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农事节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

中国古代农事节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到季节的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于是把一年平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二十四个节气,称为农事节日。比如立春,它象征着春天的到来,预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因而无论是帝王还是庶民都对这一节日非常重视。立春这一天,除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外,有的帝王还亲自扶犁耕地,表示对农事的重视。在诸多的农事节日里,冬至节是颇受古人重视的。

中国古代农事节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到季节的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于是把一年平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二十四个节气,称为农事节日。

这二十四个节气系统是逐渐完备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重要的节气,《尚书·尧典》分别把这四个节气称作“日中”“宵中”“日永”“日短”,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和冬至这两天一个白天最长、一个白天最短。至晚到春秋时期,古人又掌握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杜预注曰: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到汉代《淮南子》的记载中,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就和后世完全相同了。

二十四个节气都与农事有关。比如立春,它象征着春天的到来,预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因而无论是帝王还是庶民都对这一节日非常重视。《礼记·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据《汉书·祭祀志》记载,汉代立春还有这样的习俗:“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东郭外野中。迎春至者,自野中出,则迎者拜之而还。”迎春者都衣青色,是因为青色象征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至东郭,是古代五行学说中东方属木,色青。立春这一天,除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外,有的帝王还亲自扶犁耕地,表示对农事的重视。如汉代文帝、景帝就颁发诏书,称“朕亲耕为天下先”。在民间和官府,立春日还有打春牛、吃春盘的习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载:“立春前一日,出土牛于鼓门之前,若晴明,自哺后达旦,倾城出观,巨室或乘轿旋绕,相传云‘看牛则一岁利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载:立春前一天,开封府进春牛于皇宫中鞭春,鞭春完毕,又把春牛置于府前,从早到晚让府僚及过路人打春,表示鞭策耕牛,辛勤耕耘。春牛最初用黄泥,后来改用黄纸,宋时有用真牛,据《皇朝岁时杂记》:立春鞭牛完毕,庶民百姓拥上,顷刻间,把牛肉分光。清代的打春依然盛行,据《帝京岁时记胜》载,立春这天,各省会、府、州要“遵制鞭春”;《燕京岁时记》称:“打春即立春……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其中提到的春山宝座是指春神的座位。在中国古代,普通农家立春日还有将泥牛、泥男泥女一起立于田头的习俗,瑶族则有以三人分别扮作牛、扶犁人和荷锄人演春耕戏的活动。唐宋时,吃春盘的风气也较盛,杜甫诗有“春日春盘细生菜”之句,苏轼也有“青蒿黄韭试春盘”的诗。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八引《唐四时宝镜》曰:“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武林旧事》载:“前一日,后苑办造春盘供进,翠缕红丝,备级精巧。”清代,春盘常用芹、韭、笋组成,象征勤劳、长久、兴旺之意。此外,北方立春日还有“咬春”吃生萝卜的习惯。(www.xing528.com)

在诸多的农事节日里,冬至节是颇受古人重视的。这是因为从冬至以后,日渐长、夜渐短,阳气转升,预示寒季已到极限,所以杜甫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在古人眼里,冬至节是个吉日,因而有庆贺的习惯。《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后汉书》说:“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省事。”《晋书》也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在民间,每到这一天,人们穿新衣,全家团聚,备酒设筵,吃“冬至团”,相互庆贺,外出的人一般要返家过节,祭祀先祖。吴越一带对冬至节更为重视,有“冬至大如年”“肥节瘦年”的俗谚。这一风俗,大约始于汉代,唐宋最为盛行。宋代每年冬至日车马喧闹,街巷拥挤,皇帝要接受朝贺,有些地方在这一天还相互赠送吃食,称“担冬至盘”。《豹隐纪谈》引诗曰:“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元物登时却再归。”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还有一些地方冬至有吃狗肉的习俗,据说也是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节吃了樊哙煮的狗肉,称赞味道鲜美,从此民间便有冬至吃狗肉的风俗。在台湾,每逢冬至,民间要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鹅猪牛羊等,用以纪念祖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