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馆、大市和小市:茶馆繁荣的背后,大市与小市的对比

茶馆、大市和小市:茶馆繁荣的背后,大市与小市的对比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前的所谓大市,指的是大宗粮油交易场所,交易的商品有大米、小麦、油菜籽、菜油等。需求旺盛供应就旺盛,于是青杠树场的茶馆生意就兴旺起来,街上大大小小的十多家茶铺天天都坐满茶客,形成了青杠树场上的一道风景线。大市上有专职开具交易合同的人。大市上无论公私合同信誉都极高,买方可以把合同作为有价凭证在大市上再次出售。相对于大市而言,粮食小买卖的场所叫“小市”。

茶馆、大市和小市:茶馆繁荣的背后,大市与小市的对比

从前的所谓大市,指的是大宗粮油交易场所,交易的商品有大米小麦油菜籽、菜油等。这个场所不是金碧辉煌的贸易公司,而是比较大的茶馆。如郫县县城的大市就在东街“小壶天”茶馆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茶铺不就是喝茶的场所吗,怎么成为粮油交易市场了呢?这要从川西坝子茶铺的功能说起。

在川西坝子里,进茶铺的人都叫茶客,但这些茶客并不都是单纯来吃茶的,有的是一边吃茶,一边谈事情。由于茶客的身份不尽相同,他们进茶铺的目的也就各自不同。士绅农夫、三教九流的人都会在茶铺里约会:生意人在这里谈买卖,手艺人在这里联系工作,家里有客人来的也可以在这里接待客人,等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以类聚”的局面:手艺人联系工作就相对集中在某一个茶铺,赌钱的人也就相对集中在另一个茶铺,袍哥们约会也集中在某一个茶铺(这个茶铺也就成了袍哥组织的“码头”)。

需求旺盛供应就旺盛,于是青杠树场的茶馆生意就兴旺起来,街上大大小小的十多家茶铺天天都坐满茶客,形成了青杠树场上的一道风景线。

青杠树大桥北右边朝严家桥走的街上右侧有一间茶铺,老板是青杠树袍哥码头的舵把子张金城,这家茶铺就成了青杠树袍哥码头的接待站,在这个茶铺吃茶的人全是袍哥,清水、浑水都有。

老茶客们吃盖碗茶,摆龙门阵

青杠树场的大市设在两处茶馆里,一处是青杠树场中跨柏条河的大桥北桥头左侧黄顺连开的茶铺内,另一处是大桥南桥头右侧黄子林的茶铺内。这里集中了绝大多数青杠树做大宗粮油生意的人,两个大市不是同时营业,而是轮流着一家开一天。

在大市上做大宗粮油的生意人,一般通过斗户(经纪人)进行交易,生意以“石”(读“旦”,老石一石200千克,新石一石160千克)为单位,买卖的是大米、小麦、油菜籽、菜油等。

比较有意思的是,大市上买卖双方讨价还价都不用言语交流,而是用“捏指头儿”的方式,就是让对方摸自己的手指头以表示自己的交易价格数目。“捏指头儿”不是乱捏,而是有一定的规则制度,从0到9这几个数字都有专门的手势来表示。在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面,康熙乔装成药商去做买卖,守的就是这个捏指头儿的规矩。

“捏指头儿”的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方式是,买卖双方先同时把右手的袖子一甩,手缩进袖筒里,然后两人平举袖筒对接在一起,他们的手就在袖筒里相互触摸着。卖主喊价、买主还价都用指头表示数目。另一种方式是,买卖双方中的一方(一般是喊价的卖方),把自己长衫的前摆捞起来,手伸进前摆下,另一方(一般是还价的买方)把手伸进对方的长衫前摆下,他们的手就在长衫前摆下相互触摸着讨价还价。触摸的程序是卖方先伸出指头表示一个数目让买方触摸,这就是“喊价”(卖价);买方也用同样的方式表示“还价”(买价)。他们就这样进行讨价还价。

用手指表示数目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只竖起小指表示1,只竖起无名指表示2,只竖起中指表示3,只竖起食指表示4,只竖起拇指表示5,拇指和食指并拢竖起表示6,拇指、食指和中指并拢竖起表示7,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竖起表示8,五个指头合拢表示9。另一种是,只竖起中指表示1,食指和中指并拢竖起表示2,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竖起表示3,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竖起表示4,只竖起拇指表示5,拇指和食指并拢竖起表示6,拇指、食指和中指并拢竖起表示7,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竖起表示8,五个指头合拢表示9。

这样表示的数目会不会被对方误理解呢?绝对不会。例如,如果掐指头表示的是157元,绝对不可能理解成15元7角或者1570元。如果掐指头表示的是15元7角,绝对不可能理解成1元5角7分或者157元。因为买卖双方都熟知他们所交易货品的市场价格,理解上不可能有十倍之差。

交易成功后,由斗户作为交易的中人(证明人)开具合同。这个合同类似于古代的兵符,写好后会分成两半,交易双方各持一半。取货的时候合同一对,合得上,就可以取货了。(www.xing528.com)

大市上有专职开具交易合同的人。合同有公、私两种,私人合同的格式才是原始意义上的“合同”。这种合同的写法是,在一张白色长条形纸张的正中,竖行写“凭条付米若干石”字样,然后从这行字的正中间竖向把纸条裁成两个半张。裁开后的两份纸条上各有“凭条付米若干石”这行文字的半边,卖主和买主在两份合同纸上盖上私章和手印,并写明持合同人在什么地方取米(取米处的远近要影响米的价格)。买卖双方各持半张。交易成功之后,买卖双方都要付给斗户佣金。

以后,买方凭半张合同字据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去取米。卖方或卖方的委托人拿买方所持的半张合同字据与自己的半张相合,能够合成一个整张就付米,认票不认人。这两份作为凭证的字条就是原始意义上的“合同”。大市上无论公私合同信誉都极高,买方可以把合同作为有价凭证在大市上再次出售。

有大市就有小市。什么叫小市呢?相对于大市而言,粮食小买卖的场所叫“小市”。青杠树的小市就在大桥北面那条与柏条河平行的街道两边,俗称“米市坝”。小市里交易的粮食主要是米和小麦,也有黄豆、豌豆、红豆、胡豆、泥豆等。

小市交易都是小宗买卖,买卖双方直接讲价。卖家用“斗”或者“升子”来量出数量(行话叫“过斗”),并算出价钱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双清,交易便成功了。

过斗这个过程大有玄机。倘若你遇上了黑心斗户,他只需要做一个小动作,你买的大米可能就会比预计的少一些。什么小动作呢?他在端起装着米的撮箕把米倒入斗中时,把撮箕微斜着慢慢倒入,米粒在斗里就大多都竖立着,这样一来米与米之间空隙就会大一些,这样的一斗米重量就不足原本应有的40斤了。

小市上的交易量少,量具是“斗”“升”“合”(念“各”)。“斗”分老斗和新斗,老斗一斗米40市斤,新斗一斗米32市斤。一斗为10升。“升子”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上大下小锥形的,叫“老升子”,每升大米4斤;一种是正方形的,叫“新升子”,每升大米3斤2两。一升为10合。“合子”的形状是正方形。

文化小知识:大市

大市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周礼·地官司徒·司市》载:

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郑玄注:日昃,眣中也。市,杂聚之处。言主者,谓其多者也。百族必容来去,商贾家于市城,贩夫贩妇朝资夕卖,因其便而分为三时之市,所以了物极众。

上述记载表明,先秦城市中的“市”一日开放三次,有朝市、夕市和大市。在朝市出售货物的主要是商贾,因为他们居于城中市的附近。在夕市出售货物的主要是小商贩,因为他们要“朝资夕卖”。在大市出售货物的则是范围更广大地区的老百姓(“百族”),大市的时间是太阳当午而开始西斜的时候(“日昃”),因为这时候最便于各地老百姓赶来做生意。由于这次开市范围和规模都比较大,所以称为“大市”。这种“大市”制度延续到汉代。

不但如此,“大市”在秦汉以后仍然继续存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皆有大市。《北史》卷十八载司州牧、高阳王臣雍“往年在州,于大市鞭杀五人……”是北方州郡有大市例。南方大市尤多,且有“大市令”之设。如东吴名将潘璋就曾“为吴大市(按:指管理大市的官吏)”,吴兴章华也当过陈的“大市令”。由于“大市”热闹非凡,连皇帝老子也模仿大市作乐。同时,这时“大市”的含义也发生了某种变化,某些大城市由于出现多个市场,“大市”遂由都邑市的泛称转变为这些城市中规模较大的中心市场的特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