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历史:文翁教化推动蜀地崛起

成都历史:文翁教化推动蜀地崛起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汉文帝、景帝间,文翁任蜀守。文翁建校,以石为屋,因此后人称为石室,又名玉堂。文翁治蜀前,巴蜀被称为“南夷”,为西南地区多民族聚居地。他从最紧迫的经济、教育、法治等问题入手,改变蜀地的落后面貌。文翁治蜀,观念开放,重视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并以此作为提高蜀人素质,改变蜀地落后状况的精神食粮。文翁之后,海纳百川的精神遗传下来。

成都历史:文翁教化推动蜀地崛起

(一)学习中原儒学、创建石室学宫

文翁何许人也?《汉书·文翁传》本传记载,他是“庐江舒人”(今安徽庐江),曾任郡县吏。西汉文帝、景帝间,文翁任蜀守。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及至“文景之治”,地方官以移风易俗为要务,循吏辈出,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他们廉洁奉公,倡导地方公益事业,兴利除弊,造福一方。《汉书·循吏传》记载了他们许多感人的事迹。

文翁自幼好学,学识渊博,“通春秋”。为人“仁爱、好教化”。他目睹蜀地“承秦之后,学校陵夷,有蛮夷风……欲诱进之”。他决心以兴利除弊、提高蜀地经济文化水平为治蜀要图,于是“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才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随后又将他们派送长安,“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年之后,蜀生学成归来,文翁委以重任,又时时加以训导。其中佼佼者“官有至郡守、刺史者”。他又在成都市中“修起学官”,“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学业优异者“补郡县吏”,次者任用为“孝弟力田”。他常常选择学官“僮子”在自己左右接受面训;每逢出行外县,更不忘从学官那里选择“诸生明经”随行,让他们深入社会实际。有机会向百姓宣示教化,同时了解民间疾苦。《汉书·地理志》称:“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守道德,反以好文刺机,贵慕权势。”

文翁治蜀20年,除继续扩大都江堰灌区和穿凿湔江口(今彭州海窝子关口),使成都平原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外,最重要的政绩是法治和教育事业。文翁建校,以石为屋,因此后人称为石室,又名玉堂。经文翁倡导,巴郡、汉中也先后建立学校,《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汉末,“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又言,冯颢为成都县令,“立文学”。一时蜀学大盛,文化教育水平赶上了齐鲁地区。

文翁通过向京都派遣学生求学的方式,使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四川;在成都开办学校,又聚集大批饱学之士,教授蜀中子弟,使成都成为四川文化教育中心,带动各州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蜀学肇其端,产生了汉代文学的蜀中名家。文翁治蜀前,巴蜀被称为“南夷”,为西南地区多民族聚居地。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出产富饶,加上蜀守李冰的不懈开发,稻作农业已有相当的发展,蜀人生活在鱼米之乡,丰衣足食,民间没有饥荒的忧虑,倒滋长了奢华、脆弱、狭隘习气。文翁任蜀守以后,蜀中风气大变,实施教化政策,鼓励蜀人读书习字,学习法令,人们不再恪守陈旧的道德风范,开始寻求新的价值观念。

(二)文翁治蜀的历史经验

西汉时期,文翁治蜀20余年,兴修水利、创办教育、引进经学、实施法治,从根本上改变了“蜀地僻陋”的落后面貌。文翁治蜀的创举,主导成都教化精神二千余年,可以概括为:穷则思变、勇于进取、教化为本、兼收并蓄。

1.穷则思变。(www.xing528.com)

文翁治蜀之前,蜀地相当闭塞,“蜀左言,无文字”,与中原地区没有共同的语言、文字,缺乏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文翁目睹蜀地的落后局面,决定以兴利除弊、提高蜀地经济、文化水平为治蜀要图。20余年的努力,赢得了“蜀学比于齐鲁”的优异政绩。文翁之后,成都遭受了许多次毁灭性战乱,战后成都人总是从瓦砾废墟中崛起,再造更高的文明。

2.勇于进取。

文翁自幼好学,学识渊博,极富开拓精神,由郡县吏升迁至蜀郡守。他从最紧迫的经济、教育、法治等问题入手,改变蜀地的落后面貌。在成都创建郡学、引进中原先进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开发成都水利资源,主持开凿了湔江口水利工程,分流灌溉郫县、新都等地农田1700顷(约今12万亩);又扩大都江堰灌区,提高了成都稻作农业的生产力。他整顿吏治,从品学兼优的学生中选拔官吏,即使小吏也要亲自选任。

3.教化为本。

文翁看到蜀民素质很差,“有蛮夷风”,亟待教化改良。他在成都设置郡学,招收吏民子弟就学,又选派优秀学生前往长安太学,由博士教导百家经典和法律,重点放在提高人才素质、培育遵纪守法观念。文翁兴学以后,不仅产生了司马相如扬雄等数十位在文学、经学、史学和诸子之学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风雅英伟之士”,而且通过不懈努力,百余年间改变了蜀民素质。《汉书·循吏传》称:“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4.兼收并蓄。

文翁治蜀,观念开放,重视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并以此作为提高蜀人素质,改变蜀地落后状况的精神食粮。他以儒学作为建立蜀地人伦道德秩序、移风易俗的指南;他将刑名之学作为维护蜀地安定,改变巴蜀社会“蛮夷风”的法律武器。文翁之后,海纳百川的精神遗传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