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昌谷意写精神的当代启示-江南地域美术史研究论文

周昌谷意写精神的当代启示-江南地域美术史研究论文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周昌谷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探索人物画的意写精神,不仅是坚守,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拓展了文人画的当代空间。因而笔者认为,中国文人画的核心在书法,只有以书入画,方能意笔草草,而线条是写胸中逸气的核心载体,这也是周昌谷意笔人物画给当下的启示。周昌谷“意写精神”的另一面,是对“自我”的看重,所谓的“意”,是艺术家的“胸臆”,不同的艺术家势必有不同的意态,融入自我精神的作品才是生动的。

周昌谷意写精神的当代启示-江南地域美术史研究论文

正如卢炘所说:“周昌谷突破了意笔人物画的传统色墨观,并创造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技法。如借用写意花鸟的点厾法、卧笔带转法、阔笔法,并参照了工笔花鸟的用色,加入了自己的创造。他的创新非常成功,他是浙派人物画重要的一翼,浙派人物画受到时代的局限,使他的探索未能再向前推进一步,在继续强调传统笔墨的传承和创新的同时,也许今后可以从此处开辟出一个巨大的空间和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来。”[13]周昌谷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探索人物画的意写精神,不仅是坚守,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拓展了文人画的当代空间。

“三宿山中始出山,出山身尚在山间。浮名夺我林泉趣,不及山僧一味闲。”这是南宋王十朋眼中的《雁山》。浙江的名山胜水各有意趣,乐清雁荡山也是如此。生于雁荡山的周昌谷在中国画的追求中,似乎有着雁荡山的灵秀。笔者始终有一个观点,地域文化与地域情结是一个艺术家挥之不去的基因。徐复观说:“中国的文化精神,不离现象以言本体。中国的绘画,不离自然以言气韵。”[14]写意一直是中国绘画的核心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写意”之说,到六朝的“以形写神”与“气韵生动”,及至两宋文人画的兴起,写意观念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理念与核心基因。文人画精神的“意写”,如倪赞所言“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因而笔者认为,中国文人画的核心在书法,只有以书入画,方能意笔草草,而线条是写胸中逸气的核心载体,这也是周昌谷意笔人物画给当下的启示。难怪潘天寿说:“作画要写不要画,与书法同,一入画字,辄落作家境界,便少化机。”[15]黄宾虹也说:“大抵作画,只当如作书,国画之用笔皆从书法中来。”又说:“作画最忌描、涂、抹。描,笔无起伏手笔,也无一波三折;涂,是仅见其墨,不见其笔,即墨中无笔也;抹,横扫直拖,非人用笔,是笔用人也。”[16]当下画坛,不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都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其共同的特征是有墨无笔,即为黄宾虹所说的“仅见其墨,不见其笔”,描、涂、抹的手法盛行。这种重造型而轻笔墨的现象与当下许多画家对书法艺术的忽视,对传统文化不以为然的思想有关。考量近现代大师们的绘画成就与风格成因,书法始终是一个核心因素,诸如吴昌硕将古拙厚重的金石味引入中国画的创作,从而促成海派写意花鸟画风的形成;黄宾虹浑厚华滋画风的形成得益于他的金石用笔入画,最终成就了“内美”的美学观;齐白石大写意画风的形成与《天发神谶碑》用线风格有关;潘天寿“一味霸悍”的画风源于对魏碑经年累月的浸淫,其绘画线条与空间均来自魏碑;陆俨少刚柔并济的画风源于他碑帖结合的书法观。书法素质低下是当下画坛面临的普遍问题。如果再不重视书法,画坛将很难出现像周昌谷这样的艺术大家。

周昌谷“意写精神”的另一面,是对“自我”的看重,所谓的“意”,是艺术家的“胸臆”,不同的艺术家势必有不同的意态,融入自我精神的作品才是生动的。周昌谷意笔人物画“我”的形态,其实就是艺术呈现出来的笔墨、造型、章法的个人化特征,即风格。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如其人”“书如其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是一个道理。然而,在信息化、以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山寨文化”“拷贝思想”纷纷涌现,其背后是速成式的功利思想,各行各业同质化现象盛行,而自我意识与意写精神渐行渐远。“自我”的存在是某个具体艺术形态存在的前提,“自我”的丧失,就是艺术精神的丧失。当艺术披上华丽的外衣,以技巧掩盖性情,以视觉蒙蔽真诚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有抒发自我的勇气,这或许是周昌谷这一辈艺术家给予当下艺坛最为深刻的启示。

【注释】

[1]郑利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副研究员,浙江省文化厅优秀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2]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2,《题伯玉画册》,转引自叶子:《薪火相传:浙派及明代院体绘画研究》,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转引自李戏鱼:《中国画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9页。

[4]吴永良:《周昌谷的国画艺术》,《新美术》,1987年第2期。

[5]王庆明:《“浙派人物画”散记》;卢炘,主编:《浙派人物画文献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6]吴永良:《周昌谷的国画艺术》,《新美术》,1987年第2期。(www.xing528.com)

[7]周昌谷:《用墨与用水》,《美术从刊》,1980年第11期,转引自吴永良:《周昌谷的国画艺术》,《新美术》,1987年第2期。

[8]《周昌谷辑评》,《中国书画》,2006年第11期。

[9]转引自张力、卢轶:《周昌谷意笔人物的色彩艺术》,《中国书画》,2006年第11期。

[10]刘健、高天民:《“浙派人物画”与二十世纪中国画变革》,《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1]陈衡恪:《文人画之价值》;郎绍君,等,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12]转引自张力、卢轶:《周昌谷意笔人物的色彩艺术》,《中国书画》,2006年第11期。

[13]《周昌谷辑评》,《中国书画》,2006年第11期。

[1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00页。

[15]潘天寿:《潘天寿谈艺录》,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102页。

[16]黄宾虹:《黄宾虹书画编(下)》,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第16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