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门市革命老区建设天门抗日根据地的历程

天门市革命老区建设天门抗日根据地的历程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天门的党组织和各级政府认识到,灾后单靠农业生产的收入是解决不了农民生活困难的,只有把副业生产搞上去才能增加收入,以弥补农业生产的不足。天门根据地内税收的重点,放在行商税上。所以下在襄河、天门河、汉宜公路地段设有税卡,对过往流动的行商征收税款。天门抗日根据地的学校教育是在敌人频繁“扫荡”中兴办的,始创时,开办了抗日小学 4 所,改造私塾 20 所。

天门市革命老区建设天门抗日根据地的历程

党组织建设。日、伪、顽的长期“扫荡”“蚕食”“清乡”,使根据地环境十分恶劣,情况复杂,各种思想反映到党内,有的对抗战缺乏信心;有的被敌人武力所吓倒,自行脱党; 有的被家属拖后腿,脱离革命队伍;有的党性、政策观念淡薄等等,这些现象严重削弱了党的战斗力。县委针对这种严重形势, 切实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着重对党员进行政策教育、党性教育, 形成以模范带头作用为荣,以消极落后为耻的浓厚气氛。针对党员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地进行思想和作风整顿;对侵犯群众利益、打骂战士等问题进行整改,及时纠正思想上和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通过开展整风运动,进行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了党的战斗力,坚定了党员干部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为迎接 1945 年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政权建设与统战工作。做到了“两个坚持”:一是坚持贯彻执行“三三制”原则,民主选举产生政权机构及领导人; 二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设立临时参议会,吸收各界人士参政议政,行使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发挥各地议员作用,做一些有益工作,解决当时的经济困难。同时,做好伪军的统战工作, 始终同抗日游击战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天门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方武装民兵建设。当时,在县、乡、村普遍建立了游击队自卫队,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来犯之敌,为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保卫了地方党政机关,维护了社会秩序。

地方武装和民兵是抗日的一支主要力量,是抗日民主政权的红色卫士。其建设为三个阶段,即:1938 年 6 月至 1940 年 8 月为创建阶段;1940 年 9 月至 1942 年冬为大发展阶段;1943 年春至 1945 年 8 月为巩固阶段。据 1944 年 6 月五师呈报《1944 年上半年鄂豫皖各分区的概况》统计,总队武装,天汉 383 人、天京潜 254 人、天潜沔 207 人;区乡武装,天汉 283 人、天京潜 543 人、天潜沔 120 人。民兵方面,天汉 2385 人、天京潜 3097 人、天汉自卫队 2385 人。

公安队伍建设。1942 年 10 月,天门县公安局改为天京潜县公安局,廖学道任局长。公安局设有党支部,内设手枪队、锄奸工作队、审判股、经济股和秘书科。在县委的领导下,公安队伍运用不同的斗争形式,向敌、伪、顽、匪展开了特殊的战斗, 既打击了敌人,又维护了地方治安,保证了地方武装和公安队伍大发展。

经济建设。根据地党政军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突出抓了发展农业、兴办工业和广辟财源。

兴修水利。当时统计,1940 年春,天东区在养黄乡修筑垸堤50 华里。1943 年冬,天汉县委领导养黄、倪家两乡农民万余人,围绕 13 个小垸筑起大垸堤,使 2.3万亩农田受益。天京潜实验乡开沟 19 条,长 50 余里,受益面积 12825 亩。(www.xing528.com)

鼓励垦荒。在大生产运动中,机关、部队带头,掀起了垦荒热潮。天京潜县委组织部在简三家开荒 5 亩,收黄豆 800 斤。天京潜独立十二团利用战斗空隙,在吴家洲一带开荒 500 亩,均获得好收成。为鼓励农民开荒种地,天汉、天京潜两县抗日民主政府还筹借资金,发放贷款,帮助农民解决种子、耕牛等困难,保证不违农时。天京潜实验乡一次就发放了 89390 余元的贷款。县政府在 1942 年和 1943 年两年间借出谷种 177 万斤,大大鼓舞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涌现了不少的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

发展副业。1941 年至 1944 年,天门遭受了严重的水旱灾害,受灾面积广,灾情重,有的地方三分之一农作物颗粒无收,农民生活相当困难。天门的党组织和各级政府认识到,灾后单靠农业生产的收入是解决不了农民生活困难的,只有把副业生产搞上去才能增加收入,以弥补农业生产的不足。于是各地利用当地优势, 大力发展副业。在这方面,天北区的工作尤为突出,他们发动群众采菱、挖藕、捕鱼、捉虾;发展地方榨油工业,从事经商活动, 增加生产收入,为根据地军民解决了给养,同时支援了其他灾区和敌占区人民。

开办工业。根据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办了一些小型军工和民用工厂,如机械修理、枪弹制造、被服生产,以及榨油、卷烟、织布、制鞋等。这些工厂大都是白手起家,土法上马,手工操作,为抗战服务。如天京潜被服厂,设在潜北的严家台,从县城请来的技师,组织 5 台缝纫机,生产军用衣服裹腿粮袋,满足了部队的需要。

广辟财源。实行工商税,包括坐商税、行商税两项。天门根据地内税收的重点,放在行商税上。为了做好税收工作,设立了相应的税收机构,配备了税收专干。县设税务分局,局下设税务所。所以下在襄河、天门河、汉宜公路地段设有税卡,对过往流动的行商征收税款。出入境的税率、税目方面一律按边区政府所作出的规定执行。征收田赋税。据统计,1942 年,共征收田赋粮约 200 万斤,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建立合作社。天京潜县为了保证供给,促进物资交流,在潜北的夏家场建立了购销站,除了保证根据地军民生活必需用品外,还在站里设有专柜,用边币收购蚕丝、棉纱、土布集装成件,然后由运输小组运往石首的古长堤和湖南的津市等地销售后再买回西药、卷烟纸,保证军民有病能治、有烟可抽,或带回黄金、银圆,作发展商业的再投资。实行外贸管制,在对外(根据地外)贸易方面实行统制。天京潜成立了贸易管理所,沿县河设卡,对上从青龙庵、观音湖,下到黄土潭运输的物资进行管制。同时,对几十家榨坊和粮站店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使他们为根据地军民服务。

教育文化建设。天门抗日根据地的学校教育是在敌人频繁“扫荡”中兴办的,始创时,开办了抗日小学 4 所,改造私塾 20 所。到 1941 年,全县办中学一所,抗小 18 所,改造私塾70 所,其中天汉第一抗日中心小学办得比较好。此外,农闲季节, 还组织中青年男女上夜校,学文化,由抗日中小学老师辅导,上课以识字为主。结合宣传党的政策,教唱一些革命歌曲,为根据地培养了一批抗日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