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德育理性感染,情感激发

家庭德育理性感染,情感激发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情感温暖,严而不厉,改变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理念已是必然趋势,因为当今社会“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客观地动摇了传统社会“长者为尊”的地位。“文化反哺”正取代传统的传承方式,将原来单一的传承方向改变为双向互动的传承,即成年人在教育引导年轻一代的同时,也去接受年轻一代的引导和教育。

家庭德育理性感染,情感激发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并且终生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父母则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手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德育必须实施温暖的父母教养方式,特别是要让留守儿童、单亲孤儿等弱势群体感受到关爱。

(一)实施温暖、民主的父母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是其核心所在,父母的言行、说话的语气、面部的表情、神态、行为方式、生活作风、情感态度等都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影响着子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父母用温暖的情感和沟通理解有助于发展子女的良好品德,相反经常性的惩罚、对子女的拒绝否认,会使孩子形成较差的自我概念。为此,在对子女的教育中首先要突出孩子的主体性,给予其发展机会与空间,培养其独立创新之精神。其次,多与孩子沟通,父母与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遇到问题应相互沟通,共同解决,而不是家长型的“我说了算”。最后,情感温暖,严而不厉,改变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孩子严厉惩罚会造成其逆反心理,用真挚情感筑起的墙才能真正抵风挡雨。

(二)关爱留守儿童品德发展(www.xing528.com)

留守儿童大多数托养在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家,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而这些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他们主要只负责孩子的吃、穿、住、行,往往认为德育是学校的责任,或者教育方式不当,如对孩子溺爱、放纵、迁就。这种隔代教养使家庭德育实效低,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另一面的情况是这样的,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面对已有一年甚至多年没有亲自照顾的孩子,总觉得亏欠太多,于是在这短暂的假期,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弥补。于是,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钞票大把地给、衣服大包地买、游戏尽情地玩……殊不知,“留守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物质的补偿,而是精神的抚慰、心理的疏导和性格的完善[7]。所以必须更多地关注这些留守儿童,政府、社会应该进一步优化农民工子女进城教育资源配置,提供更多更好的进城读书的机会,让他们能享受父母的关爱。同时,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已刻不容缓,因为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解决,单靠某一个方面的力量很难完成。

(三)建设学习型家庭

目前,问卷调查所涉地区农民文化水平低,本调查表明80%只有小学文化程度,14%初中文化程度,还有6%是文盲或者是半文盲,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对子女教育的相关知识,同时农村的文化设施落后,彼此学习交流的机会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父母更多地把子女看作自己的私有物或附属品,把子女视为自己生命价值的延伸与体现,致使子女缺乏独立精神和自由。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则明显表现为农村不少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的努力能走出自己生存于农村的困境,他们“恨铁不成钢”,但又由于自身知识的缺乏,采取的是“棍棒式”的教育,以家长的身份粗暴干涉,严厉惩罚,更多地表现出负性情感,这常成为子女的包袱。

“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理念已是必然趋势,因为当今社会“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客观地动摇了传统社会“长者为尊”的地位。“文化反哺”正取代传统的传承方式,将原来单一的传承方向改变为双向互动的传承,即成年人在教育引导年轻一代的同时,也去接受年轻一代的引导和教育。“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理念,亦阐述了这种“文化反哺”的现象,描述了当代中国亲子关系的新走向。现代父母应及时地学习相关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思想观念,并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教育方法是否科学,从而有助于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