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高校科研评价发展历程与特点:国际比较研究

日本高校科研评价发展历程与特点:国际比较研究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来说,日本的科研评价体系独树一帜而又颇具成效。事前和中期评价是日本课题评价的重点。日本把评价过程、评价的有关内容和结果公布于众,评价结果基本上采用在官网或以记者会形式对外发布。图1-1日本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发展沿革一直以来,自我评价在日本高校科研评价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的科研自我评价方式,提倡“大学的自省”。

日本高校科研评价发展历程与特点:国际比较研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与科技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日本高等教育体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对于日本经济的繁荣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意义。但是“日本大学在成立之初,较科学而言,更是作为吸收欧美进步的技术并向民间进行技术转移的组织,然后逐渐进行高新科学技术研究”[35]。日本的科研体制是民间主导型,大部分的科研活动是在工业部门中进行,大学并不是进行科研活动的主体。

在“经济复兴”时期(1945—1955),技术引进是日本国家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潮流导向。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0),日本的科学技术政策比较侧重于加强发展社会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基础,尤其是对产业的技术基础釆取了倾斜政策。[36]二战后,日本政府发布的第一部《经济白皮书》(1956)表明了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价值取向:“以振兴科技为杠杆,以发展经济为宗旨”,这使得日本战后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开发性”远远超出了“基础性”。遭遇过20世纪7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后,日本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始反思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路线,初步认识到科研定位过分“实用化”的“危险”。但后来的实践证明,日本科研包括大学科研虽然部分地逐渐转向“基础性研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弦更张而游离于日本的经济政策,恰恰相反,这一动向更强烈地表征着日本科学技术政策完全维系与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37]从其后的《科学技术白皮书》以及《经济白皮书》中对科研取向来看,日本科学技术政策所强调的要加强“基础性研究”并非是本来意义上的“基础研究”,而是“基础的研究”或“基础技术研究”。实际上它主要是指某些带有实际应用目的的基础性技术研究。[38]

如此一来,科学研究的天平向与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新技术的研发上倾斜,政府对发挥担负基础科研任务的大学的科研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对大学科研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重技术、轻科学的战略选择使得周期长、见效慢、又难以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科学研究在日本备受冷落。[39]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政府和产业对大学科研经费的投入机制以及日本善于吸收和应用域外知识的文化传统等加速了日本大学科研定位形成“巴斯德象限”取向的特点。它为日本大学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两难处境中开辟了中间道路,成为促进日本大学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机制。[40]

1998年,日本政府在经济产业省下成立了政策评价研究会,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项目》大政方针,规定了今后若干年科技的研究方向及其预算目标。同时,在预算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研管理考评体制和预算监督机制。2001年1月,日本政府实行内阁改革,设立了日本科技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设立了5个“专门调查会”,其中就包括“评价专门调查会”,职责是制定评价准则,通过对重要的科研活动开展评价,以对科研资源实行有效配置。同年11月,日本内阁批准了修改后的《国家研究开发评价指南》,提出了建立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的基本框架,评价体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评价标准的开放性、评价主体的开放性、评价结果的开放性、评价结果利用的开放性四个方面。新的评价指南还增加了评价改制后作为独立行政法人的研究机构的内容,指出此类机构的评价要根据《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执行,有独立行政法人评价委员会对其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要反映在相关部门的资金分配中,同时反映在机构的运营中。此后,日本政府各部门根据新评价指南开展评价活动,一些部门还制定了自己的评价指南,在日本的科研资源配置、科技政策制定、科研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开展评价活动,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和提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果。

总体来说,日本的科研评价体系独树一帜而又颇具成效。日本的科技评价包括机构评价、课题评价以及人员评价,层次是以评价机构为主导的四级制。具体而言,第一级科研评价机构主要是由国家政府单位和大型专业评价机构组成,负责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评价和分析;第二级机构是专业评价机构和地方政府相关机构,主要针对高校的科研项目,也负责评价政府资助的次级科研项目;第三级机构是为日本所特有的企业评价机构,由相关企业创立和主导,主要负责为该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和分析;第四级机构是日本各研究机构内的评价机构,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其内部的科研项目。[41]在不同层次的科研评价活动中,日本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立场以监督为主,主导地位交给各专业机构。

科研评价中的课题评价按照评价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事前评价、中期评价和事后评价。事前和中期评价是日本课题评价的重点。课题的事后评价和科技成果评审有些相似。日本的评价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国家研究开发评价指南》明确规定了评价者应该精通该领域,具有足够的评价能力,而且能够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进行评价。对于社会关注的研究课题,评价人员可以吸收反映公共意见的人士。在一些评价中,还广泛吸收外国专家作为评价人员。日本把评价过程、评价的有关内容和结果公布于众,评价结果基本上采用在官网或以记者会形式对外发布。[42](www.xing528.com)

如图1-1所示,[43]日本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历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我评价为主(1991—2000);第二阶段是以自我评价为主,第三方评价为辅(2000—至今)。

图1-1 日本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发展沿革

一直以来,自我评价在日本高校科研评价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的科研自我评价方式,提倡“大学的自省”。自我评价的优势在于大学对自身情况较为了解,评价成本较低,科研评价指标变动较少。同时,由于基础研究经费在科研经费中所占比例较高(约55%),日本高校科研人员申请课题实行的是注册制,申请经费不必层层审批,科研经费有比较充分的保障,不用参加各种评审、评估。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的自由度比较高,很少受考核、评价等干扰,也不会担心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产出成果而受到冷落。这些制度安排和文化氛围,使得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学者有稳定的工作和安定的研究环境,不必疲于奔命地应付课题申报和短期课题结项,可以致力于研究那些不会马上产生经济效益,而是要在几十年后才可能大有用武之地的课题。[44]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研评价方式由政府负责向政府主导第三方评价机构负责的转变,日本高校科研评价开始更为关注大学整体科研创新实力。由日本文部科学省主导第三方评价机构全权负责的科研评价指标范围广泛,能够对大学的科研创新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日本各高校也积极开展第三方评价,以增加其客观性,以便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科研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改善研究环境、研究内容和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