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高师校长任命及校园发展历程

北京高师校长任命及校园发展历程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月,蔡元培、范源濂任教育部总、次长,任命陈宝泉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时年三十八岁。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原清末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后以校舍不敷应用,另设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民国后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陈先生任校长达九年之久,此间高师校址的开辟,主要校舍的建筑,系科的设置,教师的延聘,以至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均由陈先生主持操办,可以说陈先生是北京高师主要创办人。

北京高师校长任命及校园发展历程

民国建立,政府北移。三月,蔡元培、范源濂任教育部总、次长,任命陈宝泉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时年三十八岁。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原清末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后以校舍不敷应用,另设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民国后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陈先生任校长达九年之久,此间高师校址的开辟,主要校舍的建筑,系科的设置,教师的延聘,以至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均由陈先生主持操办,可以说陈先生是北京高师主要创办人。该校教授王桐龄在他写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过去十二年间之回顾》一文中说,陈宝泉在民国元年接办优级师范学堂,改建北京高等师范时,校内青草满地,荒芜没人,伊威在室,蟏蛸在户,陈先生和前任教务主任王祖训、陈英才、彭世芳,前庶务主任汪槃,前学监主任陈恩荣诸位先生,辟草莱,斩荆棘,筚路褴褛,以启山林。自此以后,添聘教员,添招学生,增加经费,改建房屋,日日计划,月月进行,年年扩充,辛苦艰难十余年,卒蔚成此全国最大高等师范之基础。

陈先生在民国九年离校去职时,北京高师已建立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理化、博物六部,并设教育研究科、职工养成科、体育专修科及东三省师范养成班、山西附班等,学生已至八百余人。附属学校中学生二百余人,小学生七百余人。建筑校舍楼四座,讲堂二十余所,宿舍百余间。除各科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工业部之设置,运动会、辩论会、游艺会、新剧团、雅乐团及各种讲演会等之组织,都是先生所提倡。先生在校时提倡“诚、勤、勇、爱”四字,给全校师生留下深刻印象。一九四八年,北京师大为纪念陈先生,将和平门外校园内一座文科大楼命名为“筱庄楼”。

先生在任高师校长九年期间,尚有补叙之事有二:一为上袁世凯总统论师范教育书;一为参观国内国外教育。(www.xing528.com)

民国三年(1914)五月二十四日袁世凯传见陈宝泉先生,温谕以师范教育为重。事后陈先生又引伸其义上书总统袁世凯,要点有五:(一)师范学校宜注重学校之扩充,不宜多设。师范生之人数与推广中小学校之数目宜互成比例,以免人浮于事。(二)师范教育行政宜注意学校之联络,以谋进行。其教授、管理、训练之一切方法,应联络讨论,以备采择施行,使适合国民教育。(三)学校教员宜优待,而小学教员为国民教育之母,尤宜敬重。今日社会,教员与官吏孰重,久在洞鉴之中。至中小学教员薪少而事劳,社会视之尤为淡漠。然中学以上之教员,则人才教育之母也,小学教员则国民教育之母也,国家有转移风气之责,若非先就教员以优遇,何以使社会尊之敬之乎?(四)国民教育与地方自治息息相通。为今日中国计,宜取模范自治主义,以期改良风俗,促进教育。(五)鼓励人材,为救国之根本计划,宜重实际,勿尚虚名。留学生使之分部学习,而各部已人满为患,置之闲曹,似不如就其所学,振兴地方实利。何不使学即为所用,而国家即就其所用之成绩课之。古人所谓明试以功者,此之谓也。

陈先生参观国内国外教育,始于民国四年(1915),参观江苏、浙江教育,同行者为韩诵裳(名振华,附中主任)、郑际唐(名朝熙,附小主任)二君。民国六年(1917),参观日本、菲律宾及广东、香港教育,同行者为黄任之(炎培)、郭鸿声(秉文)、蒋竹庄(维乔)、韩诵裳、张绶卿(渲)诸君,合著有《考察日本、菲律宾教育记实》印行。民国八年(1919)考察美国教育,同行者为袁希涛(前教育次长)、金曾澄(广东高师校长)、谈锡恩(武昌高师校长)、杨守堃(成都高师校长)及江苏教育界任诚、邹楫、章钦亮、刘文辂,甘肃教育界王天柱、水梓诸君,合著有《八年欧美考察教育团报告》印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