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景帝升文翁为太守,成功治理湔江

景帝升文翁为太守,成功治理湔江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景帝闻奏,在征询了大臣的意见后,便将文翁提升为蜀郡太守,并下旨令其不日赴蜀。第二天一早,文翁便安排衙吏和随从,前往堋口乡内考察湔江。文翁一行往回赶的时候,专门在湔江出口的堋口区考察了五天。文翁参照李冰父子的做法,并创造性地对湔江进行了治理。

景帝升文翁为太守,成功治理湔江

湔江,位于四川彭州之北,古称北江。《山海经》云:“北江出曼山”,《读史方舆纪要》称王邨河,《四川通志》称王村河,清嘉庆《彭县志》称玉村河,并言“一统志作马木河”,志中地图标记为“关口大河”。《嘉庆重修一统志·四川》误记为马水河,但言“合流曰王村河”。清光绪版《彭县志》载:“彭之大川曰北江水,一曰濛水,一曰沫水……源仰天山巅,东流出五峰间……屈西南径玉垒山南,白水河自西北来注之……又南径天彭山西为汜水,亦曰湔水。又东南径其南,岩鹅溪水自北来注之……又西南径毛郎庙东……又南少东历堋口堰……湔堰今分为五,下流分为八也。俱东南汇沱水。”

这是说湔江的发源地、名称演绎和流向。

数千年来,各朝各代对山洪凶猛、放荡不羁的湔江进行了治理,使成都平原呈现一派农耕昌茂、市井繁荣、“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景象。其间值得一提的堪与李冰父子相提并论的治蜀官员当数西汉蜀郡太守文翁。

文翁,是一个文化符号,特别是水文化符号。在蜀任郡守期间,他不仅办学校、兴教育、举贤能、正民风,还兴修水利、抓农商、促发展,在政治经济方面颇有建树,使蜀地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并获誉“天府之国”之称。

文翁(约公元前187—前110年),名党,字仲翁,西汉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自幼聪慧好学,习儒家经典,尤以《春秋》见长。文翁入仕后经太尉周亚夫推荐,为汉景帝伴读,且学有所成,初任郡县小吏就略显才能政绩。汉景帝末年,经过“文景之治”后,虽为开明盛世,但战乱后蜀中无太守,加之蜀吏禀报说,每遇夏、秋两季,湔江、岷江山洪暴涌,毁了不少百姓的财产与良田。景帝闻奏,在征询了大臣的意见后,便将文翁提升为蜀郡太守,并下旨令其不日赴蜀。

据文翁在蜀后人与民间传说描述,文翁来蜀时,正值秋令时节,按理应该是一片丰收景象,谁知还未进府衙大门,门前已跪着一大群百姓,见他一到,都异口同声地喊道:“文大人,为我们做主啊!这日子咋过啊,我们都要生存啊!”他见状忙问前来迎接他的衙吏:“这么多百姓跪在这里求做主是何原因呢?”衙吏马上跪下拱手说道:“大人有所不知,七国之乱时,蜀地无人治理,岷江与石亭江等河流虽经李冰父子治理,但年久失修,一到洪水暴发时期,水患无穷,泛滥成灾。堋口内湔江因历朝历代没有予以高度重视,根本无健全的防洪设施,一遇洪水,肆虐无阻,如猛兽般冲向蜀地平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行将收割的庄稼造成严重损失。今年湔江的洪水特大,许多百姓的庄稼和财产都被冲毁,甚至还冲走淹死了一些百姓。今七国虽平,但诸河流仍未得到治理,特别是湔江。刚才求做主的百姓就是湔江流域一带的。”

“啊?还有这等事!”说罢,他暗想道,看来治蜀得先治水。自古以来,水利就是民生的根本啊!想罢,他立即对衙吏说:“你去对他们说,今年的赋税不是皇上已减免了吗?现在就全免,我即刻呈书给皇上。另外,关于洪水的问题,我一定想办法治理。”

衙吏转达了文翁的意思后大家都纷纷离去。

回到府衙,道县官员按礼节举行接风仪式,可文翁只夹了几筷子菜就推说沿途劳顿疲惫,进书房休息去了。

是夜,文翁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自己作为郡守,责任重大,要想治蜀兴蜀,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必须从治水兴修水利开始。为官一方,不为百姓做事不如回家务农。官是船,民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啊!我既任一方父母官,就是要为民做主,要为百姓办点儿实实在在的事。第二天一早,文翁便安排衙吏和随从,前往堋口乡内考察湔江。他带着一行人从成都北门出发,径直往天彭门赶去。沿途,他看到了被冲毁的田地、庄稼,还有被冲垮的房屋,甚是痛心。他每看到一位百姓时,就下马上前询问情况,安慰他们的同时,保证一定把洪水治好,来年一定不让他们受灾,一定能让他们丰收,一定让他们安居乐业。饥了,他同随行人员一样,同吃头晚在府里备好的干粮;渴了,他就喝皮囊袋里装的冷开水。进入堋口山区后,他为了不给地方增加麻烦,不打扰当地百姓,便在现在的思文场搭建营帐,以供随行人员考察吃住(现思文场名称的来历亦源于此)。

文翁一行先考察了白鹿河,找到发源地(现三河店村)量出河床的宽度(最宽与最窄),水的深度(最深与最浅),流量的大小,河流的长度和水流的速度。随后他又带队到湔江源头沙金河和白水河考察,用同样的方法考察测量两条河,并叫随从一一记好。他每到一处,都叫地方官吏请来一些长者和老者,了解枯水期河水的流量和丰水期洪水的流量,特别了解了最高洪峰期和最低洪峰期的流量。

文翁一行往回赶的时候,专门在湔江出口的堋口区考察了五天。他测量了牛心山到皂角岩之间的河床宽度,测量了现在的水位,勘察了沙石壅聚的原因和洪水暴发的原因。

文翁是一个极度负责的郡守,他一丝不苟,不容治水出任何岔子。为此,他又率队到岷江和大禹北川的那条湔江及什邡县石亭江等地考察。通过考察,他先把自己的思想理念和规划形成文字,编绘成治理图案,然后孜孜不倦地查阅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一一对照,又三番五次地到实地去进行探测和勘验,直至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完整方案。

文翁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历史文献,了解到先贤们治水的方法。大禹治水改变了其父鲧以“堵”为主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达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导”与“别”的目的,为治水治国奠定了基础,故民间有“大禹王疏通九河”之说。古蜀开明王治水是“疏堵”结合,主要表现为“除害”。因那时,之前是内陆大湖泊的成都平原水泄不久,到处出现沟、堰、塘、河,需要规范性疏浚,淘沙排污,因势利导,有利水运。这只针对成都平原,而对湔江及其他江河未采取这一根本性原理进行治理,更没有总结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被洪水淹毁的经验(如果两个遗址在鳖灵王开明氏之前的话)。李冰父子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将“导”“别”发展为“导”“泄”“引”,完成了“除害”到“兴利”的伟大转变,采取了“逢正抽心”“深淘滩、低作堰”的办法,以建鱼嘴的形式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由此形成了既排洪又灌溉的双用水利工程。为防水灾,李冰还设立了三个石人用来测水位的高低,以平衡内外江的水位。

文翁参照李冰父子的做法,并创造性地对湔江进行了治理。他考察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湔江地形复杂,沿路急流而下,到堋口进入平原地带,而堋口两岸受牛心山与皂角岩相挟,河道狭窄,一遇洪水,汹涌澎湃。加之出口滩处多年未疏淘,巨石与沙砾壅塞,洪水到此,没有归流河道,便四处泛滥,给百姓造成莫大的损失。

二、水流至此,因中间拥堵,形成东西泛流,故俗话说“水打上关口,火烧下关口”。(www.xing528.com)

三、缺总堰堰头调控与分流河道。

四、主流河道拥堵成山,每当洪水季节,洪水泛滥。

五、分渠缺排水口,给农事造成要水无水,不要水时反而积涝成灾的情况。

针对上述情况,文翁采取了具体的治湔办法。

(一)火淬皂角岩与牛心山下七佛岩。以水蚀崖岩而拓宽河道,以防洪水在这里集流堵塞,造成泛流成灾的现象。为巡查方便,他用同样的方法拓宽了皂角岩过道,促进了山里山外的商贸流通。

(二)设置鱼嘴,建设分流堰口,以利泄洪与灌溉。利用当地丰富的慈竹,破劈为篾,编成笆笼,装满鹅卵石,一个一个沉入江底。护堤同样用笆笼填砌,形成像岷江离堆一样的鱼嘴,使湔江分流为青白江与鸭子河,即唐代王勃《益州夫子庙碑》中称的“双川”,唐代邓衮《望雪楼记》中的“光、涵二水”。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彭州《镇国寺新修塔记》又称“江析二派”。可见,湔江流入平原地方的河有二:西是涵水,即今新润河;东是光水,包括“东流入什邡县慈母山界”的鸭子河和东流入广汉界的濛水河。

(三)淘滩导流,“壅江作堋”。将原淤塞的河堤与河床进行大肆清理、疏导,保持水流畅通。与此同时,用堰口大石扪垒鱼嘴,加固鱼嘴笆笼的护堤作用。

(四)设鸡心石。一是测东西两条河水位,保持流量平衡,既防洪,又有利于下游淹没区灌溉。二是保持淘滩沙石的高度,不能过深,也不能过浅。

(五)堰口处分两河后,再分流为七河或九河。清嘉庆版《彭县志》载:“七大河总堰……彭门下关口皂角岩,分为两河,东西河口计十四丈,经里余为四河:鸭子河、小石河、马牧河、濛阳河;西面河口,计七丈,经半里分为三河:新润河、新开河、青白江。河道处岩石上,镌有毛郎镇三个字。”“故七河分水,古有成规。”其成规就是从文翁开始的,也是文翁所定。其后,濛阳河口下之蔡随堰又分白土河,七溪增至八溪。马牧河又分小濛阳,成为九溪,故堋口山外“七溪”“九溪”之说都正确。九溪的形成对泄洪、排涝、农事灌溉起了很大的作用,从此湔江像一只温驯的绵羊,按照堰首的分治方法自然顺流。

六、加强山里上游的河堤建设。分别用笼篼加固河堤;堤岸种植树木,避免夏秋两季洪水泛滥时冲毁两岸田地。清理疏通河道,保证日常畅流和洪水来袭时不受侵扰。

七、维修都江堰、石亭江等史建水利工程,扩大都江堰灌区。李冰治水百余年后,都江堰和石亭江等江河的原建工程有些已被损坏,文翁承先贤之志,予以修缮、加固,疏通河道,新辟灌渠,增加了都江堰的灌区面积,故《华阳国志》卷三说文翁任职期间,带领人民“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文翁是历史上第一个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

文翁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给蜀地带来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景象。因此文翁深受蜀人爱戴,特别是彭人,故在湔江堰首的皂角岩山前建立一座表彰他德政的文翁祠。

今天的湔江能九河归一,物阜民丰,是和“茂清丰功,文章教化,炳蔚千秋”(见《雍正辛亥志·序》)的文翁分不开的。后人为纪念文翁的功德,撰长联做了概述:“既庶何加曰富,曰富何加曰教,至道本自尼山,文不在兹乎?独怪二千年历唐宋元明无庙祀;穿堰然后有田,有田然后有收,深思长流湔水,民弗能望也!足征十七里中士农工贾具天良。”足见文翁的历史地位不亚于李冰父子,同时也说明文翁祠是古今融家国为一体的祭祀先贤的第一祠。

史籍卷帙浩繁,多谈文翁治学办学、兴教举贤、倡导文雅的事,并把他誉为教育史上的一颗明星,官办学校的创始人,政治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但很少提及他是兴修水利的工程师,故作此文以彪炳千秋。

注:文翁有后裔在磁峰莲花湖社区15组,收编此文旨在肯定文翁历史功德的同时,“昭格吾先祖,佑启我后人”,秉其德尚,传承家风,弘扬善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