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史:打破瓶颈,成功融入桂林1小时经济圈

资源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史:打破瓶颈,成功融入桂林1小时经济圈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老、少、边、山、穷地区的资源县,由于受历史、地理多种因素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资源县经济发展缓慢,处于落后、贫困状况。改制后,资源大力支持、引导发展、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投资95亿元的资兴高速公路顺利建成通车,成功融入桂林1小时经济圈,打破交通发展瓶颈。

资源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史:打破瓶颈,成功融入桂林1小时经济圈

作为老、少、边、山、穷地区的资源县,由于受历史地理多种因素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资源县经济发展缓慢,处于落后、贫困状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共资源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探索资源发展之路,务真求实,艰苦创业,使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谱写了资源历史的新篇章。进入21世纪后,县里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挥比较优势,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持续下行的大环境下,依然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自2011年至2016年5年间,资源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4.52亿元增加到49.23亿元,年均增长12.1%;财政收入由1.38亿元增加到2.74亿元,年均增长14.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4.66亿元,年均增长2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99亿元增加到10.56亿元,年均增长12.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5832元增加到25076元,年均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358元增加到8140元,年均增长13.3%。2016年至2020年5年间,全县经济增速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实现历史性突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亿元,达到50.36亿元,年均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4.8亿元,年均增长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6亿元,年均增长7.1%。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764元和13327元,年均增长6.4%和10.1%,两个翻番目标如期实现。

改革开放后,全县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普及农业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实现了粮食自给略有盈余,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县委、县政府先后适时出台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取消各项不合理收费、集资,取消屠宰税、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农民负担大大减轻,收入不断增加。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经长期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创办优质高效种养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的成功之路。通过示范基地带动和政府大力扶植,资源形成了脐橙、西红柿、红提三大优势特色种植产业。建立了以红提、西红柿、猕猴桃中草药、竹鼠、冷水鱼等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全县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38万亩。资源红提被评为“广西优质农产品”,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红提、西红柿被评为“广西名牌产品”。全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从2011年至2016年五年间,全县农业总产值从9.17亿元增加到16.33亿元,增长78.1%,年均增长12.2%。2016年至2020年5年间,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现从无到有,特色农业取得突破性成效。几十年来,资源县委、县政府贯彻“造、封、管、节、防”并举的林业发展方针,先后组织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造林3期,广西九万大山地区部省联营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造林工程,珠江、长江防护林造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共育苗7600万株,人工造林2.45万公顷,完成毛竹低改4135公顷,全民义务植树169万株,封山育林总面积6.32万公顷;推广省柴灶3.8万户,建微型水力发电站1297台1805.5千瓦,沼气池1.08万座;出产木材100万立方米。经济种植发展到2万公顷。毛竹、“三木”(杜仲厚朴、黄檗)药材、金银花等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林副产业,农业生态效益日益显现。全县森林覆盖率由75.24%增加到79.21%。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资源县完成了对原有12家国企和10家集体、股份制企业的企业体制改革。改制后,资源大力支持、引导发展、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放宽政策,改善环境,招商引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余年间,全县私营企业由最初的4家发展到近200家,形成了小水电、冶炼、矿产、竹木加工四大工业支柱产业。特色工业方面,紧抓“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三大重点,推动工业发展壮大。2011年至2016年,累计投入园区建设资金4.6亿元,建成投产企业24家,总产值达4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共引进清洁能源石材开发、矿产品加工、农林产品加工、冶炼等工业项目37个,总投资达44.86亿元。同丰石材、诚豪矿业等一批工业企业顺利建成投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5.88亿元增加到50.09亿元,年均增长25.8%。2016年至2020年,资源县创新实施“五个一”项目建设机制,全县累计实施重大项目88个。投资95亿元的资兴高速公路顺利建成通车,成功融入桂林1小时经济圈,打破交通发展瓶颈。投资7亿元的马家风电、13亿元的十万古田风电现已建成投产,全县风电装机首次突破30万千瓦。中峰、梅溪、瓜里片区棚户区改造,县城提质改造,中峰镇中心完小、资源实验中学等项目顺利完工;桂林丹霞八角寨景区提升改造,国道G241梅溪至资源段改造,广源水电站、丹霞小镇、丹霞世纪城等项目顺利推进。工业基础取得跨越式改善,累计投入园区建设资金2亿元,完成园区土地收储1100亩,新建标准厂房4.64万平方米,园区创新创业大楼正式投入使用,成功培育3家高新技术企业。(www.xing528.com)

资源境内有着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改革开放后,旅游业方兴未艾,资源美丽自然的山水风光和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日渐享誉海内外。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资源县相继确立“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和全县经济发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思路,组织编制旅游规划。通过招商引资,争取项目资金等渠道筹措资金投入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推出了资江、八角寨、宝鼎、天门山、五排河、温泉六大旅游景区以及“七月半”河灯歌节。2002年,资源县成为广西首批优秀旅游县。1995年至2005年,共接待中外游客238.9万人次,旅游收入3.55亿元。2011年至2016年,累计投入资金7.38亿元,完成了天门山极限观光索道、悬空玻璃观景台、八角寨景区和五排河景区改造提升等多项工程。成功引进并实施八角寨5A级景区提升,隆翔航空旅游、大福空间智慧旅游等一批大型综合休闲旅游项目,总投资达72.5亿元。5年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由61.55万人次增加到518.49万人次,年均增长53.1%;旅游总收入由3.45亿元增加到31.79亿元,年均增长55.9%。2016年至2020年,资源县文旅产业取得飞跃性发展。成功创建第五批自治区特色旅游名县,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国际性A级漂流赛事,被国际漂流联合会誉为“世界最美漂流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