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门苏区建设及发展历程

天门苏区建设及发展历程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维埃政权建设。这些苏维埃政府,是由工农大众及其他劳动者代表组成的。游击队和各类人民武装的建立与发展,对开辟天门苏区、稳定局势,保卫党、保卫土地革命成果,支援和配合红军作战起了重要的作用。天门苏区蓬勃兴起的革命群众团体,为提高群众的觉悟和组织程度,在各条战线上作出了特有的贡献。文化教育工作是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天门苏区的文化活动也十分活跃。

天门苏区建设及发展历程

党组织建设。建立和健全党的组织是搞好党的自身建设的第一步。为了保证党员队伍的战斗性和纯洁性,各级党组织严格履行入党手续,十分注重党员质量。每吸收一名党员,均作严格考察,经支部讨论同意并报区委批准后,秘密举行入党仪式。由于大批在斗争中积极勇敢的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被吸收入党, 天门苏区党的组织才得以发展壮大,并在工农群众中深深地扎下根。

随着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各级党的组织进一步抓了三条: 一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高党员的政治平和工作能力,坚定了党员的革命立场和信念。二是健全支部生活,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组织学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了党员的政治觉悟。三是县委和区委派出巡视员帮助下级组织工作,解释党的任务策略,整顿各地支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增强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通过抓党的自身建设,健全了党的肌体,纯洁了党的组织, 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共产党员是阶级斗争的先锋队,是工农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他们真心向着共产党,真诚拥护共产党,即使在敌人残酷的“围剿”和大屠杀的险恶形势下,也始终和党同心同德。

苏维埃政权建设。苏区的工农政权经历了从农民协会到革命委员会和苏维埃政权的发展过程。1927 年和 1928 年,经过秋收起义和年关起义,天门地区诞生了最早的一批革命政权,如天门县革命委员会(后更名为天门县苏维埃政府),天京潜特区苏维埃政府,天汉县苏维埃政府和天潜县苏维埃政府。1930 年至 1932 年春,随着武装斗争的胜利,割据区域相继建立起乡、区苏维埃政府。这些苏维埃政府,是由工农大众及其他劳动者代表组成的。它执行着反封建、反军阀统治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镇压反革命,支援红军作战,以及组织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生活等任务,是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根本不同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它把民主权利与集中领导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又提高了政权的威力。

工农武装建设。为了对付武装的国民党反动派,中共天门县临委成立,便建立了天门县游击队。此后,又相继建立了天汉沔游击大队、天京潜特区游击队、天汉游击大队、天潜游击队和区乡游击队。其主要任务是,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及其所依赖的社会基础地主豪绅,保护新生红色政权和人民群众。游击队和各类人民武装的建立与发展,对开辟天门苏区、稳定局势,保卫党、保卫土地革命成果,支援和配合红军作战起了重要的作用。

群众团体建设。随着苏区的开辟,各群众团体便在党、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日益发展起来,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重要纽带,团结群众支援红军作战的重要组织形式。当时,建立的群团组织主要有,共青团、县总工会、职工会、贫农团、妇女委员会、少先队、儿童团和反帝大同盟。天门苏区蓬勃兴起的革命群众团体,为提高群众的觉悟和组织程度,在各条战线上作出了特有的贡献。(www.xing528.com)

水利建设。天门地处汉江(即襄河)北岸,历史上是水灾频繁的地区。1931 年夏季,老泗港和方家湾溃堤 1000 多米。滔滔的洪水使襄北地区一片汪洋。尤其是张港、朱场、百家台和周庄受害最重,洪水导致这里常年积水,形成湖泊,人称“蒋湖”。万亩良田被淹,百姓望水长叹。1932 年 2 月,红军攻克张港后, 立即派一个连,配合地方苏维埃政府,聘请原国民党堤工委员会部分人员,组成泗港堤工委员会着手筑堤,从当地及九真、石河、潜北、京南等地调集民工数千人,修复溃口处的堤坝。在军民共同努力下,经过 1 个月的奋战,完成土方几十万方,赶在春汛前, 筑成了一道比旧堤宽四分之一、安如磐石的新堤,创造了襄河干堤修筑史上的奇迹。为了根治水患,红军还利用军训时机, 动员指战员们在蒋湖一带走村串户,动员开沟挖渠,男女老少纷纷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团结奋斗,一条条排水渠挖通了,一片片渍水排走了。东西长 9.3 公里、宽 5 米、深 2 米的主干渠挖成后,使 3 万亩农田受益。老百姓把这条沟称作“红军沟”“贺龙沟”。大家发自内心地歌唱:“贺龙沟水清悠悠,日夜奔流不断头,胡子率领红军来,为民解去忧和愁!”

教育文化建设。文化教育工作是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天门党组织根据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结合本地实际, 开展苏区教育工作。一些区、乡苏维埃政府办起了农民协会学校、儿童团学校和苏维埃学校。其教育宗旨是,提高学员的文化知识, 提高工农兵群众拥护苏维埃政权的自觉性。教学形式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际斗争相结合,练武与学文相结合。教材除用省苏维埃政府文化部组织编写的正式课本外,还围绕“打倒蒋介石,打倒土豪劣绅”等内容自编一些乡土教材,其中许多革命歌曲,如《十相思》《十愿当兵》《妇女放足歌》等也都作为教材使用。经费来源全部由斗争地主恶霸的果实提成解决,无须群众负担。

当时,在诸多学校中,要数夏家场乡苏维埃政府办的列宁学校规模最大,成绩尤为显著。学校校长由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董定元和赤卫队大队长刘先传兼任。教员由朱文台、花台、柳河 3 个地方来的地下工作同志担任。参加学习的学员计有 225 人,其中儿童团员 40 人,少先队员 170 人,赤卫队员 15 人。他们当中,后来有许多人参加了红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天门苏区的文化活动也十分活跃。共青团、妇女会、儿童团、少先队、赤卫队等组织,广泛动员群众,以唱歌、演戏、读报、演讲、写标语、发传单、办墙报、绘壁画、编歌谣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使之成为瓦解敌人、战胜敌人的武器,极大地鼓舞了苏区人民的斗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