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追求学业评价的价值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追求学业评价的价值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业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评价主体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在学业评价中尤为重要,影响着评价主体对学业评价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价值与行为取向。(二)从“为了学习”向“促进学习”转变大学的基本职能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大学的目标与价值观、人才发展观等影响着学业评价的实践。这些变革与学校教育使命从选拔转向“促进学习”密切相关,意味着“促进学习”成为新的学业评价范式的核心。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追求学业评价的价值

学业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评价主体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在学业评价中尤为重要,影响着评价主体对学业评价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价值与行为取向。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发展观

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中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一流”主要是比较的概念,“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目标,它反映了大学希望产生全球影响,并得到全世界认同的愿望。[22]2018年10月,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提出:“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评价大学的首要指标,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激发高等学校追求卓越。”“推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

对“卓越”内涵的不同理解,会对学业评价产生不同的影响,评价是我们试图实现卓越的手段之一。传统的卓越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拥有卓越的资源配置,即高教育投入、高素质教师和高质量生源;二是追求声誉排名,即享有学术声誉或大学排名。[23]而资源配置与声誉排名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拥有大量优质资源可以帮助大学提高声誉排名,而享有较高学术声誉的大学吸引着高素质教师,在选拔考试中能获得高质量的学生。在这种卓越观念的影响下,大学追求卓越往往重视学术研究,重视声誉排名,依靠高额资源配置与投入来吸引人才、增加科研产量,容易忽视大学组织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忽略作为根本任务的本科人才培养。

专业认证提出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要围绕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来进行,要求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24]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发展观的指导下,真正的卓越不是优质资源配置,也不是一味追求世界排名,而是能够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从“为了学习”向“促进学习”转变(www.xing528.com)

大学的基本职能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大学的目标与价值观、人才发展观等影响着学业评价的实践。一方面,倾向于广泛收集哪些信息用于评价本身就体现了大学的评价取向;另一方面,评价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大学的基本目标和宗旨。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侧重于强调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工具价值,较为忽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多的发展方面的价值,总是要求教育产生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者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25]

传统的认知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向过程,教师被视为知识的化身、知识的权威“代言人”,教学就是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合按照规定好的教学流程把教材上的既有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学生的过程。[26]建立在这种教学观基础上的学业评价观,以考评为主导取向,倾向于终结性评价、工具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漠视教育的个体性、特质性和差异性,从而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在学业评价的主体网络中,教师与其他主体的分割状态和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方式,造成师生交互受阻或学生在学业评价中的“无助”地位,抑制了学业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和激励功能,最终导致学生自我发展受阻和自主构建不足。[27]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以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为核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强调教学目标的多维度、多层次性,重视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观基础上的学业评价,利用需求评价法去确定教学目标,而不是根据目标来进行评价;以知识建构过程为核心来进行评价,学业评价的重点是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强调对学生自我成分和元认知发展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诊断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是主要组成部分;强调多侧面、多形态的评价标准,在评价过程中,反思和接受多样化的观点和表征形式,而不是用一套单一的结果或标准来评价学习;主张动态化评价,个体业绩是在同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评价的,从而确定该个体从帮助中或指导中所获益处的潜能。[28]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业评价被不断地审视与反思,从“为了学习”的评价向“促进学习”的评价转变。“为了学习”的评价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设计中的一部分;关注学生如何学习;是课堂活动的核心内容;是教师需要掌握的关键专业技能;是建设性的,因为任何评价都会给学生的情绪、情感带来影响;考虑到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在评价标准上应该达成共识;保证学生得到如何取得进步的建设性指导;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他们进行反思和自我管理;认可学生各个方面的成就。[29]而在“促进学习”的评价中,评价不再被看成教学过程终结之后的一个环节,或凌驾于教学过程之上的活动。相反,评价要被当作镶嵌于教学过程之中的一个成分,与教学、学习一起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整体。[30]

正如本书第二章中指出的那样,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则是: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求真务实为核心、以因校制宜为重心。学业评价的实践正在产生巨大的变革:“促进学习”的评价成为主流;平衡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正在形成;诸多新型的评价方式得到广泛运用;新的评价文化正在兴起。这些变革与学校教育使命从选拔转向“促进学习”密切相关,意味着“促进学习”成为新的学业评价范式的核心。[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