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功能实现机制框架

中国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功能实现机制框架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题组将在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研究型大学有效实现“第三使命”功能的机制框架,从大学本体功能转型、产学研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政府职能等方面阐述大学“第三使命”功能的实现过程,定位过程中的关键点和特质,并认为创业型大学的构建,产学研市场制度的规范,社会对大学功能的再认知以及政府的监管是有效实现中国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功能的可能机制框架的重要作用因素。

中国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功能实现机制框架

1. 研究目标

(1) 理论目标。本课题拟通过对大学“第三使命”的深入阐述,构建研究型大学对于“第三使命”的认知框架,从过程和系统的角度,归纳出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的实现机制,明确研究型大学在实现“第三使命”的过程中,大学本体的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建立中国研究型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型。

(2) 应用目标。本课题拟通过对湖北省7所研究型大学实现“第三使命”相关情况的调研,分析中国研究型大学对大学“第三使命”的认知现状以及大学在技术转移、衍生企业创业等实现“第三使命”功能方面的发展现状,分析中国研究型大学在实现“第三使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大学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 研究内容

本课题从研究型大学功能演变的历程着手,重点描述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与演变,明确大学功能定位,阐释“第三使命”的内容与含义,通过对研究型大学实现“第三使命”功能的途径与行为的分类,提出中国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功能的实现机制,就大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提出政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研究型大学功能演变与大学“第三使命”功能的文献回顾研究。本部分内容将详细回顾国内外关于研究型大学功能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系统阐述大学“第三使命”功能提出的理论背景与实际意义,重点关注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与演变历程,梳理关于中国研究型大学在教学功能、科学研究功能以及产学研联系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2) 研究型大学对“第三使命”的认知框架的形成过程研究。“第三使命”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形成的关于大学的一个新的功能,“第三使命”对于大学来说,是一个相对于“教学”和“科研”而言较新的功能,因此,本课题将大学对“第三使命”的接受和融合过程看成是一个“学习过程”,运用学习理论中的“认知理论”,描述研究型大学对“第三使命”从接触到认知的路径形成过程,厘清大学认知过程中的机理和内在逻辑,为本课题的实证研究建立理论基础。

(3) 中国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认知与发展的实证研究。本部分是本课题的实证研究内容。课题组将从“第三使命”的认知,产学研联系、社会环境、大学管理等方面,设计标准量表,对湖北省7所研究型大学开展问卷调研。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对大学管理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创业者开展半结构化的访谈调研,综合问卷数据与访谈信息,形成本课题的实证研究数据库。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数据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真实阐述中国研究型大学关于“第三使命”的认知情况和发展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4) 中国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功能的实现机制研究。本部分是本课题的关键内容之一。课题组将在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研究型大学有效实现“第三使命”功能的机制框架,从大学本体功能转型、产学研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政府职能等方面阐述大学“第三使命”功能的实现过程,定位过程中的关键点和特质,并认为创业型大学的构建,产学研市场制度的规范,社会对大学功能的再认知以及政府的监管是有效实现中国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功能的可能机制框架的重要作用因素。

(5) 中国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功能发挥的支持政策研究。本部分内容将从大学和政府两个角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首先,对于大学本身而言,充分认知“第三使命”的重要性,发挥大学知识生产基地的作用,在包括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以及实施有效的学者创业或技术创业激励等方面,实现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促进大学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需要加强研究性大学与地方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从包括税收、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促进大学与地方经济的和谐发展。

3. 研究框架

本课题研究框架包括中国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认知与发展的实证研究和中国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的实现机制两部分,分别见图3.1和图3.2。(www.xing528.com)

3.1 中国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认知与发展的实证研究

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通过对大学“第三使命”内涵的描述,厘清实现大学“第三使命”功能的主要行为和路径; 在认知理论基础上,构建研究型大学对“第三使命”的认知过程框架; 在理论回顾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对湖北省7所研究型大学的实证研究,分析中国研究型大学对于“第三使命”的认知程度及其发展现状;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大学实现“第三使命”功能的一般机制框架,最后分别从大学和政府角度提出有效实现大学“第三使命”功能的相关政策建议。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见图3.3。

图3.2 中国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的实现机制

图3.3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①比较历史制度分析方法。这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核心是综合运用理论、模型和历史背景知识来界定制度,厘清它的来源,本研究中,将从认知理论框架出发,厘清中国大学制度变迁过程中,对大学功能认知的演进历程,阐述“第三使命”功能与中国研究型大学和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般机制。

②个案访谈法。本研究将在抽样调研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大学管理者、大学衍生企业创业者和政府部门官员开展深度访谈。访谈对象选择将以代表性、典型性为原则,选择5位大学管理者,5位衍生企业创业者以及5位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本研究的个案访谈将使用“面对面”调研模式,使用半结构化问卷,以全方位了解中国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认知与发展的真实和全面的信息。

统计学方法。本项目将使用国际认可的统计软件和模型开展对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课题组将使用SPSS15.0软件作为统计分析的基础软件,开展数据统计描述、统计图形生成、统计表格生成、主要统计检验等统计学分析。在数据描述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模型开展数据挖掘分析,提高分析的深入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