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马、青海骢和舞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中的良马传承

天马、青海骢和舞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中的良马传承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吐谷浑人在青海湖一带培育出来的良马“青海骢”,其体型、体质、外貌,都应与出土的天马相似,与汉代的天马以及今天青海的大通马在血缘关系上是一脉相承的。他除了在原吐谷浑之地设置郡县外,还专门派人将一群群良种母马牧放在青海湖一带,目的是希望得到龙种骏马,结果自然是无效而止。

天马、青海骢和舞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中的良马传承

周伟洲

公元1969年10月,在甘肃武威雷台发掘的东汉墓中,出土了一件稀世的珍贵文物,即一匹栩栩如生的铜铸奔马。它的出土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的注目。1983年此马的图形被定为中国旅游图形的标志。根据国内专家们的研究,这件铜奔马,应是古代传说中的“天马”,马足下所踏之鸟,是传说的“龙雀”,所谓“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就是这件珍贵文物的写照。

这件闻名中外的铜奔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令人赞叹不已,不仅如此,据我国畜牧学家们的研究,铜奔马在家畜方面也是从来没有发现过的良马模型。它外貌俊美,品质优良,挽乘结合,力速兼备,最大的特点是善走对侧步的步法。这些特点与历来我国产马的青海湖周围、祁连山南北所产的良马(如大通马)十分相似。更为奇特的是,用外国公马与青海的母马杂交所生的马驹,不少竟然也会走对侧快步。

这不禁使人想起居住在青海一带的古代民族吐谷浑培育的优良马种“青海骢”来。史书记载,叶谷浑人特别善于养马,他们曾将波斯(今伊朗)的草马,放养到青海湖一带牧场,与当地种马杂交而生的骢驹,能日行千里,名为“青海骢”。也就是说,吐谷浑人在青海湖一带培育出来的良马“青海骢”,其体型、体质、外貌,都应与出土的天马相似,与汉代的天马以及今天青海的大通马在血缘关系上是一脉相承的。

除了“青海骢”之外,吐谷浑人还培育出一种叫“龙驹”的良马品种。当时人们传说,青海湖周围有千余里,海中有小山,每到冬天湖水结冰后,叶谷浑人就把良种的牝马放到海心山。到第二年春天,山上的马有孕,生下来的马驹就是龙种骏马。关于吐谷浑人如此培养龙种骏马的说法,在南北朝、隋、唐时流传很广。隋大业五年(公元 609年),隋炀帝为打通中西陆路交通,亲自率领大军西巡,打败了吐谷浑。他除了在原吐谷浑之地设置郡县外,还专门派人将一群群良种母马牧放在青海湖一带,目的是希望得到龙种骏马,结果自然是无效而止。一种优良品种马的培育,是要经过较长时间,并付出艰苦的劳动的,隋炀帝轻信传说,想以简单的方式求得龙种骏马,自然不能得到。(www.xing528.com)

吐谷浑人不仅善于培育优良的马种,而且他们的精神生活与马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比如他们的音乐大都是“马上之声”。隋唐宫廷里有鼓吹署所辖的“马上乐”,里面有名为“吐谷浑”的一部乐,歌词是鲜卑语(即吐谷浑语),当时人已经不知歌词的意思了。

最有趣的是,史书记载吐谷浑还经常向南朝的宋、梁,北朝的西魏等政权进贡“舞马”。所谓“舞马”,就是把马训练得能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类似于今天的马戏技术艺。宋大明五年(公元416年),吐谷浑遣使向刘宋政权献舞马、四角羊。宋孝武帝的皇太子、王公以下上舞马歌共有27首。孝武帝还命当时著名文人谢庄,作“舞马赋”,又称作“舞马歌”,命乐府谱上曲子演唱。

到了唐代开元盛世,唐玄宗也曾训练舞马数百匹,每到大的节日举行盛宴之时,舞马就成为宴会上最精彩的节目之一。唐诗中有不少描写舞马的诗篇。如张说的《舞马词》中有“足踏天庭鼓舞,心将帝乐踌蹰”,“屈膝街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的诗句。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两瓮窖藏唐代金银器中,有一件屈膝衔杯的舞马形象,亦是舞马的真实马照。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思贤顿》的诗,诗中有“舞成青海马”的句子,可见唐代的舞马是源于青海的吐谷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