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瑶族活动中心南移背景

瑶族活动中心南移背景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明荆湖南路瑶人在战乱中不断往南移动。排瑶祖先从湖南的迁出,与湖南境内战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连县瑶安、三水瑶族均较排瑶晚进入连地。除乳源瑶族自治县有部分过山瑶较早定居粤地,大部分过山瑶均在明清之际迁入广东。梅山原是梅姓宗族聚居之地,后白虎夷人扶氏取代梅氏的梅山,仍称梅蛮。梅山之开辟与宋王朝的征剿有密切关系,也正是由于封建官兵的残暴征伐,导致梅山瑶人及其相邻地区瑶人大举逃亡,辗转南下迁移。

瑶族活动中心南移背景

宋代初的荆湖南路是瑶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共居的重要地域,此时期湖南的荆湖南路地区共分有“谭、邵、衡、郴、永、道州”和桂阳监、武冈[8]以及含今广西境的全州,这就是史称的“湖南九郡”,别称为“湖南九州”。广东八排瑶族谱及口头传说他们从湖南辰、道州迁来,并在宗教仪式上“过九州”,让先人灵魂随“九州”路回到祖先故地,也许对“湖南九州”仍有记忆,或是排瑶祖先曾经逗留过的地方。

荆湖南路之瑶常被史籍称为“湖南瑶”,“湖南九郡,皆与溪洞相接。其地阔远,南接两广北连湖右”[9]。这里距离两广地域很近,而且瑶族居地连片。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九“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正月甲午”条载:“先是荆湖南溪洞蛮瑶侵扰连、贺、衡、永数州。”说明荆湖南路瑶人在战乱中不断往南移动。“所依,在衡州、永州、道州、桂阳监之间。”[10]当时湖南九州瑶人势力强盛,以致使当时的宋王朝“诏发兵讨湖南瑶贼”[11]。《宋史》卷三○○《杨数传》又载:“庆历三年(1043年),湖南瑶人唐和等掠州县。”《宋史》卷三○一《周沅传》载:“湖南瑶盘二族寇暴。”在排瑶内部,唐、盘是大姓,以排瑶言其祖先从湖南迁来之理由,又能相约(八大排)共同抗暴之行动,排瑶先民与湖南唐/盘姓瑶族脱不了干系。从排瑶族群的性格来看:强悍、倔强(憨)、不屈不挠是其民族显明的个性,历史上屡屡与封建王朝相抗衡。同时,排瑶又是最早进入粤地的瑶民。

据练铭志、马建钊、李筱文的《排瑶历史文化》[12]研究:“根据族谱则可从其记录世系的倍数(每代约25年)推算出迁徙的大致年代。从罗列的族谱看:排瑶最早入粤者是原火烧排的房姓。41代人,按25年一代当在千年以上。里八洞排沈姓39代定居连南,亦在千年左右,所以界定排瑶最早入粤的时间定在唐宋之间的五代似较为合理。此外有军寮排李姓,定居29代约700年,大概在宋元之交,其余姓氏一般在连地定居20代左右,亦超过了500年,约在元明之际。三排的盘姓、龙姓,定居16代约400年,相当于明代中后叶,但其居民多从油岭、南岗排迁出,其祖先在三排之前已定居连地。所以排瑶的迁徙入粤也不尽一致,从唐宋的五代至明中叶几百年间陆续进行,不过大部分已在明初抵达。”排瑶祖先从湖南的迁出,与湖南境内战乱有着密切的关系。广东其余地区的瑶族,如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半坑的过山瑶,均言祖先从湖南迁来[13],东坪乡茶坪村瑶族老人赵敬聪、赵德金,红星村赵志明,必背南坑村赵敬生等人说他们的进山祖迁徙路线如下:湖南千家洞(一说十宝山)—福建—广东连州—韶州曲江—游溪坑—分道瑶山。东坪乡乌坑村赵姓瑶民言其祖先来自湖南江华。而牛婆峒瑶言其先祖明清时从广东肇庆迁来,龙南乡海岱黄姓亦言自阳山县秤架太平洞南木村迁来(阳山秤架瑶族属排瑶支,自桂北迁入阳山,再转至乳源,也是明清年代之事)。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77岁瑶族老人赵世情收藏的《迁徙歌》[14],记载了他们的祖先在明洪武年间,曾先后居住过广东的南海、乐昌和湖南的桂阳(九江)、宁远、新田、兰山、江华等地,之后部分从江华县转迁到连山境内。在三水乡聚居的过山瑶以及其他乡散居的瑶族,大都是明清时从广西贺县、湖南江华、广东连南迁来。而连县瑶安、三水瑶族均较排瑶晚进入连地。除乳源瑶族自治县有部分过山瑶较早定居粤地,大部分过山瑶均在明清之际迁入广东。以此推测,排瑶是最早定居广东的瑶族分支,唐代刘禹锡的《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句,明显反映的是排瑶狩猎场面,排瑶群居的声势,曾给当地带来很大影响。

《宋史》卷四九三《蛮夷列传》载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湖南转运使曰:“桂阳监蛮瑶内寇,诏发兵捕击之。蛮瑶者,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常宁县,属于桂阳郴、连、贺、韶四州,环纡千余里。蛮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瑶人。”这时的连、贺、韶瑶人,主要指的是连南、连州、乳源等地的瑶族。宋代的两次大规模瑶人起义,即庆历年间的唐和领导的桂阳监瑶人起义,和嘉定年间郴州黑风峒瑶人,都发生在这一带地区。可见当时在桂阳、郴州以及连、贺、韶地的瑶人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若没有集中的聚居地,没有强大的凝聚力量,是很难发动有影响的农民起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战乱使湖广交界的郴、连、贺、韶地区逐渐成为了瑶族的聚居地。

而在湖南资水中游的梅山,亦是瑶族另一个聚居的重要地区。宋刘挚《蔡奕墓志》云:“谭邵间有上下梅山,其地千里。马氏以来,瑶人居之,号曰莫瑶。”梅山原是梅姓宗族聚居之地,后白虎夷人扶氏取代梅氏的梅山,仍称梅蛮。宋太平兴国时,扶“汉阳既灭,有苏方者居之,苏氏殆继扶氏而兴”[15]。苏氏取代了扶氏据有梅山,苏氏属瑶人,故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有“苏姓拉珈瑶”。据《宋史》称为“梅山蛮”。《刘元瑜传》亦称梅山蛮为“徭人”,今湖南湘南一带的苏姓,尚有传系由梅山南来;随着历史的推移,其余大部分留居梅山地区的苏姓瑶人已融入汉族之中,如现新化、安化的大姓苏氏,大都是土著民族,且自认为是汉族。(www.xing528.com)

从排瑶及江永瑶人甚至泰北瑶人的《瑶经》《千家洞流源记》和《游梅山书》等都提到“梅三十洞”“梅山三十六洞”“梅山十殿”,说明梅山在瑶人文献记载中占一定的主体地位,也曾是在瑶民心目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地方。宋代封建王朝对梅山的征剿,致使瑶人纷纷离洞外逃。据《宋史》卷三○○《杨数传》记载:早在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就有对该地区瑶人进行疯狂围剿,瑶人“闻官兵至皆恐畏逾岭南遁”,引起荆湖南路(今湘南)境内的瑶民迁徙外逃。[16]而同书卷三三一《张颉传》更谓:“熙宁中,章悖取江南地建沅(今湖南芷江),懿(今芷江西南)等州,克梅山……居忧于鼎(州)……言南江(沅水)杀戮过甚,无辜者十八九。浮尸蔽江,民不食鱼者数月。”梅山之开辟与宋王朝的征剿有密切关系,也正是由于封建官兵的残暴征伐,导致梅山瑶人及其相邻地区瑶人大举逃亡,辗转南下迁移。

在宋代初期直至中期,由于宋王朝对瑶族聚居地区的控制采取了“恃文教而略武卫”政策[17],对瑶族以绥抚为主,致使瑶族人民在此时有过相对休养生息的机会。庆历三年(1043年)的桂阳监瑶民起义,算是宋王朝统治三百年(961—1279年)来对瑶族人民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军事征剿,在唐和率众“依山自保”坚持了五六年的反抗后,仍被招降补为峒主。瑶族人民反抗斗争意志坚决,一度迫使宋王朝做出某种让步。一方面以调整封建生产关系为主,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如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宋王朝明令地方官吏:“毋侵瑶人,庶使边民安业”。[18]隆兴初(1163年)又下令规定:“(民)毋前买瑶人婢为别籍,毋邃夺,能还其田者,县代给钱偿之。”乾道三年(1167年)规定:“平溪峒互市盐米,价听民便,毋相抑配。瑶人发输了米,务平收,毋取羡及折输钱。”[19]又发给瑶人耕种,等等。另一方面,宋王朝却“虑蛮夷变生叵测”。不断加强对瑶区的封建统治,如“绍兴年间(1131—1162年),在辰、沅、靖、澧等四州,招募弩手三千五百”,分处要害之地。与此同时,还采用“择素有知勇,为徭人所信者,立为酋长[20]。宋王朝的招抚政策,使瑶民一时间相对“为顺”朝廷,对于瑶民社会发展史来说,也曾有过一段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生活安定,人们的反抗斗争也相对减少。

宋元两朝的交替,引发了瑶族地区的社会动荡,也促使瑶族人民离开硝烟弥漫的故地,分别向南面两广腹地迁移。以至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地带形成瑶族重要的聚居中心,也是元代瑶族人民反抗斗争的聚焦中心。

“笔者只能依据报刊文献和地方志书的记载,经过查阅大量元代地方史志和参考有关研究文章的基础上,认为湘、粤、桂三省交界是元代瑶民反元斗争的热点和发祥地,由此发端,然后扩展到各地。”[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