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简史:音乐舞蹈的丰硕成果

甘肃简史:音乐舞蹈的丰硕成果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魏、周之际,被称为“国伎”,实际上是河西一带所传的中原旧乐与龟兹乐混合的产物。凉州大曲形成后,风靡天下,被视为西北音乐的代表。(二)舞蹈当《西凉》与《龟兹》《清乐》等部乐曲在隋唐盛行后,随之而来的是由河西或经由河西走廊传入中原的各种舞蹈。属于室外军旅乐舞,前有战车,后列战阵,还有马队出场。

甘肃简史:音乐舞蹈的丰硕成果

(一)音乐

隋唐五代音乐中最值得称道的是西凉乐与凉州大曲、甘州大曲。河西音乐对中原音乐乃至于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凉乐自五凉时期由龟兹乐改编为“秦汉伎”后,在凉州一带流行。到魏太武帝平定河西后,带到中原,更名为西凉乐。至魏、周之际,被称为“国伎”,实际上是河西一带所传的中原旧乐与龟兹乐混合的产物。隋朝初年,文帝定七部乐为正式的宴乐,其中之一是西凉乐。炀帝即位之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革,定西凉等乐为九部乐。唐太宗时在隋朝九部乐的基础上形成了唐朝的十部乐。七部乐、九部乐和十部乐中都有来自河西的西凉乐。大曲是唐代音乐文化发展的成果,在我国音乐戏曲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它上承汉晋以降的“相和大曲”“清商大曲”,并融合了西域传入的传统胡乐,下启宋元戏曲。“法曲”则是唐代大曲的一个主要品种,盛极于初唐,其巅峰就是《霓裳羽衣曲》的出现。《霓裳羽衣曲》应是由河西节度使杨敬述于开元年间所进献的天竺乐曲《婆罗门》改编而成的。其进献时间应在开元九年(721)以前。《婆罗门》乐曲是由西域传到河西地区的佛教乐曲中的一种,传入河西后被改编成为西凉乐舞的一种。唐玄宗听到后极为欣赏,亲自为之润色并命名。天竺乐曲由西凉节度使进献,正表明河西是中西音乐荟萃并进行创新的最好场所。在今存的唐代大曲中,最重要者莫过于凉州大曲。凉州大曲产生的基础,就是前文所述的西凉乐。凉州大曲形成后,风靡天下,被视为西北音乐的代表。从晚唐大诗人杜牧的“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诗句来看,凉州大曲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天下歌舞中的精品,为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所共同喜爱。唐代歌舞乐还有《甘州子》《甘州》《八声甘州》等曲名。甘州大曲的产生,比凉州大曲稍晚一些。元稹《琵琶》诗云:“学语胡儿撼玉铃,《甘州破》里最星星。使君自恨常多事,不得工夫夜夜听。”唐代诗文对甘州大曲的讴咏举不胜举。此外,唐代流行于酒泉的小曲,被称为《酒泉子》。唐代燕乐调的形成,也是在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安国乐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些音乐或产自河西,或通过河西而东渐,故而河西成为中原音乐的源泉之一。河西是中原文化吸收并改造外来文化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

河西音乐是通过众多乐器来表现的,乐器中既有中原传统乐器,也有从西域和北方草原地区传入的。仅莫高窟壁画中出现的乐器就有4000余件,44 种,可分为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打击乐器。气鸣乐器有横笛、风笛异形笛、竖笛、筚篥、排箫、笙、角、画角、铜角、贝、埙;弦鸣乐器有琵琶、五弦、葫芦琴、阮、弯颈琴、琴、筝、箜篌、凤首箜篌、胡琴;打击乐器有腰鼓、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羯鼓、节鼓、檐鼓、齐鼓、鼗鼓、鸡娄鼓、大鼓、军鼓、手鼓、扁鼓、鼓、方响、铙、钹、拍板、钟、锣、串铃、金刚铃。其中从周边少数民族引进的有羯鼓、胡角、羌笛、筚篥、琵琶等。此外,胡笳在唐代的天水地区很流行。这种古老的打击乐,在天水麦积山六朝壁画中多有反映。杜甫客居秦州时,亲见这种乐器,并留下诗句“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可见,笳板在天水历史的悠久源远。

(二)舞蹈(www.xing528.com)

当《西凉》与《龟兹》《清乐》等部乐曲在隋唐盛行后,随之而来的是由河西或经由河西走廊传入中原的各种舞蹈。在唐代的宫廷和民间,广泛地流行着由河西地区传来的胡旋舞、柘枝舞和胡腾舞等曲调欢快、节奏活泼的西域乐舞。前者来自昭武九姓的康国、米国、史国,后二者则来自石国。唐教坊曲“立部”中的《庆善舞》就是在西凉伎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庆善舞》又名《九功舞》或《九功庆善舞》。此乐舞以李世民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县)的庆善宫而得名。属于室外军旅乐舞,前有战车,后列战阵,还有马队出场。这种乐舞不仅可见于酒泉、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画像砖上,而且以活的形式保存于河西地区的民间社火“地蹦子”中。经由河西传入中原的波斯狮子舞也在隋唐时代大放异彩。狮子舞在唐朝以前由波斯传入龟兹,后又传入河西,到唐代再由河西流传到长安,与凉州的剑舞、弄丸、百戏等,被合称为《西凉伎》,成为宫廷乐舞中不可缺少的节目之一。当时,无论是宫廷宴会、迎送使节,还是庆功祝捷等仪式中,都多以西凉伎表演的狮子舞为最主要节目之一。白居易的《西凉伎》诗,极其详尽地再现了凉州狮子舞的表演场面。诗中说:

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这些诗句精彩地描绘了当时西凉艺人表演狮子舞时那种光彩夺目、欢跃腾飞的形象和绚丽多姿、镀金贴眼的化妆,还有那迅疾万里、扑天掀地的气势,与当今凉州乃至全国民间流行的狮子舞是相当一致的。有理由认为全国各地的狮子舞源于凉州,而凉州狮子舞又源于西域、印度和南亚各国。在敦煌莫高窟中,保存有大量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舞蹈壁画,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真实舞蹈场景的直接或折光再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