文 语内 语际 符际;

Key Words: wen intralingual interrlingual intersemiotic

一、引 言

中国古代文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部代表作,其英译对中西方文论术语沟通意义重大。在中国文论翻译中,文论术语的翻译是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论的空灵圆活,往往精炼而且内涵丰富,这对典籍翻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设置了困难与障碍。基于此,布拉格学派罗曼·雅各布森所提出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以及符际翻译或许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二、雅各布森的语内、语际以及符际翻译

雅可布森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在于将一种符号翻译为另一种符号,翻译实际上就是语符和信息的诠释。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他把翻译分为三类,即“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1]

在中国古典文论英译过程中,语内、语际与符际的互动就类似于数学代数中的映射,不同的是,无论是从古文到现代文(语内),再从现代文到译入语(语际或符际),它们之间的映射关系往往不是标准的一对一,而是会重合或空缺。具体来说,首先译者要对文论文本自身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脑海中要对需要翻译的字词及其意象形成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完成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语内映射与平稳过渡,然后再把这种认识理解投射到译入语中,寻求适当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从而完成从现代汉语到英语的映射与过渡。

三、《文心雕龙》的文本研究及英译综述

魏晋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中国现当代的学者对《文心雕龙》研究和探讨主要涉及对其译本和文本的研究。同时,国内外译者也都对其进行了翻译,如国内的杨宪益、戴乃迭、杨国斌、黄兆杰等。杨戴译文的特点是“从内容到精神都忠实于原著,体现出一种不虚美、不隐善的文化立场”。杨国斌译本特点是“忠实于原文,准确、流畅,体现了译者对原著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英文的熟练驾驭能力”[2](黄燕萍,2010)。黄兆杰1999年与人合译《文心雕龙》全书,并用“文学设计”来翻译书名,为其定性为文学创造论。国外最早英译《文心雕龙》的是美国汉学家休斯博士,他首次把《文心雕龙·原道》译成英文。施友忠的英译本《文心雕龙:中国文学思想与形式研究》是《文心雕龙》的第一个全文英译本。1992年,哈佛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的宇文所安教授的译本《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翻译了原道、宗经、神思、体性等十八篇文章。

四、《文心雕龙》中“文”字的英译

对于《文心雕龙》中“文”字翻译的探讨,首先是了解古代“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即“文”的语内翻译,这是正确理解原文的前提,也是影响“文”字是否能准确译为英语的因素之一。然后是要关注“文”在英语中的对应表达,即“文”的语际翻译,这也是决定英译文能否向西方读者真实传达“文”字含义的关键。

4.1 古“文”今译

《辞海》对于“文”的解释如下(此仅列举部分):①纹理。《左传·隐公元年》:“仲文生而有文在其手。”②字,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左传·召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③文章。如:作文、诗文。《世说新语·文字》:“潘文浅而争,陆文深而芜。”④古指礼乐制度。《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⑤文采,辞采。与“质”相对。《文心雕龙·原道》:“逮及商周,文胜其质。”⑥文雅。如:温文尔雅等。

4.2 古“文”英译

以下我们将初步分析《文心雕龙》中“文“字的英译。其中《文心雕龙》的今译主要参考牟世金与陆侃如的《文心雕龙注》[3]以及周振甫的《文心雕龙注释》[4],其英译主要参照宇文所安、施友忠和黄兆杰的译本。

4.2.1 广义的“文”蕴意丰富且十分抽象

例1:文之为德也大矣(《原道》)

今译: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宇文所安: As an inner power,Wen,or pattern(文) is great indeed[5]

施友忠:Wen,or pattern,is a very virtue indeed

黄兆杰: Harmony,harmony such as you see in poetry,is universal

该句中的“文”很难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以全面涵盖其丰富的内涵,鉴于此,宇文所安与施友忠采用符际翻译的策略,在将其译为pattern的同时用wen作为补充,这既使得西方读者能够对“文”有一个大概的理解,又能保留作品的原语特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黄兆杰将其译为harmony,并且特指harmony such as you see in poetry.我个人认为虽然harmony一词也高度抽象概括,但仍不能完全反映“文”字的含义,而且特指诗文之中的harmony,也有些背离原文从宏观层面上阐明“文”的本意。由此可见,黄兆杰与另外两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即语内翻译不同,从而出现了“文”字不同的翻译。

4.2.2 文学作品或文章

例2:夫文变多方(《附会》)

宇文所安: Themutation of literature have no bounds

施友忠: There is no one definite way in which a composition may be developed

黄兆杰: Writing comes in many shapes(www.xing528.com)

以上例句中,“文”指文学作品或文章,多被三位译者译为literature、writing、composition等。其实,“文”所包含的意义远不止“文学”这一范畴,它最早是指与“诗歌”相对应的“散文”形式,而后涵盖了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领域。然而,我们无论是结合今译或是英译,都可以看到译者在语内翻译这一层面上将其理解为文章或文学作品,并没有真实反映“文”字的含义。再看literature及其形容词形式literary,literature通常指“文学”、“文艺”,在现代西方文论中指已经非常成熟的文学形式。即使是当“文”是取最初“散文”的意思,literature也不能准确传达其意义。

4.2.3 文采,辞采,与“质”相对

例3:文胜其质(《原道》)

今译:商周时期的作品比以前有所发展。文:文采丰富。质:简单朴素。

宇文所安: When it reached the dynasties of Shang and Zhou,patterning became greater than substance(质)

施友忠: literary form surpassed its substance.

黄兆杰: The rulers of the Shang and the Zhou were better known for their sophistication than for their native simplicity

《中国古代文学辞典》中对“文质”的解释: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最早见于《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从语内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强调的是文章语言有文采,而“质”侧重于文章的内容,语言简单朴素。

黄译认为“文”、“质”的载体是The rulers of the Shang and the Zhou,我个人认为是对原文语内理解的失误。宇译将其译为patterning,指文章的形式,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的。施译将其译为literary form,如前所述,literary form在英语中指文学形式,而不是文字本身的外在形式或是文采,因此这种语际间的翻译有些欠妥。

4.2.4 字,文字

例4:书必同文(《练字》)

今译:使用文字必须统一

宇文所安:未收录《练字》

施友忠: all characters ought to be written in the same style.

黄兆杰: would use a single script for allwriting and so sent forth messengers。

例5:亦时重文也(《练字》)

今译:也和当时对文字的重视有关

宇文所安:未收录《练字》

施友忠: the character writing was considered of great importance at the time.黄兆杰: but the story also reminds us of the obsession of the eye with the written word.

例4中“文”侧重于表达统一文字的意思,译为script(the set of letters of characters used in writing a language)比较合适,而施译为style则稍欠妥,因为style较宽泛,在此可能被理解字体(如楷书行书草书等),在语际翻译中可能引起误解。

而例5中,“文”虽也指字,文字,但结合原文可知侧重于文字书写的意思,当时如果写错字是要受处罚的。两位译者都能在语内翻译的过程中理解到这一点,将其译为character writing和written word而不是script,能够很准确地达到语际沟通的效果。

五、结 语

本文运用雅各布森的语内、语际以及符际翻译的理论初步分析了中国古代文论《文心雕龙》中“文”字的翻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中国典籍作品的翻译都要经历两个阶段: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很大程度上受前者的影响。成功的翻译取决于这两者及其之间的协调。而对于困扰大多数译者的文化负载词,符际翻译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总而言之,雅各布森的语内、语际以及符际翻译理论对于中国典籍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Jakobson,R.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67

[2]黄燕萍.浅析国内外《文心雕龙》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2010,11: 238

[3]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0

[4]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王柏华、陶庆梅(译).中国文论:文艺与评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宇文所安,1992)

[6]张长法、徐式宁等.中国古代文学辞典[M].郑州:文心出版社,19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