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城市史:惠陵和刘备诸葛亮祠庙相关记载

成都城市史:惠陵和刘备诸葛亮祠庙相关记载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惠陵和刘备、诸葛亮祠庙《三国志》记载,刘备于章武三年葬于惠陵,甘皇后、吴皇后先后同葬于此陵。庙会与市集合一,市廛百货珍异杂陈其间,蚕市、扇市、药市、七宝市、夜市也在寺院外汇集。僖宗入蜀时,了觉以说法为帝所重,因命大兴土木,重建寺宇,赐名昭觉寺。盛况延至明季,寺宇遭受战乱破坏,昭觉寺香火遂告衰歇。

成都城市史:惠陵和刘备诸葛亮祠庙相关记载

(一)惠陵和刘备诸葛亮祠庙

三国志》记载,刘备于章武三年(223)葬于惠陵,甘皇后、吴皇后先后同葬于此陵。惠陵在今成都市锦江南岸倒桑树街西、南郊路北。南宋时,四川制置使王刚中重修先主庙,任渊所撰《重修先主庙碑记》说:“成都之南三里所,邱阜巍然曰惠陵者,实昭烈弓剑所藏之地。”“弓剑”二字,借用典故,“弓”乃神话传说中黄帝乌号弓;“剑”则象征汉高祖刘邦之斩蛇剑,应指已死的皇帝,不代表假冢。惠陵在唐宋时期一直为世人凭吊,崇敬,恰如任渊所言,“后世有读其遗书,过其陵庙者,未尝不咨嗟流涕,尊仰而怀思也”。刘备初葬时,按照汉制,陵寝前应有祠庙,诸葛亮上后主表言“园陵将成”,当然包括祠庙。今惠陵前小屋,还略具原庙形制。南齐高帝肖道成命益州刺史傅琰于陵东七十步立先主祠,以后历代昭烈武侯合祠,虽屡经改建,但原址未变。西晋末,李雄据蜀,建诸葛亮庙于少城。[9]刘备庙与武侯祠合而为一,至迟出现在盛唐时期。杜甫《古柏行》云:“先主武侯同閟宫。”李商隐《武侯庙古柏》:“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叶彫湘燕雨,枝折海鹏风。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宋代先主庙中,东为后主祠,西为武侯祠,后主祠不久被撤去,庙内主要供奉先主、武侯,逐步形成今日武侯祠的格局。

(二)青羊宫

东汉沛国人张道陵创天师道,顺帝时入蜀,其道教传入蜀地,但尚无道观;天师道与战国时期道家始祖并无直接关系,但他们奉老子(名聃)为教主,可以形成无上权威,信徒会越来越多。后又附会传说,老子命青羊子化为青羊,老子乘坐青羊到成都,与百日前约定的关尹喜在成都青羊肆见面。后来李唐王朝为提高自己的家族地位,尊老子为李氏始祖,令天下均建道观。于是诸州各设玄元皇帝庙,并为老子塑像,成都创建紫极宫。不久,又设玄中观。僖宗入蜀,改玄中观为青羊宫,观址狭小,四周尽为菜圃,敕改青羊宫后,大兴土木,扩建殿宇,备极壮丽,顿成巨观。

命名“青羊”的主要依据,其一是《蜀王本纪》,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时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10]其二是附会道教说法,谓老子命青帝子化为青羊,老子乘骑到成都等情节。五代至宋,青羊宫成为游览胜地,《蜀梼杌》卷上记载前蜀王“王衍出游浣花溪,龙舟彩舫十里绵亘,自浣花溪至万里桥”。后蜀王孟昶“御龙观水嬉,上下十里”。庄季裕《鸡肋篇》记载:“成都浣花溪自城去僧寺凡十八里,太守乘彩舟泛江而下。两岸皆民家,绞络水阁,饰以锦绣。”陆游诗对此有过生动描述:“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青羊宫到浣花溪有二十余里的梅花景观,足以让游人陶醉。自唐至宋,成都青羊宫、浣花溪成为士民游乐之区。

(三)大慈寺

此寺为唐代成都最大佛教寺院,创建于唐肃宗至德中(756-758年),玄宗曾书“大圣慈寺”匾额。全寺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寺中宏阔壮丽,千拱万栋,壁画梵王帝、释迦牟尼罗汉、天女、帝王将相,瑰玮神妙,不可胜计。韦皋(745-805)镇蜀时,尝加修葺,又凿解玉溪流经寺前,更成胜境。寺前不仅有大市集,而且有游乐之地。庙会与市集合一,市廛百货珍异杂陈其间,蚕市、扇市、药市、七宝市、夜市也在寺院外汇集。大慈寺在唐代极盛时,占地千亩,相传当年粪草湖街与解玉溪相连至小湖,寺中粪便经此冲走,可见僧众之多。宋人田况有《八日大慈寺前蚕市》记其盛况

蜀虽云乐土,民勤过四方。寸壤不容隙,仅能充岁粮。曷能备凶痒?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野氓集广鄽,众贾趋宝坊。惇本诚急务,戒其靡愆常。兹会良足喜,后贤无忽忘。

(四)圆塔院、信相院(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是成都地区最早的佛寺之一,相传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初名妙圆塔院。唐武宗在全国灭佛的时候,寺院被毁,唐宣宗时重建,改名为信相寺。“文殊”是外来语,全称为“文殊师利”,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其本义为妙德、妙吉祥。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之下的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之首,专司智慧,故又有“大智文殊”的尊号,在我国很多佛寺中都有他骑坐青狮、手持宝剑或如意的塑像。(五)昭觉寺的兴建

昭觉寺兴建于唐代,与大慈寺、圣寿寺并为成都著名丛林,寺址在成都外北川陕公路东侧。唐代眉州司马董常舍宅为寺,初名建元寺,唐末僧了觉住锡于此。僖宗入蜀时,了觉以说法为帝所重,因命大兴土木,重建寺宇,赐名昭觉寺。宋代寺内尚存孙位画“行道天王”,浮邱画松柏,张南画“水月观音”,张询也于寺大悲堂后画早、午、晚三景山水,诸家珍贵墨迹,为世人所重。王建据蜀后,昭觉寺受到特殊优待,殿宇倍增,佛像巍峨,从此香火日益兴盛。北宋元祐(1086-1094)中,高僧圆悟为方丈,四方参禅徒众云集,斋僧常有千人之多,法席之盛,冠于西南。寺宇恢宏,可与大慈寺媲美;禅院茂林修竹点缀清幽胜境,更使游人流连忘返。盛况延至明季,寺宇遭受战乱破坏,昭觉寺香火遂告衰歇。

(六)杜甫草堂、梵安寺、浣花夫人祠

杜甫客居成都时,构筑草堂于浣花溪畔,即《卜居》诗所说: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㶉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草堂东为万里桥,南为古百花潭,《怀锦水居止》说:“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杜甫去后,草堂归节度使崔宁,宁妻任氏,后世称为浣花夫人,任氏舍宅为寺,即梵安寺,也就是后代所谓草堂寺的前身。蜀人为纪念任氏,专为她修建浣花夫人祠,每年四月十九日任氏诞日,来此遨游。草堂及其后的梵安寺,唐末荒废。任正一《浣花溪记》描述了浣花溪游乐盛况:(www.xing528.com)

成都之俗,以游乐相尚,而浣花为特甚。每岁孟夏,十有九日,(成)都人士女丽服靓妆,南出锦官门,稍折而东行十里,入梵安寺,罗拜冀国夫人祠下,退游杜子美故宅,遂泛舟浣花溪之百花潭,因以名其游与其日。凡为是游者,架舟如屋,饰以缯綵连樯喞尾,荡漾波间。萧鼓弦歌之声,喧哄而作。其不能具舟者,依岸结棚,上下数里,以阅舟之往来。成都之人于他游观或不能皆出,至浣花则倾城而往,里巷阗然。自旁郡观者,虽负贩芻荛之人,至相与称贷易资,为一饱之具,以从事穷日之游。府尹亦为之至,潭上置酒高会,设水戏竞渡,尽众人之乐。

辛文房《唐才子传》说:“韦庄初来成都,寻得杜少陵所居浣花溪故居。虽芜没已久,而柱砥犹存,遂作草堂而居焉。”唐诗人雍陶有《经杜甫旧宅》诗: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北宋元丰中(1078-1085),吕大防知成都府,于梵安寺旁重建草堂,并绘图于其上,又称工部祠堂。胡宗愈继任成都府,又石刻杜诗于壁。田况《四月十九日汛浣花溪》诗描述论宋代浣花溪已成成都游乐胜地:

浣花溪上春风后,节物正宜行乐时。

十里绮罗青盖密,万家歌吹绿杨垂。

画船叠鼓临芳溆,綵阁凌波泛羽卮。

霞景渐曛归擢促,满城欢醉待旌旗。

南宋时,堂倾壁圮。绍兴九年(1139),四川制置使张焘重修草堂,并断石为碑、刻杜诗于草堂四壁。宋人葛琳有《和浣花亭》诗记游:

井络西南区,成都号佳丽。

锦城十里外,物景居然异。

傍萦浣花溪,中开布金地。

杜宅岿遗址,任祠载经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