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说瑶三十年》:瑶族民俗文化采访成果

《说瑶三十年》:瑶族民俗文化采访成果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访问,我们正在编写《千年瑶寨·魅力南岗》一书,为此,我们拜读了您很多文章,知道您研究瑶族民俗文化多年,我们想就“瑶族民俗文化”这个主题对您进行采访。据专家考证,南岗千年瑶寨是八排瑶族最古老的聚居地,它集中反映了八排瑶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历史传统文化。

《说瑶三十年》:瑶族民俗文化采访成果

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访问,我们正在编写《千年瑶寨·魅力南岗》一书,为此,我们拜读了您很多文章,知道您研究瑶族民俗文化多年,我们想就“瑶族民俗文化”这个主题对您进行采访。

1.李老师,我们知道您是瑶族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对瑶族有着深厚的情感,那么您对瑶族的祭祖敬神、“耍歌堂”等民俗活动,还有哪些深刻的童年记忆呢?

答:我虽然出生在连南,但我没有真正在瑶山长大。只记得我父亲曾经谈到他在50年代任南岗第一区区长时我们家住南岗排的情形。我二哥明初就出生在南岗排,母亲曾带我们去排上看过老房子,那是邓氏家族的房子,当时是空出来给区干部住的,所以我家曾住过南岗排,但因为那时还没我,所以不太了解当时的民俗情况。那时地方刚解放,瑶胞们的生活还很困难,祭祖敬神、“耍歌堂”等民俗活动被视为迷信,也少搞,改革开放以后才恢复。

2.在连南县的八排大寨中,南岗排和油岭排保存得比较完好,其中南岗瑶寨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最古老、最具特色的瑶寨,您认为,南岗瑶寨的价值挖掘对我们研究瑶族的历史文化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

答:南岗千年瑶寨,坐落在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城南26公里、海拔803米,坡度为30°的高山上。周围喀斯特奇峰拱卫,地势险要,瑶寨始建于宋代,明末清初为南岗排的鼎盛时期,建有房屋700余幢,1000多户7000多人。瑶寨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石板路面街道纵横交错,今古寨仍保留20户80余人和365幢古民居,古寨至今保存少量宋代建筑,部分明代建筑,清代建筑保留最多,还有一些民国建筑,这对研究瑶族古建筑发展脉络很有历史价值。

据专家考证,南岗千年瑶寨是八排瑶族最古老的聚居地,它集中反映了八排瑶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历史传统文化。其中瑶族的古建筑以及建筑房屋上描绘的古画,都是研究排瑶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最珍贵的历史资料。南岗排是全国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纯瑶族山寨,被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寨”之后已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范围。目前,我国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保护”“发展”。“保护”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聚落、建筑及其负载的文化,以及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风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所具有的人文、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当地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走上富裕的道路。“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反过来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所以,在挖掘南岗瑶寨的文化价值的规划设计中,既可吸收以往民俗村、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民族文化的成功经验,又有所超越,把“保护”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保护与发展”同时并举,使“保护与发展”共赢,二者相得益彰。这就是研究南岗古排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3.您在您的多篇文章中都提到,瑶族原始的“村社长老制度—瑶老制—宗教神灵观”,这是在排瑶社会落后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您认为,这是排瑶独有的吗?还是在排瑶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您能否分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因呢?

答:我们国家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发展历史,所以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连南排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仍处在村社长老制社会末期,这是排瑶社会落后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的,刀耕火种粗放的生产技能和简易的生活资料只能说明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这不是排瑶独有的,整个瑶族社会的发展也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的支系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有的进入封建社会初期,但排瑶社会变化跨度比较大,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所以经济发展明显落后。原因很多,首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还有生活地域和经济基础的原因,三两句话说不完。

4.排瑶独特的宗教神灵观影响着瑶族的文化艺术,比如“耍歌堂”和“盘王节”、瑶族服饰、长鼓舞等,这些内容常常离不开对神灵的崇拜、祖先的敬仰,那么您认为瑶族的宗教神灵观和它的节庆、舞蹈、服饰等民俗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考察一下排瑶宗教生活的基本内容,我们会发现,宗教意识已经渗透于瑶人社会的各个角落。瑶人的宗教活动涉及生育小孩、生病起鬼、建造房屋、选择吉日、驱除虫害、求雨、祈福、丧葬、嫁娶、灭火、避风等。可谓事无大小,均需要宗教的形式来进行。日常生活如此,宗教仪式更是如此。在“耍歌堂”“打道策”等集体性的宗教活动中,宗教浓郁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瑶人仿佛就是通过这些宗教活动与鬼神沟通,趋利避害。据省民宗院宗教研究所所长夏志前博士研究结论:“瑶族宗教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哲学。瑶族宗教以其特有的形态表达着瑶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他们甚至不需要对其做出任何解释,而是如其所是地实践着。他们有赖于宗教的仿佛不是那些宗教知识,而是那些知识得以阐述和发挥的形式。他们的宗教不是经过知识精英系统化、概念化的宗教科学,而是自然而然地实践着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宗教。”

5.瑶族服饰是瑶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连南排瑶的刺绣可以说是排瑶服饰上的一大特色了,且不同排之间,刺绣图案各有差别。从排瑶服饰图案及其组合特点上,您如何解析南岗瑶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呢?

答:传统的瑶绣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不仅为可视可触摸的文化遗产,其传授方式、针法以及纹路构思,无疑也兼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活态性、口头性”的特质,而后两者,活态性和口头性都是由传承这一属性衍生出来的。走进排瑶集聚地区,我们就可以看到瑶族妇女穿着民族服装在田间劳动,这种情形,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的其他民族地区已不多见;我们在排瑶隆重的“耍歌堂”节日里,还能看到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而且明显具有地域特征区别。清代学者李来章写的《连阳八排风土记》就描述当地瑶族:“男衣皆大领,左衽,裤用青布,裤脚以五色绒横绣之。”“女衣幅袖以五色绒密绣之,后衣则长过膝,无前襟。”瑶族服饰刺绣历史源远流长,就如同古老的瑶歌一直传唱的那样:“盘古造人先造女人,又造男人让女的招郎结亲。女人坐着高机织细布……女人在家织布勤绣花,盘古又造松明来点灯。”歌中阐述,瑶人从民族形成时起就有了自己的刺绣。瑶族衣裳五彩斑斓,主要体现在其所穿的服饰之中。

千百年来,瑶族各支系长期处于迁徙流动的状态,其服饰随着迁徙地变迁、居住地族群的影响,以致民族服饰多姿多彩,形成款式多样、色彩鲜艳、图案古朴、工艺精美的民族特色。瑶族支系多、分布地域广,服饰从式样来讲,就多达上百种,仅排瑶地区就有10余种区别。一般说来,比较普遍的是男子多以黑布巾包头,穿对襟衣或右衽铜扣衣或交领衣,下穿宽筒七八分裤,腰和小腿绑扎布带和脚绑。女子多蓄发盘髻,头饰式样千姿百态,有平顶式、塔式、圆筒式、飞檐式、银簪式、絮帽式等;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绣花长裤,扎绣花腰带围裙、脚绑。瑶族男女装所镶嵌的刺绣一般用青色土布制作,运用刺绣、挑花等工艺装饰成各种图案,图案取材于生活,内容极为广泛,有动植物、山川河流、日月天象、民族图腾等。

瑶族常用平绣、挑绣、反面绣手法,刺绣组合多偏爱自然组合图形,瑶族妇女往往根据自己的自然意趣和审美观念,将各种自然物进行大胆地夸张、变形,巧妙地将各种静与动的形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具体的自然形和抽象的几何形结合,平绣与布贴结合,使整个画面构图丰满、意境鲜明、造型简练、生动自然。从色泽上看,瑶族刺绣可分为暗底亮花、亮底暗花两种类型,喜用强烈的青、白、红、黄、黑五种对比颜色,衬以黑、白布色,加配金、银、铜、锡等配饰组合,起到调和色彩作用,使整个图案的色彩既清新淡雅又趋于协调。

6.瑶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您对瑶族文化和广东其他少数民族有着非常深入的学术研究,想请您放眼广东省,甚至全国的少数民族,您认为最具瑶族文化特色的是什么呢?其独特价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www.xing528.com)

答:从唐朝的“莫徭”族称出现在史籍开始,瑶民族就不断融合其他民族和族群成分,逐渐成长壮大形成了独立的民族共同体。在不断迁徙游耕的历史中,瑶族不断充实自己的民族文化内涵,丰富了多彩的民族文化宝库。瑶族最具文化特色的是精湛的织染刺绣、色彩斑斓的服饰、优美的大小长鼓舞、形式多样的民歌、不同支系的祭祖节日等。比如长鼓舞,长鼓舞是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长鼓舞流传年代久远,唐代瑶族已有歌舞长鼓的习俗。长鼓舞的由来涵括着一个悲壮的故事,那是牵涉到瑶族祖先的创世经历,关乎于瑶族的来源与迁徙,关乎于瑶族人祭祀文化的发展。宋、明、清古籍文献沿称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长鼓。过山瑶习惯打小长鼓,称为“掴东掴”,排瑶喜欢打大长鼓,称“挨汪都”。如排瑶的长鼓舞。其分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有36套72演式。而每一套又分有“起堂”“移堂”等若干动作,配以芒笛、铜锣、唢呐伴奏,舞姿刚健,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舞中的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仰腾等动作,再现了开荒、耕种、伐木、拉锯、盖屋等生产生活情形,折射瑶族历史上所经历的一幕幕。

又比如瑶族民歌,瑶族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朴而具有历史价值的口头文学,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大都以民歌演唱的形式传承下来,成为传播瑶族文化的主要媒介。瑶族民歌分有历史歌、祭祀歌、情歌(婚恋歌)、儿歌、劳动歌、风俗歌等。其中《盘王歌》是瑶族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歌兼祭祀歌。盘王是瑶族百万子孙的共同祖先,为了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创业功绩,瑶族人每逢秋收季节,便在盘古庙,或在旷野里设置祭坛“奏谠”,祭祀祖先,祭祀盘王,并且摆开拜王歌堂,吟唱盘王大歌。

7.我们采访民协李丽娜主席时,她曾提到文化和精神的传递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先从作为外壳的物质环境保护下手,进而才能保护其作为内核的民俗文化。您研究瑶族民俗文化多年,对于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传承瑶族的民俗文化,您有什么看法?

答: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有规律的,保护和开发应该尊重这种规律。以民族服饰文化为例,其的传承最具规律。每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都是民间艺人的一种创造,也是民族标识的一种选择。民族服饰文化靠着人类社会的生息繁衍,靠着女性一代一代的角色置换得以传承,母传女、婆传媳、姑嫂妯娌相互学习。留住传承,就是留住了历史,保存了文化的命脉。对于民族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传承和保护,更重要的是赋予文化遗产更多的养分和活力,使之更滋润、更焕发青春。如果文化遗产特别是具有活性意义的民族文化,不经常创新,不给予养分,其资源就会枯竭,就会消失。必须认识到保护不是僵化文化遗产,而是在保护的同时,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有所变革、有所创新,使文化遗产适应变化了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护和传承。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应当与利用、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一方面,过度或破坏性开发必须坚决果断制止;另一方面,也不能由于出现某些问题就“因噎废食”,应该理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我们帮助连南保护、传承和开发瑶绣就是秉承这个原则。我们必须清醒定位: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少数民族不可动摇的目标。

8.最后一个问题,您作为瑶族文化研究的专家,您对今后的瑶族历史文化研究,抑或是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有哪些期望和设想?

答: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瑶族历史文化研究起步还是比较早的,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即汉秦到民国时期。从瑶族先民“长沙武陵蛮”见于史册至清末民初,关于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就已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瑶族文化研究涉及瑶族族源、历史、语言、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等领域,特别是对广西大瑶山和粤北乳源、连南等地的多次调查,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瑶族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线索和可供比较的材料,并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瑶族文化研究也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主要与民族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弄清楚民族的特性、习俗和史源关系。为此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社会历史调查,从云南到广东,从湖南到广西,近百人的队伍历时十年,撰写了大量调研报告,为后来出版的《瑶族简志》《瑶族语言简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瑶族历史文化研究得到了空前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新时期的思想路线,在国家民委的主持下,瑶族文化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被收入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公开出版。1979年以来,先后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1981年,包括瑶族部分)、《瑶族语言简志》(1982年)、《瑶族简史》(1983年)、《瑶族(过山榜)选编》(1984年)和金秀等8个瑶族自治县概况,以及一套九册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和一册《广东瑶族社会历史调查》,这些书籍和调研资料的出版,为前期瑶族文化研究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瑶族文化研究的书籍也陆续面世。如马建钊、练铭志、李筱文的《排瑶历史文化》,黄钰的《评皇券牒集编》,黄钰、黄方平的《国际瑶族概述》,赵廷光的《论瑶族传统文化》,张有隽的《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李筱文的《南粤民族博览》,等等。1998年伊始,在奉恒高、张有隽等同志的主持下,不少专家学者参与了《瑶族通史》的撰写,并于2007年6月由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瑶族通史》是瑶族有史以来第一部记述和探索本民族历史的书籍,是瑶族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一本通书。

进入21世纪以来,瑶族文化研究又走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国家民委的主持下,新编民族问题“五种丛书”陆续修订再版。瑶族文化研究的新作也不断问世,其中广东有李筱文、盘小梅的译著《移动的山岭》,李筱文编著的《盘王节文化研究文集》《瑶山起舞——瑶族盘王节与“耍歌堂”》《五彩斑斓——广东瑶绣》,等等。广东三个民族自治县也整理出版了不少民族风俗风情、节日文化等文化遗产方面的书籍、画册、视频光碟。

目前,我省正处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的文化建设,出台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现广东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并根据广东文化多元化的特点设立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个生态保护区;特别提出设立粤北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区、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区、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10年规划。根据民族生态区的理论与实践背景,结合广东省对粤北山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建设粤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成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瑶族文化的研究,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期待省委省政府的这些规划早日实现。同时设想,在新的社会时代,民族研究不仅仅立足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效益、群众生活的改变和未来发展方向,还需研究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我希望今后能和省里其他文化部门携手合作,共同研究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美好的明天。

2014年4月10日

(采访者:广东省民间文学协会《千年瑶寨·魅力南岗》著书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