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爱国主义诺言的兑现

新时代爱国主义诺言的兑现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所崇尚的。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扛起了保卫祖国的责任,兑现着爱国主义的铮铮誓言,成为民族的脊梁。爱国主义体现在周围的每一件事。爱国主义有时很大,有时很小。要努力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践行者,将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承担自己的责任,更是要心中有国家,自愿承担起当代青年振兴中华的责任。

新时代爱国主义诺言的兑现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而“爱国”更是一个神圣的字眼。这种爱国情怀是任何人都无法割舍的。在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所崇尚的。家国情怀始终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就了中国人宁折不弯、自强不息的风骨。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扛起了保卫祖国的责任,兑现着爱国主义的铮铮誓言,成为民族的脊梁。一代代英雄用自己的鲜血捍卫着祖国母亲,用骨气淬炼着民族精神,用爱国热情和坚强意志为民族复兴接续奋斗。

广大青年大学生要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奋斗诠释爱国主义。如果说爱国是中华魂魄,那无数人的奋斗就是时代最强音。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变为现实!“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在爱国情感中凝聚共识、激发力量,才能不断攻坚克难,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才能在发展的航程中劈波斩浪,驶向远方的彼岸。孙中山先生曾言:“唯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曾经,外有敌寇进犯,内有奸贼猖狂,山河破碎,身世浮沉,人们四处流离、居无定所。但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身体力行,面对各种未知的困难,他们也不曾动摇,用行动诠释了何为爱国。正是这些人的不断努力,才创造出今天的美好生活。

时代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我们或许无须像前人一样用血肉之躯筑起中国堡垒,但我们也需时刻秉持一颗爱国之心,任凭风吹雨打,任凭外界诱惑,我们也不为所动,让爱国主义在心中牢牢扎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从刚出生的儿童,到耄耋老人,中国做到了不放弃任何一个人!中国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权益高于一切,这就是中国。这种民族凝聚力,造就了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的历史;这种民族凝聚力,推动了爱国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广大青年大学生要坚定爱国的信念。要拨开多元思潮的迷雾,以免被随波逐流的态度裹挟;要抵御错误观点的侵扰,以免向急功近利的欲望妥协,努力找到正确的人生航向和持久的发展动力。爱国主义就像一盏导航明灯,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明晰不同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目标和任务,把握历史变迁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并为他们提供一种可以付诸行动的前进图式,引导不同个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要出发,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理想,在个人与国家的同频共振中找到自我实现的方向和追求理想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鼓励青年人励志报国、求真力行,引导每一位青年人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个人能力,在实干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爱国主义体现在周围的每一件事。当南方发生雪灾时,虽然我们不能亲临现场,但你是否有倾囊而出的冲动?当四川发生地震时,虽然我们不能奔赴灾区,却会守在电视机旁默默关注,呼吸着他们的呼吸,痛着他们的痛;当奥运健儿获得金牌时,虽然我们不能亲手献上鲜花,却和他们一样心潮澎湃;当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时,虽然我们不能登上飞船,却能感觉到那和民族相连的脉搏的跳动节奏。这一切都是源自我们对祖国深深的爱。

广大青年大学生要自觉融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当中。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把爱国主义真正地放在心中,要对祖国的同胞有强烈的认同感,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要相信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建设祖国,使我们的祖国能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求真务实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作风,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下,中华民族才有了不断砥砺前行的精神指引,中华儿女才有了不断克服困难的动力源泉。爱国主义有时很大,有时很小。它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慢慢铸造成的一种人人具备的民族精神。他可能会是一位旗手,他可能是一位警官,他可能是一位教师,他还有可能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是奋战在一线的爱国主义的践行者,他们是我们城市的守护者,是国家的保卫者,但不论怎样,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虽然平凡,但是依然情寄五星红旗,志染九州大地!要努力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践行者,将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相信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下,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越来越繁荣昌盛!当代青年大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责任。

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承担自己的责任,更是要心中有国家,自愿承担起当代青年振兴中华的责任。

【注释】

[1]《大力弘扬伟大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人民日报》,2015年12月31日。

[2]《大力弘扬伟大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人民日报》,2015年12月31日。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6日。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光明日报》,2015年12月31日。

附录 爱国人物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教学过程中要双主体同向发力,在不断启发中让大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而讲故事这种创新教学方式无疑成为学生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办法之一。“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因为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通过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注释】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9页。

一、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名平,字原,他生活在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在位时期,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当时楚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外患是由内乱而起,当时民不聊生,外敌乘虚而入。惶惶不可终日的楚怀王有许多重大问题不能解决,需要屈原为他出谋划策、为他分忧。满怀政治热情,又有救国救民理想,被任命为左徒的屈原,规劝楚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屈原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连衡对付秦国。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朝政开始理顺,社会上的混乱局面明显有了好转,流离失所的百姓渐渐安居乐业,国家面貌有了变化。屈原更是得到了楚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交给屈原监管。

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屈原为人耿直,终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受到上官大夫的诬陷,再加上上官大夫靳尚和楚怀王宠妃郑袖等人收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楚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而且使楚怀王疏远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最后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为了悼念他,在每年这一天用竹筒盛米投水祭祀,表达他们的哀思。后来这一风俗,由楚地推广到全国,竹筒盛米也变为用竹叶粽子。这是因为人们担心用竹筒盛米容易散在江中,为水中蛟龙所食,使屈原不能享受祭祀。这个传说虽然是神话,却表达了数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屈原的尊敬和悼念。“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拥有才干却不被重用,但他也没有到别国发展,因为他明白:去别国做官就意味着背叛自己的祖国。爱国心战胜了私欲,他宁可投江殉国,也不愿干有悖于祖国之事,这充分显示了屈原爱国的真情和高尚的品德。

二、苏武:忠贞守节的典范

苏武,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公元前100年,苏武持节出使匈奴被扣,19年历经生死考验,受尽多种磨难,却始终大节不辱,大志不移。苏武用自己的人生重新诠释了爱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背景下爱国的典范。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俸禄和高官,苏武严词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只好把苏武放出来。

单于知道无论使用什么计谋,都没有办法让苏武投降,这反而让单于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但又不想放他,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贝加尔湖),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去。”

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北海。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与苏武做伴的,只有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苏武牧羊19年。汉武帝也已经去世了。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时,汉昭帝派使臣将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长安受到热烈欢迎,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人们的榜样,千古传颂。

三、岳飞:抗金名将

岳飞,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1122年,年仅19岁的岳飞投军,临行前母亲在其背上刺“尽忠报国”(后演义为“精忠报国”)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信奉的信条。

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到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岳母对岳飞的期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岳飞牢记母亲的教诲,他率领的岳家军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均获全胜。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眼看就要收复失土,朝中的奸臣秦桧却在一天之内连下12道金牌,强令岳飞退兵,岳飞对此极为悲愤,长叹道:“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送进监狱。在狱中,秦桧恶狠狠地问岳飞:“朝廷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你为什么要谋反?”岳飞气得火冒三丈,他愤怒地说:“我忠心报国,从没有半点私心,你们不要陷害忠臣!”秦桧又说:“有人控告你想起兵作乱。”岳飞“唰”的一声撕破上衣,露出背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瞪着眼睛说:“我今天落到你们这帮奸臣手里,还有什么话好说?可惜我精忠报国的心愿不能实现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被秦桧杀害于临安风波亭,年仅39岁。岳飞虽然被奸人所害,含冤而死,但岳飞“精忠报国”慷慨悲壮的动人故事,却流传至今。特别是他那坚定的英雄气节,矢志不渝的爱国之心,更是令人景仰不已。

四、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在殿试中,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1275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

1278年12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不幸被俘。元军主将张弘范下令把他押送到自己驻扎的潮阳。逼文天祥写信劝降。文天祥的回答却是一首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表达出文天祥为了国家安宁而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被称为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绝唱。

1282年12月8日,忽必烈召见文天祥,他还想做最后的努力。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朕可以封你为宰相。”但是面对忽必烈开出的优越条件,文天祥却道:“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宋亡,唯可死,何生。”末了,忽必烈无奈地问:“汝何所愿?”文天祥对曰:“愿赐之一死足矣。”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城南的刑场。大都的百姓不顾官府的禁令,纷纷赶来为文天祥送行,多达万余人,以致道路拥塞。监斩官问:“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死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胸怀忠贞报国之梦,临危受命,他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和敬仰。

五、戚继光:只愿家国平安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1555年秋天,抗倭将领戚继光调到江浙,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控制倭寇经常出没的军事要地。一到浙江,戚继光就与俞大猷一起在龙山所围剿登陆的倭寇,三战三捷。但戚继光从实战中,发现原来的明军纪律不好,训练不精,士气不旺,素质不高。有次战斗结束时,一个士兵拎着颗人头来报功,另一个士兵却哭哭啼啼跟着,诉说:“这是我弟弟,受伤还未断气,就被他割了头……”又有个士兵拎着人头来请赏,一查,被杀的竟是个十几岁的无辜少年。两个杀人冒功的罪犯被处死了,可他们的行为震动了戚继光,这样的士兵怎么能打败倭寇?他决心练一支新的、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经过多次请求,他终于获得上级批准,到浙江义乌招募新兵。那些刁滑的、怕死的、染有流氓习气的人,他都不要,而精选了三千个壮实胆大、吃苦耐劳、动作灵便的农民与矿工,组成了一支全新的军队。戚继光经过短短几个月的训练,就将他们打造成一支纪律严密、训练有素、武器精良、作战勇敢的队伍。这支军队所到之处,老百姓都拎着食物开水欢迎他们,称他们为“仁者之师”。戚继光带着这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转战在浙江、福建的抗倭战场,取得许多辉煌战果。倭寇将戚继光称为“戚老虎”,民众将他们称为“戚家军”。

1559年,戚继光会合谭纶的军队,开到台州,清剿流窜台州的倭寇。他们一路打了许多硬仗,将倭寇驱逐到太平(今浙江温岭)的南湾。倭寇占据了海岸边的高山,负隅顽抗。戚继光与他的弟弟戚继美在阵地前指挥,戚家军一阵喊杀,冲上山顶,连战连胜,把入侵浙江的倭寇消灭了。

戚继光又率军到了福建。他决定先拔除倭寇在海上的最大据点横屿岛。为了接近横屿岛,戚家军将士冒着巨大的危险,赤膊匍匐前进在海滩上。戚继光亲自擂响战鼓。经过一场激烈的厮杀,盘踞在岛上的大批倭寇被歼灭。戚家军又乘胜追击,把福建沿海的倭寇一一扫平。在戚继光和其他将领的共同努力下,危害我国沿海达300年之久的倭寇被彻底平定了。伟大的统帅、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为祖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英雄壮举

郑成功,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明两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澎湖、台湾地区的防务。1642年,荷兰殖民者对台湾当地的百姓进行殖民统治,沉重的压迫使老百姓忍无可忍。

1658年,在进攻南京失败后,郑成功开始将目标转向台湾,意图以台湾为根据地进行抗清斗争。为解决军队给养,他大力发展海上贸易,金门、厦门地区每年有78艘官、民商船前往日本和南洋,年贸易额达250万两,获利70万两。

1661年正月,郑成功在厦门为出征大修船只,4月21日,他率领大军25000人、战船数百艘,出金门料罗湾,渡海东征,次日抵达澎湖。4月29日,郑成功到达台湾鹿耳门港,在台湾老百姓的协助下,顺利登陆。荷兰殖民者已有防备,荷军在海面有四艘战舰,最大的海克托号首先向郑军开炮,郑军的舰船虽不如荷军装备精良,但郑军巧妙利用战术,从四面围攻荷舰,海克托号被击沉,郑军取得海上控制权。在陆战中,荷军同样惨败。郑军与贝德尔德军队交战,并没有像荷兰侵略者所想的“只要放一阵排枪,打中其中几个人,他们便会吓得四散逃跑”,而是奋勇争先,将侵略者打得抱头鼠窜。海陆作战大败后,荷兰侵略者只能退缩到赤癳城和台湾城之内,郑成功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很快将两座城围得水泄不通。郑成功决定首先攻打赤癳城。他在赤癳城下威胁荷兰侵略者,如不投降,将举火烧城。荷军向台湾城求救无果,被迫投降。攻下赤嵌城后,荷兰侵略者在台只剩下最后一个据点台湾城。

1661年5月1日,郑成功致信荷兰殖民者,要求台湾城荷兰守军投降。荷兰殖民者利用种种手段,企图拖延时间,等待救援。但荷兰援军因在海上遇到飓风,无法按指定日期到达台湾城。走投无路的荷兰守军只能向郑成功投降。1662年2月1日,荷兰殖民者在投降书上签字,长达38年的荷兰殖民统治结束。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采取了许多政治、经济措施,置府县,编户籍,制定法律,兴办学校,招徕大陆移民,奖励垦荒,又派遣汉族“农师”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他们学会使用牛耕和铁制工具,并实行开放政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与领土的完整,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他也一直受到人民的景仰。

七、方志敏: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方志敏,江西省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关押在南昌国民党军法处看守所。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诚如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当国民党当局通过官僚政客、军阀党棍以及方志敏的同学、同乡和亲朋故旧充当说客,以高官厚禄为诱饵,以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来“规劝”,妄图使方志敏“归降”时,方志敏郑重宣告:“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我们共产党员都是深刻信仰共产主义的”。

在方志敏心中,始终有一个理想在激荡,他号召大家“持久地、艰苦地奋斗”,从帝国主义恶魔生吞活剥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来;他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他坚信,未来的中国“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方志敏用至洁的思想描绘着心中的家园,憧憬中国的未来,期盼民族的复兴。

1935年8月6日,天气阴沉,赣江呜咽。方志敏戴着沉重的脚镣,昂首挺胸,走出牢房。刑场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气氛异常沉重,他用尽全身力气高喊:“打倒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随着一声枪响,方志敏在赣江江畔英勇就义,时年36岁。英雄已逝,精神永存。方志敏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永恒的丰碑。他在狱中的遗著,也成为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奋勇前行。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当我们吟诵方志敏的不朽诗篇,无不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而肃然起敬。方志敏同志的一生,是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

八、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25日出生在四川宜宾的一个地主家庭。五四运动爆发后,赵一曼开始阅读《向导》《新青年》《妇女周报》等革命书刊,接受革命新思想。1923年冬,赵一曼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她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

1927年9月,赵一曼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回国后,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她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部长,中共滨江省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领导工人进行罢工运动,组织青年农民反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斗争。她能文能武,机智过人。为了启发工人、妇女觉悟,她不时创作一些文艺作品在地下刊物上发表。(www.xing528.com)

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师2团政治委员。11月间,第2团被日伪军围困于一座山间。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养伤期间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被俘期间,日军对赵一曼施以酷刑,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招供。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为了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里,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1936年6月28日,赵一曼在医院看护和看守帮助下逃出医院,但很快被追敌再度抓捕,受到更加残酷的刑讯。

1936年8月2日,在开往刑场的火车上,赵一曼感觉到了死亡在逼近。在这最后的时刻,她给心爱的儿子写下遗书:“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年仅31岁。

为纪念赵一曼,哈尔滨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一曼大街。在她的故乡宜宾市建有赵一曼故居、赵一曼纪念馆等。全国各地通过不同方式,让赵一曼的事迹在青年学子心中种下红色基因。她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充分体现了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九、杨靖宇:抗日民族英雄

杨靖宇,河南省确山县人。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间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杨靖宇牺牲后,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肠胃里竟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棉絮、草根、树皮。残暴的侵略者也颇为震惊、折服。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杨靖宇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他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林海雪原的艰苦环境中与日寇血战,为全民族抗战建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功绩。他以草根、棉絮充饥,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气概,更在亿万人民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我们要向杨将军学习,爱国敬业,争做新时代的有梦想的青年大学生。

十、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

刘胡兰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一个团,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要支前。部队首长劝她们:“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险。”刘胡兰果敢地回答:“战士们都不怕,我们是女民兵,也不怕。”她们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一直忙到天黑,战斗结束才撤回来。这时的刘胡兰才13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占领了文水县城,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保卫胜利果实。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四十多天的学习,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阶级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成长,于1946年6月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英勇牺牲,年仅15岁。毛泽东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这位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孕育的堪称民族脊梁的民族英雄,以她那可歌可泣的高贵品格、革命气节和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慷慨就义歌,铸就了光照千秋、激励后人的伟大精神。她的精神、她的英名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2009年9月10日,刘胡兰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刘胡兰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十一、董存瑞: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董存瑞,河北省怀来县人,全国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十多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解放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形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随后,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形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他的英雄壮举,成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为我们竖起一座永远的历史丰碑。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董存瑞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他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汲取力量,奋勇前行。

十二、江竹筠: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江竹筠,四川省自贡市人,1920年8月20日出生在大山铺镇江家湾一个农民家庭。她8岁随母亲逃荒到重庆,10岁进袜厂当童工,后考入重庆南岸中学和中国公学附中。

1939年,江竹筠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秋,她进入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并担任该校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从事青年学生的工作。1943年,党组织安排她为当时中共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当助手,做通信联络工作。同时,他俩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组织整风学习的指导中心。根据党的指示,1944年,江竹筠考入四川大学,以普通学生的身份做党的工作。1945年,江竹筠与彭咏梧结婚,后留在重庆协助彭咏梧工作,负责处理党内事务和内外联络工作,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江姐。

1947年,江竹筠受中共重庆市委的指派,负责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在丈夫彭咏梧的直接领导下,江竹筠还担任了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这年春夏,川东党组织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向农村武装斗争,彭咏梧奉上级指示赴川东领导武装斗争,任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江竹筠以中共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和丈夫一起奔赴斗争最前线。

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竹筠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江竹筠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国民党军统特务用尽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破获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1949年11月14日,重庆解放前夕,江竹筠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江竹筠的事迹被脱险的狱友写进了小说,又被陆续搬上舞台、银幕和荧屏。2007年,位于自贡大山铺镇江家湾的江姐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如今,这里已是四川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党员干部、群众来此追思缅怀。

十三、邱少云:烈火真金铸英雄

邱少云,出生在铜梁县关溅乡玉屏村邱家沟(今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少云村)一个贫苦家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队伍里,他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在训练之余写下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他训练十分刻苦,无论是投弹还是射击,成绩都在连队里名列前茅。

朝鲜战争爆发后,邱少云积极报名参加了志愿军。他曾在入党志愿书中表明了自己立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坚定决心。他写道:“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1951年3月,邱少云随队伍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1952年10月,他所在的部队担负进攻391高地作战任务。391高地位于西方山方向,这里有一条近乎大走廊的平康谷地,地势平缓,易于美军擅长的大规模机械化作战。志愿军若是直接冲过这片毫无掩体的开阔地带,势必遭遇敌军的猛烈袭击。为了顺利拿下391高地,部队只能选择先用一晚上时间隐蔽接近敌人,等到第二天晚上再发起猛攻。10月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名战士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邱少云就是其中一员。

邱少云所在的九连是主攻连,埋伏在最接近391高地的山脚处。直到12日上午10时,整个潜伏计划都进行得极为顺利,九连潜伏哨已前进到距敌碉堡约500米处。这时,两个敌人忽然走出工事,向着山脚走来。为防止潜伏计划暴露,指挥所下令用火炮消灭敌人。炮弹很快引发了敌方的反击,一排排烟幕弹、燃烧弹飞了过来,其中一发直接落在了邱少云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吞噬着他的身体。他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后退几步,就势一翻,便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胜利完成,他没有做任何滚翻、扑打的自救动作,而是一直咬紧牙关,一声不吭,一动不动地紧贴着地面。极度的疼痛,使他满脸抽搐,双手深深插进身旁的泥土中。无情的烈火,足足烧了半个多钟头,年仅26岁的邱少云壮烈牺牲。

当天傍晚,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总攻开始。苦苦潜伏了一天一夜的战士们一跃而起,高喊着“为邱少云报仇”的口号冲向391高地,摧枯拉朽般地将敌人全部歼灭。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在一片坡地上找到了邱少云的遗体。焦黑的遗体蜷缩着,已面目全非、无法辨认,唯一完好的,只剩那双深深插进泥土里的手。

为表彰邱少云烈士,上级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授他“模范青年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以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我决心杀敌立功,戴着光荣花回来看你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1951年邱少云写给家里的信,也是他的最后一封家书。虽然邱少云未能如愿戴着光荣花与家人团聚,但他的一腔热血、他的伟大精神早已在熊熊烈火中化作最鲜艳的光荣花,一朵一朵盛开在那片山坡,一朵一朵绽放在每个人的心头。

十四、郭永怀:星空中永恒的勋章

郭永怀,山东荣成人,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他培养了大量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1956年11月,郭永怀夫妇回到了阔别15年的祖国。回国以后,出于国家需要以及钱学森的“拼命欢迎”,郭永怀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在力学所工作期间,郭永怀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尖端科技人才,帮助钱学森确定了力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和任务,为力学所的发展付出了诸多辛劳。他真正践行了那句“出国就是为了回国”。

1960年5月,郭永怀调到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任副所长,担负起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当时研制核武器的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生存环境很恶劣,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危险。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身为所长的郭永怀经常亲力亲为。因为缺少设备,郭永怀就和同事们手工制作,这种手工制作的材料极不稳定,很容易出事。一次意外,郭永怀的五位同事在制作材料的过程中不幸遇难。但失去“战友”的悲痛和死亡的威胁没有打倒郭永怀和他的同事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念,他们继续探索前行。

1964年至1967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相继爆炸成功。可以说,郭永怀和他的同事们用汗水甚至生命换来了我国国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1968年,郭永怀59岁,为了主持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的发射试验,他常年奔波于北京和青海之间。12月5日凌晨,在青海待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带着重要的试验数据,连夜搭乘飞机返回北京。然而在抵达北京距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发生意外,数秒后坠地起火,郭永怀遇难了。当人们找到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自己的身体将宝贵资料完好无损地护在胸前。正是依据这份郭永怀与警卫员用生命保护的重要资料,在他们牺牲后的第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爆成功。

郭永怀所做的一切,源自他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源自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高尚情操,源自他孜孜不倦、勤奋执着的奋斗精神,源自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热爱与忠诚。郭永怀的一生是一心为国、无私奉献的一生。1970年4月,由郭永怀参与设计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一颗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以纪念他在人类科研事业中所做出的贡献。每当人们仰望星空时,他就像一枚永恒的勋章,激励着人们向前进。

十五、王继才:在爱国奉献中书写人生华章

王继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人。200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原所长、原开山岛村党支部书记。1986年起,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二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守卫孤岛整整32年。2014年,王继才夫妇被评为“时代楷模”。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他曾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开山岛位于中国黄海前哨,邻近日本、韩国公海交界处,面积仅0.013平方千米,距最近的陆地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燕尾港约12海里,岛上野草丛生,海风呼啸,人迹罕至,条件极其艰苦。这座面积仅有0.013平方千米的国防战略岛,长期没水、没电、缺衣少食,王继才却整整坚守了32年。他让五星红旗每天在这里伴着朝阳升起,让松树、桃树、梨树在石头缝上开花结果,而自己却因积劳成疾,永远地倒在了开山岛的台阶上。

1986年,江苏省军区成立开山岛民兵哨所,当地人民武装部找到了灌云县民兵王继才,让他担起守岛重任。王继才一口答应下来,瞒着家人登上了开山岛。之后,王继才的妻子王仕花也辞掉了小学教师工作,以哨员的身份陪伴丈夫守卫海岛,一守就是一辈子。王继才夫妇也被人们称为“孤岛夫妻哨”。从此,王继才夫妻俩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岛上升起五星红旗。

没有人让他们升旗,但王继才却认为,在这座岛上国旗比什么都重要。他曾说:“升起国旗,就是要告诉全世界,这里是中国的土地,谁也别想欺负咱!”海风呼啸间,王继才坚持了32年,让开山岛永远飘扬着一抹令人魂牵梦绕的红色,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王继才曾说:“守岛就是守国,守岛也是守家。”32年里,曾有过许多诱惑和机遇。走私犯要与他平分利润,蛇头对他威逼利诱、拳打脚踢,王继才没有动摇;岸上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改革开放让周边的人们都富起来了,王继才没有离开。

一年又一年,守岛从“有期限的任务”变成了“终生的使命”。在与犯罪分子的斗争中,在对渔民、对设施的守护中,在每天升起的五星红旗上,王继才看到了自己守岛的价值。儿子王志国曾因为工作枯燥乏味向父亲抱怨,王继才却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如果你觉得工作没趣味,那是因为你没花时间、没用心。”王志国在以后的日子里才更深刻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用了心,花了时间,再平凡的小事,也会有价值。

王继才始终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安排,毅然担起守卫黄海前哨开山岛的重任。他和妻子以海岛为家、与艰苦为伴,坚持每天升起国旗,每天按时巡岛,护航标、写日志,与走私、偷渡等不法分子作斗争。他舍小家为国家,守岛32年只有5个春节与家人团聚,孩子从小无法照顾,父母去世、女儿结婚,都因坚守执勤没有及时赶回。王继才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海防事业,展现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爱国奉献的忠诚答卷。

十六、张富清:隐功埋名背后的初心坚守

张富清,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人,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转业,1984年12月离休。张富清在解放战争中舍生忘死,荣获西北野战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荣获“战斗英雄”称号。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全国模范退伍军人”“共和国勋章”“最美奋斗者”“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六十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他坚守着入党誓言,也坚守着人品官德,“如果整天想着自己的事,想着享受,那我这个共产党员就变了,就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了”。

1948年春,张富清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的一名战士。“一加入解放军,我就没怕过死”,下定决心“我要为穷苦人去打仗”!慢慢地,他发现,连队每次执行任务,敢冲锋、敢硬拼,不犹豫、不躲闪的全是共产党员——他真心钦佩这些“老同志”。1948年夏,西北野战军发动澄合战役。战斗中,胡宗南三大主力之一、整编第三十六师的第二十八旅第八十二团在陕西澄城以北冯原镇、壶梯山地区构筑许多暗堡,企图负隅顽抗。敌人的机枪疯狂扫射,死死封锁住人民解放军的进攻线路。第二纵队啃的正是这块硬骨头。暗堡前,许多战友倒下。“我去炸掉它!”张富清报名参加了突击组。在火力掩护下,迎着“嗤嗤”袭来的子弹,张富清时而匍匐,时而跃进,迂回往前冲,终于将喷着火舌的暗堡端了锅。战斗中,张富清的右手臂和胸部被燃烧弹烧伤,但他却笑称为“轻伤”。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韩城、澄城、合阳。澄合战役宣告胜利,党中央致电祝贺,张富清荣立一等功。

由于作战勇猛,1948年8月,张富清被连队推荐火线入党。今天,张富清笑着说,自己打仗的秘诀是不怕死:“只想着炸掉它,没感到怕。你越不怕死,说不定真死不了;要是畏畏缩缩,敌人就会把你打死。那时候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几乎天天在行军打仗,我就是突击队员。从入党那一天起,我就把自己交给了党,坚决按照入党宣誓去做,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张富清入伍后,几乎天天打仗,一直没有给家里写信。因为没有收到过儿子的家书,远在陕西汉中的母亲以为张富清已经牺牲。直到1948年底,一张西北野战军寄来的特等功报功书送到了母亲的手里,母亲才知道儿子不仅活着,还成了战功卓著的英雄。

张富清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在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在祖国建设时期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扎根偏远落后贫困山区,用持之以恒的坚守,践行一名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他转业后深藏功名六十余年,除向组织如实填报个人情况外,从未对身边人说起过赫赫战功,更不以此为资本向组织提要求、要待遇。他数十年如一日甘于奉献、勇挑重担,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以满腔热情在艰苦环境中尽职尽责、苦干实干。虽然他家中曾遭遇困难,但始终严于律己,艰苦朴素无所求,从不利用职务之便为亲属谋利,赢得了党员群众的广泛赞誉。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十七、钟南山:医者仁心,守护苍生

钟南山,福建厦门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成果丰硕,实绩突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敢医敢言,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他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

从医从教一甲子,钟南山以其专业精神、勇敢担当和仁心大爱,诠释了医者的初心和使命,诚如他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言时所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初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们医者的使命。”

从17年前那一句“把最危重的病人转到我这来”,到17年后“抗击疫情,医生就是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冲上去”,钟南山肩上始终扛着医者的担当。2020年1月18日傍晚,一张钟南山坐高铁赴武汉的照片感动无数网友。临时上车的他被安顿在餐车里,一脸倦容,眉头紧锁,闭目养神,身前是一摞刚刚翻看过的文件……钟南山及时提醒公众“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紧急奔赴第一线。2天后,1月20日,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告知公众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此后,他带领团队只争朝夕,一边进行临床救治,一边开展科研攻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钟南山和团队先后获得部级科研立项5项、省级科研16项、市级5项,牵头开展新冠肺炎应急临床试验项目41项,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文章五十余篇,牵头完成新冠肺炎相关疾病指南3项、相关论著2部。钟南山不仅为国内的疫情防控立下汗马功劳,也为全球共同抗击疫情积极贡献力量。他先后参与了32场国际远程连线,与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印度、西班牙、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3个国家的医学专家及158个驻华使团代表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分享中国经验,开展国际合作。钟南山不仅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位勇士。每一次面临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际,钟南山既有院士的担当,又有战士的勇猛,总是毫无畏惧地冲锋在第一线。

如今,钟南山仍然坚持每周三上午“院士大查房”、每周四下午出半天门诊。据周围的同事介绍,钟南山在冬天会用手先把听诊器焐热,再给病人听诊,给病人看病时会扶着患者慢慢躺下,等检查完成之后,再慢慢扶起来。无论病人多大年纪、何种病情,钟南山都一视同仁。他常说:“从医几十年,我最大的幸福,是始终站在治病救人的一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钟南山知道公众需要专业的指引。他不仅发挥自己在病理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渊博学识,就连如何洗手、戴口罩等细节也要亲自示范、普及;当看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难度增加时,他苦口婆心地劝诫大家一定要尊重医学、尊重知识,加强自我隔离。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到“以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钟南山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早诊早治,构筑疾病的“防火墙”。“这么大年纪了,不累吗?”“治病救人,就不会觉得很累!”钟南山总是笑着回答,“父亲曾说过,人的一生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留下点什么就不算白活”。这句话,他一直记得,也一直在践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