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帝王的号称及年号-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帝王的号称及年号-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帝王还有谥号、庙号、尊号、年号之称。从汉代起,一般说来,每个朝代的第一个帝王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嗣君称太宗、世宗等,如汉高祖的庙号是太祖高皇帝,汉文帝称太宗孝文皇帝,汉武帝则称世宗孝武皇帝,再如唐玄宗、宋太祖等等。年号是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古代帝王的号称及年号-中国传统文化

“号”是别称,又称“别号”,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但是专门用来表示尊称的“号”并不常见。宋以后理学盛行,“繁文缛节”越来越多,本来对他人称“字”已经是表示尊敬,但文人墨客依据《周礼》讲的:“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在对人的称呼上也“大做文章”,于是比“字”更表恭敬的“号”逐渐流行起来。这样,一个人的称呼除了名和字以外往往还有号,尤其是一些文人更是如此,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轼号东坡居士。宋代以后,取号更成为“时髦”,由于“号”既可自取,也可赠送,所以随意性和可变性较大,以至许多文人的别号多达十几个、几十个,如元代的倪镇、明代的傅山、朱耷等。有的人别号为后人熟知,反倒淹没本名,如郑板桥章太炎等。别号中常见“居士”“山人”,借以表示使用者的清高;有的取意颇深,如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即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还有他本人一老翁,是谓“六一”;陆游忧世愤俗,权贵们讥其不守礼法,于是他自号“放翁”以表蔑视;南宋画家郑思肖宋亡后自号“所南”“木穴国人”(木穴合而为宋),表示心向南方、不忘故宋;明末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以“八大”连写似“哭”似“笑”,又非“哭”非“笑”,寓“哭笑不得”之意,借以抒发胸中因明亡的苦闷。直到近代以后,文人用号之风才大为减少。

作为帝王还有谥号、庙号、尊号、年号之称。

谥号据称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其实不尽然。

谥号盖始于周,王力先生把谥号分为三类:其一是表扬的,如文、武、景、昭、成、康、乎、桓;其二是批评的,如灵、炀、厉等;其三是表示同情的,如哀、愍、怀等。谥号不仅帝王有,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也要由朝廷赋予谥号,如齐桓公秦穆公、晋灵公、魏安釐王、宣成侯(霍光)、忠武侯(诸葛亮)、文忠公(欧阳修)等。

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从汉代起,一般说来,每个朝代的第一个帝王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嗣君称太宗、世宗等,如汉高祖的庙号是太祖高皇帝,汉文帝称太宗孝文皇帝,汉武帝则称世宗孝武皇帝,再如唐玄宗、宋太祖等等。(www.xing528.com)

尊号是生前奉上的称号,始于唐,如李隆基的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赵匡胤的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尊号可以上好几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词。

年号是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例如汉武帝即位初年号称建元,后曾改元为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等,宋徽宗即位时年号称建中靖国,后改元为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等。

古人还有绰号,绰号一般是对人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等等的刻画和形容,如《水浒》中108人都有绰号,再如春秋时百里奚称“五羖大夫”,唐朝李义府称“笑中刀”“李猫”;宋朝时宰相王珪在位10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他事,人称“三旨相公”等。

除上而外,史籍上还常以其他方式来代替人名,楚庄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的归纳为七种方式:有以地名代人名,如东汉孔融称孔北海,唐代韩愈称韩昌黎,柳宗元称柳河东、柳柳州,宋代王安石称王临川苏辙称苏栾城等;有以官爵名代人名,如汉代班超称班定远蔡邕称蔡中郎,魏晋嵇康称嵇中散,唐代杜甫称杜工部等;有的在姓前加形容词称特定的同姓者,如大戴小戴(指汉代的戴德、戴圣叔侄)、大谢小谢(指南朝谢灵运、谢惠连兄弟)、老杜小杜(指唐代的杜甫、杜牧)等;还有以排行代人名者,如唐诗中的《送元二使西安》《答王十二》《问刘十九》《送裴十八图南》《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等,再如称宋代的秦观为秦七、欧阳修为欧九、黄庭坚为黄九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