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学、音乐学等本科专业设立及足迹

法学、音乐学等本科专业设立及足迹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学院班子紧急讨论,决定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不惜一切争取法学本科专业申报成功。听了我们的汇报,教育部有关司、处领导对学校积极按标准筹办法学专业给予了肯定,并表示通过交流了解了很多过去不知道的情况,他们会按程序再次研究学校法学本科专业设置问题。关于音乐学专业设立及特色值得一提。2003年6月,音乐学本科专业增设申报经学校同意、省教育厅批准,最后报教育部备案,2004年获得招生权。

法学、音乐学等本科专业设立及足迹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急剧扩大招生,新增专业相对容易,尤其是办专科程序简单,只要学校同意,上报省高校招生办就可列入招生计划。人文社科院抓住难能可贵的机会,建院当年就迎来了2000级55名法学专科学生,2001年又增设了文秘办公自动化专科专业,当年招生33人,学院在校生超过100名。2个专科专业举办有了良好的开端,但华东交大毕竟不是专科院校,开设本科、研究生专业才是人文学院发展的必由之路。2001年开始着手将法学、文秘与办公自动化2个专科专业提升为本科专业。这一工作并不顺利。法学专业属于国家控制布点专业,该专业开设必须经过学校、省教育厅两关,再报教育部,上“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才可以设置并招生。专业能不能申报成功,申报材料非常重要。我教过“法律基础”“法理学”“知识产权法”多门法律课,20世纪90年代就通过了司法部组织的律师资格考试,对法学专业比较熟悉。从2001年初起,我开始对法学本科专业做了大量的调研,起草了法学本科专业申报书、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论证报告等申报材料。申报书将我校法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以学校理工学科背景为依托,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需要,精法律、通外语、晓科技、善交流,能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此后这也长期成为我校法学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2001年11月,法学本科专业申报顺利地通过了学校、省教育厅评审,然后报送教育部。

2002年元月底,学校即将放寒假,徐健副校长在北京出差,打电话给刚上任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王君书记:我们申报的法学本科专业未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他建议我们再做点工作,并表示他要回南昌,叶仁荪副校长在北京,可以请他带我们到教育部争取。对此,学院班子紧急讨论,决定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不惜一切争取法学本科专业申报成功。当天向分管教学的高海生副校长做了汇报,获得了他的肯定后,我连夜以学校名义起草了“华东交通大学关于法学本科专业设置的请示”及呈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相关材料,次日又到江西省教育厅,向高教处领导做了汇报,取得了支持,在我们的材料上签署了意见并加盖了公章。第三天王君书记与我就到了北京,在叶仁荪副校长带领下,到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司呈送了材料,向有关领导汇报华东交通大学法学本科专业筹建的情况。通过交流,我们发现他们对华东交通大学特别陌生,叶校长向他们介绍了华东交通大学沿革、现状,并表达了学校对法学本科专业设置的期待,我向领导们汇报了法学专业按照设置标准筹建过程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特色。听了我们的汇报,教育部有关司、处领导对学校积极按标准筹办法学专业给予了肯定,并表示通过交流了解了很多过去不知道的情况,他们会按程序再次研究学校法学本科专业设置问题。

2002年4月,教育部发布《2001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我们申报的法学专业列入批准名单。当年招收法学学生129人。自此,人文社科学院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本科专业。在法学专业初建过程中,胡卫萍、卢宇、汤印明等老师为法学专业的规范化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胡卫萍老师从2003年6月开始担任法学系负责人,兢兢业业十多年,为法学专业、学科建设和办学水平提升,付出了艰辛不懈的努力,由她领衔申报,2012年成功获批“江西省高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华东交通大学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法学专业申办的曲折过程,给了我们很多启迪:一是事在人为,有些看起来未成功的事情,只要敢想敢干,不懈努力,也许是可以挽回局面的;二是要多争取外部支持,高校不是封闭的象牙塔,要想办好学,必须积极走出去,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关联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三是华东交通大学办学时间短、知名度低,人文社科学院更是新学院,没有名气,要想寻求他人帮助,必须加大对学校、学院的宣传工作的力度。吸取了法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经验教训,人文社科学院在此后的办学方面思想更加解放,行动更加开放、自信、主动,很快又相继成功申办汉语言文学、公共事业管理、音乐学、对外汉语4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授权二级学科。

关于音乐学专业设立及特色值得一提。2003年3月,学校团委艺术教研室负责人李智萍,到学院找到王君书记和我,表达了她和同事的想法,她们不满足公共音乐普及教育,建议人文社科学院开设音乐学本科专业,她们调入学院。当时音乐学与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属于文学学科门类,都授文学学位。开办音乐学专业既有利于拓展人文社科学院办学空间,也有利于通过音乐专业提高学校艺术水平和促进全校大学生艺术素养提升,这与学院办学思路和双重任务吻合,很快得到了学院班子成员一致肯定。由李智萍主笔,起草了音乐学本科专业增设申报材料,将音乐学专业服务方向定为:能在高、中等学校,文艺团体,广播、影视部门从事音乐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03年6月,音乐学本科专业增设申报经学校同意、省教育厅批准,最后报教育部备案,2004年获得招生权。(www.xing528.com)

作为以理工科为主的华东交通大学,音乐学专业应有什么特色?培养目标是什么?我仔细研究了教育部音乐学本科专业设置的规定,了解了设置音乐学专业的高校办学情况,分析了我们学校开办音乐学专业的优势与短板,有了两点想法:一是从办学水平、知名度、生源、就业等方面来看,我们不仅与专门的艺术院校有巨大的差距,而且与师范类、综合类高校的音乐学专业也有不小的差距。我们既不能盲目向艺术院校的音乐学专业看齐,也不能照搬师范类、综合类院校音乐学办学模式;二是学校、文艺团体、广播、影视部门需要音乐专业人才,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也需要有文艺专长,又能胜任文秘、管理工作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这可能是一个更广阔的就业领域。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规定,音乐学专业学制可以是四年也可以是五年,学院在申报专业时选择了五年制。学院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完全可以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实施双专业培养,即学生除修读音乐学本科专业,达到音乐学四年制本科专业水平外,再在五年学习期间穿插安排辅修第二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文秘方向,两个专业学分修满合格,可发双专业本科毕业证。这样,音乐学毕业生就不仅具有音乐学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能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同时具有文秘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能胜任文秘工作。这种全国高校独有的音乐学办学模式,可能更适合我们这种知名度不高、办学时间短、专业师资不强,招不到一流音乐考生的理工科院校,更重要的是,它能适应社会需求,而且给音乐专业学生多了一条就业选择之路。我将此想法在学院音乐专业建设专题会上提出,王君书记、其他院领导、音乐专业老师都感到新颖有道理,于是决定由音乐专业负责人李智萍负责,中文系主任徐紫云协助,对音乐学专业教学计划按“音乐学为主、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为辅”的原则重新修改。2003年12月25日在高海生副校长主持,教务处、招生办、人文社科学院等单位领导参加的“音乐学专业招生协调会”上,音乐学专业五年制双专业方案得到认可,并布置了年后专业考试事宜。2004年2月至3月,安徽、山东、河南、湖南等省音乐学招生专业考试考点,音乐学专业五年制双专业得到了众多考生及家长的支持,考生踊跃报考我校音乐学专业,不包括江西统一考点考生,报考人数就达600多人,是招生计划的近20倍。音乐学专业首次招生非常成功。

2006年3月,音乐学专业师生整体并入新成立的艺术学院后不久,曾有音乐专业老师告诉我,艺术学院有人质疑音乐学的双专业培养模式,认为不伦不类,不专业、不正规,应该取消。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不了了之。这种由我推动起来的音乐学的双专业培养模式,在艺术学院又有所发展,并且成为亮点,获得了许多荣誉:2009年“‘艺文’结合的音乐学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得了江西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音乐学专业入选江西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专业还先后获评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音乐学的双专业毕业生一次签约率明显高于省内其他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

音乐学专业教学不同于其他文科专业教学,更重视实践技能训练教育,小班甚至一对一教学较为普遍,对师资、场地、器材和设备要求高,而这些我们学校没有多少基础。引进人才、购买音乐器材、找场地建琴房、到省外设点专业考试,甚至如何计算专业指导课教学工作量,教师参加声乐比赛获奖算科研还是教学,等等,这些问题都从未遇到过。记得2015年10月19日学校召开校长办公会,一项议题是审批音乐专业器材采购计划,我也参加了。与会领导们为买7000多元,还是9000多元的钢琴,是否有必要为舞台买一台三角钢琴讨论许久,张玉清副校长对钢琴有所了解,他介绍了各种价位钢琴的特点、适用对象和场所,这才很快做出了决策。许多问题需要与学校有关部门反复沟通才能解决。音乐学专业在2004年初招生专业考试时只有专职教师3人,到2006年3月并入新成立的艺术学院已有专职教师14人,师资队伍、琴房、练功房等基本齐备,音乐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招生、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步入正轨,为并入艺术学院后音乐专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音乐专业初建过程中,王君书记,李智萍、杨婷、郑昀等老师,无怨无悔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学院其他3个专业相比,我在音乐专业建设方面花费的精力最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