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周史》中的筮占及其哲学思想

《西周史》中的筮占及其哲学思想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易》原是西周时代周人筮占用的书本。《周易》的出现,就是适应了当时“筮占”的需要的。《周易》的“离”卦:“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周易》所载王的大事,不外出征和祭祀,因为“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我们认为《周易》首次把“道”,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提出来,这对此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周易》原是周人用来判断筮占结果吉

《西周史》中的筮占及其哲学思想

《周易》原是西周时代周人筮占用的书本。当时周人常按龟卜和筮占来行事。《尚书》的《大诰》、《洛诰》等篇,都有龟卜的记载,《大诰》说“宁王惟卜用”、“宁王遗我大宝龟”,这两个“宁王”,都是由周公说出的,郑玄注:“宁王者文王也”,其实“宁”就是“文”字的形误。《周易》开始著作于殷周之际,写定于西周的早中期。《系辞传》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这个推断确有依据。《史记·周本纪》载西伯(即文王)“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日者列传》记司马季主说:“自伏羲氏作八卦,周文王演为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汉书·艺文志》也说:“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都说《易》是文王所作。

从《周易》内容看来,其中多处讲到“王”,可知不是出于王的著作。但是其中述及史事,确实主要是殷周之际和西周初年的。“升卦”六四爻辞:“王用亨(享)于岐山”,前人都以为是文王,当西周初期,文王确是居于岐山附近。《周易》的“明夷”六五爻辞,讲到“箕子之明夷”,就是指箕子被殷纣王囚禁的处境。《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十三年(即武王即位后四年,克商后二年),武王访问箕子,箕子讲论“洪范九畴”,其中第七点,讲到“稽疑,择建立卜筮人”,即使用龟卜,同时又使用筮占,认为要决疑,必须做到“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周易》的出现,就是适应了当时“筮占”的需要的。

《周易》的“屯”卦初九爻辞:“磐桓,利居贞,利建侯。”“豫”卦卦辞:“豫,利建侯,行师。”所谓“建侯”,就是建置诸侯。所谓“行师”,就是出师征伐。西周初期的大事,就是周公东征而推行分封制,建置四方诸侯。《周易》所说是适应周的统治者的行事决策需要的。《周易》的“师”卦:“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这是说师出必须有纪律,失去纪律就是凶兆。接着又说:“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是说能够指挥得当,就能吉利无咎,取得成功,可以得到周王的多次重赏。接着又说:“六三,师或舆尸,凶。”程颐解释“舆”为“众”,“尸”为“主”,“舆尸”是说军队由多人作主,这是凶兆。接着又说:“师左次无咎”,这是说军队改变排列,不失常,是无咎的。接着又说:“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这是说,在借狩猎以练习武艺时,擒住野兽是有利而无咎的。如果长子率师,由众多的弟子主管,这是凶兆。接着更说:“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这是说战争胜利,论功行赏,大君即指周王,“开国”是指分封诸侯而开国,“承家”是指分赏卿大夫的官爵,“小人勿用”是说不使用小人,以免发生叛乱。

《周易》的“既济”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未济”九四爻辞:“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所谓“震”,是指鬼方入侵。《诗经·鲁颂·宫》:“不亏不崩,不震不腾。”郑笺:“震、腾皆谓僭逾相侵犯。”这是说鬼方入侵,周人大举出击,经历三年而得大胜,因而得到大国(即殷商)的赏赐。《后汉书·西羌传》注引《古本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即指此事。这是《周易》所述及的最重要的周的大事,因为鬼方是周的主要大敌,这是周对鬼方的决定性胜利。

《周易》的“离”卦:“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这是说周王出征,嘉奖斩得敌人首级和擒获敌人的将士。《周易》所载有关王的大事,除了出征得胜以外,就是祭享。如“益”卦“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上帝)。”“随”卦:“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西山。”这是说周王驾马车前往西山,到达后,先把马絷好,然后举行享祭。“丰”卦:“丰,亨,王假(读作“格”)之,勿忧,宜日中。”这是说周王举行盛大的祭享典礼,到达时间适宜在“日中”。“萃”卦:“王假(格)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这是说周王来到宗庙,接见许多“大人”,祭祀用“大牲”,这是“利有攸往”。《周易》所载王的大事,不外出征和祭祀,因为“国之大事,惟祀与戎”。(www.xing528.com)

“比卦”卦辞:“不宁方来,后夫凶。”“不宁方”即“不宁侯”或“不来侯”或“不庭方”。《诗经·大雅·韩奕》说:“榦不庭方,以佐戎辟。”“榦不庭方”是指不来朝见的方国。“榦不庭方”是说必须安定这些不来朝的方国。古代有射“不宁侯”的巫术,《考工记·梓人》载祭祀“侯”(射布)的礼节,有辞讲到“毋或若女(汝)不宁侯,不属于王所,故抗而射女”。详见第六编第六章附录《关于射“不来侯”或“不宁侯”问题》。西周王朝曾经把安定“不庭方”和召来“不宁方”,作为重要的对外方针,把“不宁方来”看作吉利的大事,所以说:“不宁方来,后夫凶。”

《周易》共用四个“道”字,“小畜”初九爻辞:“复自道,何其咎”,“复”卦卦辞:“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这两个“道”字都是道路的道。“随”卦九四爻辞:“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象传》说:“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这个“道”,当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言。这是说跟随行事而有收获,结果是凶兆;假如你有诚信,符合于“道”而行事,那有什么咎呢?王弼注:“心有公诚,著信在道,以明其功,何咎之有?”程颐《易传》:“其至诚存乎中,是有孚也。其所施为无不中,在道也。唯其明哲,故能如是以明也,复何咎之有?”前人这些解释,基本上是正确的。近人有读“孚”为“浮”,解释作“罚”,把“有孚在道”说作“罚在路中”;也还有读“孚”作“俘”,作俘虏来解释,看来都不合作者原意。我们认为《周易》首次把“道”,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提出来,这对此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整部《周易》按八卦所演变的六十四卦编排。八卦原是古人筮占所使用的特有符号,基本上由“阳爻”和“阴爻”两种对立的符号所组成,所以《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原是周人用来判断筮占结果吉凶的经典著作,其中没有任何说明阴阳变化的道理,却被后世阴阳家推崇为经典著作。

《周易》的思想,主张采取“中行”的手段和行动,来争取事业的成功和推广。“泰”卦九二爻辞说:“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象传》解释说:“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包荒”是说大度包容,“冯河”是说要勇敢地涉水渡河,这是说要大度包容,勇敢地涉水渡河,远处不遗漏,朋党不结交,得当而“中行”,就能发扬光大。“益”卦六三爻辞:“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益”卦六四爻辞:“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这是说,能够求益而救危难的凶事,就可以无咎。做到信实而“中行”,就可执圭上告于公。这样以“中行”而上告到公,公必听从,即使是依靠别人来迁国(迁都)的大事,也能成功。“夬”卦九五爻辞:“苋陆夬夬,中行无咎。”这是说,像苋陆这样柔脆的草,很容易折断,由于采用“中行”的手段,也能取得“无咎”的结果。“复”卦六四爻辞:“中行独复。”《象传》解释说:“中行独复,以从道也。”这是说,采取“中行”的手段就能独自回复到正道上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