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洲第一批清教徒追求自由的旅程

美洲第一批清教徒追求自由的旅程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月花号”乘客就是一群逃离者,他们是第一批尝试到美洲大陆寻找自由乐土的清教徒。但由于偏航,船只在目的地以北约700公里的马萨诸塞靠岸。图28-1 五月花号《五月花号公约》是一个自治契约,与国王颁发的单方授权的特许状不一样,这个契约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基于自愿达成的。“五月花号”人还选举了28岁的威廉·布雷德福为他们的第一任“总督”。感恩节由此而来。

美洲第一批清教徒追求自由的旅程

爱默生波士顿戏称为“宇宙的中心”。

1620年,一些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图28-1)从英格兰来到北美,在马萨诸塞创建了普利茅斯殖民地。普利茅斯是英国人在北美建立的第2个殖民地,虽然比詹姆斯敦晚了13年,但名气却远比詹姆斯敦大,许多人认为“五月花号”是美国或者说美国精神的源头。

“五月花号”乘客有102人,途中死了2人。这些乘客以清教徒为主。他们与之前来到美洲的殖民者——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詹姆斯敦的英格兰人——都不一样,那些人是为发财而来的,“五月花号”人是为自由而来的。他们要寻找“一块能拥有自由并且生活得惬意的土地。”[1]

英国清教徒是一群自视很高的人,属于新教加尔文派。加尔文派信奉“预定论”,认为一个人能否得到拯救是上帝预先定好的。你不是上帝的选民,靠祈祷靠行善靠严格地遵行教规都没有用,不会进入天堂。凡是信奉加尔文派的教徒都坚信自己已经命中注定是上帝的选民,所以有着与众不同的格调。他们遵行教义伺服上帝不是为了从上帝那里换取去天堂的路条,而是为了荣耀上帝。他们追求事业的成功不是为了过奢华生活享人间清福,而是为了荣耀上帝。清教徒反对奢华,主张节俭,抵制繁琐的仪式,被鄙视者戏称为“清”教徒,他们则以“清”为荣,以“清”为本。清教与英国国教圣公会教不同。虽然同是新教,圣公会教是亨利八世国王“改版”的新教:君权与教会权力结合,保留了一些宗教仪式,有自上而下的教会组织。这些都违背新教的基本原则,遭到清教徒的激烈批评和反对。国王和圣公会教会则打击迫害清教徒,特别是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国王,对清教徒打压更甚,许多清教徒逃离英国。“五月花号”乘客就是一群逃离者,他们是第一批尝试到美洲大陆寻找自由乐土的清教徒。

“五月花号”本来的目的地是弗吉尼亚,他们与开发詹姆斯敦的伦敦公司签了合约。但由于偏航,船只在目的地以北约700公里的马萨诸塞靠岸。

“五月花号”人在登陆前意识到:由于偏航,他们下船后没有“组织”接待了,必须自己面对未来,自己“统治”自己。于是,这些清教徒们在船上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大意是:我们彼此庄严盟誓签约,自愿联合结成一个公民政治实体,以实施公正和公平的法律。这些法律应最能满足和最为便利于促进我们的利益。

978-7-111-54964-2-Chapter28-1.jpg

图28-1 五月花号

《五月花号公约》是一个自治契约,与国王颁发的单方授权的特许状不一样,这个契约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基于自愿达成的。“五月花号”人还选举了28岁的威廉·布雷德福为他们的第一任“总督”。

在“五月花号”当年靠岸的地方人们建了一座古希腊风格的纪念亭,采用多立克柱式(图28-2)。古希腊人世界上最早提出公民概念的。公民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权利——享有社会共同体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五月花号公约》彰显了这些权利。

“五月花号”到达北美后,第一个冬天有一半人死去。后来,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捕鱼、狩猎和种植玉米,第二年获得了丰收。1621年11月,“五月花号”人举办感恩宴会,邀请印第安人分享丰收的喜悦。感恩节由此而来。

现在普利茅斯有早期殖民地建筑,是根据当年的样子复原的。如詹姆斯敦一样,普利茅斯殖民地也是用木栅栏围起来的“城堡”,木房子屋顶坡度很陡,建筑风格简朴自然,城堡里还有粮仓(图28-3)。

“五月花号”殖民者扎下根来,吸引了更多渴望自由的清教徒。他们组建了马萨诸塞海湾公司来到北美,建起了波士顿、剑桥等城市。

波士顿建于1630年,比普利茅斯晚10年。波士顿殖民者来到美洲是受普利茅斯成功的鼓舞,但互相间没有太多的联系。波士顿殖民者似乎理想主义更为强烈,他们认为自己是被上帝召唤来的。在英国出发之前,他们就选举了自己的“总督”——牛津大学毕业的29岁的律师约翰·温斯罗普。新“总督”在船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基督慈爱的典范”。他说:我们必须像兄弟般彼此鼓舞;我们要缩减不必要的浪费,让其他人可以充分获得需求;我们要彼此亲密、温和、良善、耐心和慷慨地往来,我们要使彼此愉悦,并且看重别人的事如同自己的事。我们一起欢乐、一起悲泣、一起工作、一起受苦……我们将在高高的山丘上建立我们的城市,所有世人都在关注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如果我们在从事工作时马虎地应付上帝,我们会成为世界街头巷尾谈论的笑料,敌人会由此诽谤我们的上帝以及所有为了上帝事业献身的有识之士。

978-7-111-54964-2-Chapter28-2.jpg

图28-2 普利茅斯登陆地点纪念建筑

温斯罗普的讲演充满荣誉感和责任感。他们确实建起了一座光荣的城市。波士顿是新英格兰的发源地,新英格兰6个殖民地,缅因、佛蒙特、新罕尔布、罗得岛、康涅狄格和马萨诸塞,都是以波士顿为源头发展起来的,波士顿是这些殖民地的典范和经济、文化中心。波士顿还办起了北美最早的大学——哈佛大学,波士顿地区至少有5所世界顶级的大学。美国19世纪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爱默生把波士顿戏称为“宇宙的中心”。

“宇宙的中心”波士顿有一栋著名的古典主义建筑——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图28-4)。

这座大厦建于1798年,由波士顿人查尔斯·布尔芬奇设计。哈佛大学毕业的布尔芬奇是美国当时最著名的建筑师,美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美国国会大厦5人设计团队的一员。布尔芬奇还规划了哈佛大学校园扩建工程,设计了大学馆等建筑。(www.xing528.com)

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采用了古希腊科林斯柱式、古罗马拱券和穹顶,外墙采用美国北方习惯的红砖墙,柱子、檐线和窗套用白色,与墙面形成了清晰的对比,没有繁琐的装饰,工整对称、匀称协调、庄重沉静,准确地表达了清教徒的理念,又有新英格兰地区的特点。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对美国建筑的影响很大,确立了19世纪美国政府或议会建筑的基本模式。

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是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但土地却是当时的州长约翰·汉考克个人的。汉考克是美国著名的开国元勋之一,第二次大陆会议主席,在他主持下,会议通过了《美国独立宣言》。

978-7-111-54964-2-Chapter28-3.jpg

图28-3 普利茅斯殖民地建筑

独立前北美殖民地都有议会。议会传统来自英国,英格兰1265年就开始有议会,北美殖民地延续了英国的传统。除了宾夕法尼亚外,各殖民地都是两院制议会,宾夕法尼亚为一院制。两院制议会的上院议员由国王任命,下院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只有马萨诸塞上院议员也是选举产生的。议会中真正有实权的是下院,因为它批准财政支出。北美各个殖民地的总督是英国国王派来的,或殖民地选举后由国王任命。但殖民地总督的薪酬由下议院决定。所以,总督的立场常常不站在国王一边,而是站在殖民地一边。

詹姆斯二世国王继位后试图改变殖民地自治状态,由王室直接对殖民地进行统治。他于1684年取消了马萨诸塞特许状,成立了新英格兰自治领事会,1686年派埃德蒙·安德罗斯担任总督。安德罗斯到任后取缔了殖民地民选议会。两年后,英国爆发了光荣革命,赶跑了詹姆斯二世。波士顿人也把安德罗斯总督关进监狱,恢复了议会。

978-7-111-54964-2-Chapter28-4.jpg

图28-4 马萨诸塞议会大厦

波士顿还是美国独立的策源地。

从1607年第一批英国人来到北美到1764年,长达157年,英国政府从未向北美殖民地征过税。

1756年到1763年,英国与法国打了7年战争,赢得了胜利。战争的结果消除了法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威胁,殖民地的土地面积成倍增加,但英国国债也增加了一倍。为了还债,也为了获得管理北美殖民地的经费来源,英国政府决定向北美殖民地征收蔗糖等贸易税。北美人不同意缴税,他们认为任何税收都必须经过纳税人的同意,这是1215年《大宪章》确定了的原则。英国国会里没有北美殖民地的代表,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有什么权利向我们征税?随意征税这样的专横权力如果存在,人民的自由就不可能有保障。

北美殖民地抗税,甚至诉诸暴力。英国政府还算克制,废除了主要的征税法案。

1770年,有4000英国军人进驻波士顿。自由惯了的波士顿人认为这是对自由的威胁。3月5日,一些年轻人用雪团裹着石子投向守卫海关的英国士兵,有士兵开了枪,打死了5个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波士顿大屠杀”,激起了北美人民极大的愤慨。事件之后,英国政府取消了征税法案,只保留一项象征性的茶叶税,以宣示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征税权。但北美人连象征性的税收也不肯接受,以各种方式进行抵制。1773年12月16日晚,一些波士顿年轻人把港口英国船上的茶叶扔进了海里。

对于非常重视财产权和法治的英国人来说,把别人的茶叶扔进海里是严重犯罪;对国家税法抵制也罪不容恕。乔治三世国王决定“教训”波士顿,要求其赔偿茶叶损失,在赔偿损失之前,封锁波士顿港口。乔治三世没有想到,强硬的结果是北美独立。

本来,北美殖民地的精英们并没有独立建国的意识,更没有分裂组织和分裂路线图,连华盛顿都是保守派。而且,13个殖民地一盘散沙,互不信任。但征税和封港使他们联合起来。他们不能容忍宗主国剥夺他们的天然权利,不能接受基于强迫的统治。

为了“自由和惬意”,13个殖民地联合起来,宣告独立。波士顿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1]《美国通史》第30页,(美)马克·C·卡恩斯,约翰·A·加勒迪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