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珲春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的故事-《吉林往事》中的清代戍边虎将军

珲春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的故事-《吉林往事》中的清代戍边虎将军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毕玮琳王法权田婕2017年11月,珲春市英安镇西郊村村民在珲乌高速西出口处路旁发现了一通碑刻,经珲春市文物管理所确认,系清朝光绪年间珲春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的德政碑。后由珲春副都统升任黑龙江将军。1881年,清廷于珲春设置高于协领级的副都统衙门,依克唐阿被调为镇守珲春地方的首任副都统,管辖除敦化以外的今延边大部分地区。珲春副都统衙门依克唐阿一到珲春,就面对这严峻现实。

珲春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的故事-《吉林往事》中的清代戍边虎将军

毕玮琳 王法权 田 婕

2017年11月,珲春市英安镇西郊村村民在珲乌高速西出口处路旁发现了一通碑刻,经珲春市文物管理所确认,系清朝光绪年间珲春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的德政碑。此石碑由碑体和碑座两部分组成,用大青石(花岗岩)雕成。碑体高约160厘米,宽60厘米,厚45厘米,重约1000公斤,除背面左下角有少许破损外,其他部分保存完好。这座德政碑于光绪十四年冬月立,非常有历史价值。至此,已知的依克唐阿三通德政碑全部被发现面世。

依克唐阿画像

那么,这位相当于现在副省级的高官,当年在珲春有何作为?百姓为何对他如此爱戴呢?近日,珲春市档案和地方志学会秘书长翟运昌翻开《珲春史鉴》《珲春满族》,向我们讲述了距今130年前依克唐阿的历史故事。

依克唐阿,字尧山,姓札拉里氏,镶黄旗人。1833年,出生于伊通(今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城南的马家屯。童年时,因家境不富裕,又居乡间,从未读诗文,6岁时曾为邻人牧猪。他生性正直、刚毅、勇敢,自幼臂力过人。

1852年,依克唐阿入军伍为甲兵,后因在军中屡立战功而不断被提升,并获得皇帝赐予的“法什尚阿巴图鲁”(勇士之意)封号。1869年,他已官至墨尔根副都统,先后在墨尔根(今黑龙江省嫩江县)、瑷珲、呼兰、珲春等地方任职。后由珲春副都统升任黑龙江将军。数年后又任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将军。依克唐阿,在中国东北近代史上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他在珲春人的心目中,也是流传至今颇有名气的“虎将军”。在担任珲春首任副都统的9年期间,他为维护国家主权、谋求百姓安生,做过不少好事,付出了很多的精力。

依克唐阿是在1880年11月来到珲春的。当时他正在呼兰副都统任中,因母亲病故而请假回伊通老家。由于边地珲春形势吃紧,朝廷命他尽快赶赴珲春统兵驻守防俄。他假期未满即领命带兵500(于伊通招募的猎兵)驰赴珲春。他一到珲春便查问军情,并严厉斥责了集丁练兵不力的当时珲春主官协领讷木锦,抓紧整备防军。1881年,清廷于珲春设置高于协领级的副都统衙门,依克唐阿被调为镇守珲春地方的首任副都统,管辖除敦化以外的今延边大部分地区。

珲春地处吉林东部,东南与沙俄接壤,南与朝鲜以图们江为界,在军事和交通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1858年,因《中俄瑷珲条约》签订,珲春境内的东南沿海地区沦为“中俄共管”,俄军开始蹿入。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中俄北京条约》,珲春境内的东南沿海地区被沙俄帝国割占,山海门户被堵死,珲春地区由吉林省腹地变成中俄边境地区。但是,沙俄侵略扩张的野心并未收敛,他们经常采取偷移和毁坏国界标志的手段来混淆国界线,蚕食中国领土。光绪初年,还明火执仗地派兵侵占了珲春的黑顶子一带(今珲春市敬信镇),并不断地制造事端,珲春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珲春副都统衙门

依克唐阿一到珲春,就面对这严峻现实。他认真思谋着外防内治的方略,一方面要与沙俄重兵对抗,另一方面珲春境内地旷人稀,民粮不能自给,若屯驻重兵,更无粮草可供。他经过反复思量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招民实边,垦荒兴业,同时加强防务。为此,他经常与来珲春巡阅的钦差大臣、吉林边务督办吴大澂交流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他的很多想法和主张与吴大澂一致。1881年,经吴大澂奏准,废除封禁令,于珲春设局招垦、修筑珲春东西炮台、修筑珲春城垣等,依克唐阿竭尽全力,件件付诸实施。

1881年7月,珲春城设立了招垦总局,在城东五道沟设置了招垦分局,并派出官员查荒。至8月,经踏查,清珲春境内共有可垦荒地10万余公顷。是年末统计:新老垦民(早年来珲和新招来珲的汉民)已开垦出熟地8694公顷。珲春垦局和五道沟分局管下的垦民编为11个社。后又添设了南岗(今延吉市)招垦分局,增编垦民6社。开禁招垦,使珲春人口猛增,农业大兴,基本结束了珲春吃粮不能自给的历史,同时也使戍边的官兵解除了粮草之忧。是年,驻扎珲春的防军已增至2600人。

1881年11月,依克唐阿陪同钦差大臣、吉林边务督办吴大澂,选定地址破土动工修筑东西两炮台。东炮台位于珲春城东南,隔珲春河距城9里多的今马川子乡炮台村内,炮台呈椭圆形,以堤坝式围墙顶部中心线为准,东西径100多米,南北径70多米,炮位及围墙均高6米多。炮台周围建有官厅、兵房、弹药库、水井。整个炮台外侧环以宽10多米的护台河,还有直通炮台的马道。西炮台位于珲春城西南,隔珲春河距城5公里,在今板石镇春景村境内。它的结构、规模、外形、布局、火力等皆与东炮台相同。两炮台邻近都建有护台兵营,各驻一营部队官兵守卫,它正是为阻击俄军侵略而设置。依克唐阿安排一部分防军官兵着手备料筹建,并赴北京领运从德国进口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克虏伯新十五生钢炮”6尊,于1884年历尽千辛万苦运抵珲春。新炮虽好,但总重量达几百吨,当时中国运输条件落后,没有载重汽车、没有火车,只有牛马拉的双轮车或冬天使用的爬犁,所以只能在每年上冻之后到来年化冻之前运输。依克唐阿带领官兵们先用十来根圆木结成木排,底下垫上横滚木,每个木排套几十匹马牵引,官兵们则左右扶着,行进中还不断地往木排底下加垫横滚木或高粱秸。从通州到烟集岗(今延吉市)这一段1000多公里旱路,翻山越岭,就是这样极其艰难地运过来的。到达烟集岗便弃旱路下了布尔哈通河,在冰河上行进。沿布尔哈通河进入嘎呀河,再经图们江转入珲春河,直至珲春南郊上岸,分别运至东西炮台。就这样,官兵们整整用了3个冬天,于1890年8月,安置大炮,炮台工程全部完工。珲春东西炮台的修筑,以及先进大炮的设置,大大加强了珲春防军御俄作战的能力。大炮安设之后,进行了一次试射演练,“轰!轰!轰!”震天动地的炮声,使珲春东南沿海地区的俄军大为震惊。后在1900年俄军大举入侵时,遭到了西炮台大炮的迎头痛击,俄军死伤数百人,俄军前线司令被炸得粉身碎骨。(www.xing528.com)

1887年,为了加强黑顶子地方的防卫力量,依克唐阿派靖边军前路右营500名步队官兵开赴黑顶子地方进行屯垦,平时务农兼顾操练,战时弃农从征卫边。当时的黑顶子地方是刚刚通过中俄勘边定界谈判从俄军侵占之下争回来的。这500名防军的增驻,对维护珲春东南部边境的安定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垦种了140多公顷农田,使珲春防军的粮草开始有了部分自给,减少了地方百姓的负担。

1889年,依克唐阿设置图们江水师营,营部驻地为今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官兵48名,配备炮船3艘,春、夏、秋巡航于图们江上下游。冬季结冰期,炮船停泊于西步江(今古城村西江边),官兵分路步行沿江巡逻。水师营的设置,有效地防止了江右流民越界潜入珲地。

筑城垣、设城防、修道路、编军旅,也是依克唐阿固边方略的一部分。1881年5月,他分派驻城官兵及就近驻防的官兵共1000余人,动工修筑珲春城垣。每年化冻后开工,结冻时停工,历时3年,于1884年6月竣工。城垣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0.5公里,城周长3.5公里。城垣设有四门,东曰靖边,西曰镇定,南曰抚绥,北曰德胜。门上各建城楼,城下外侧挖有护城壕。四门各建木桥一座,城上四角及南北墙中段共建炮台6座。城垣的筑成,使珲春地方开始有了城防。1884年,动工维修珲春通往吉林、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和三岔口(今黑龙江省东宁市)等处的三条大道。此三条大道责成各道沿途驻防的官兵分期分段进行修整,使年久失修坎坷崎岖的道路,逐渐变成了坦途,军旅商民得以往来畅通,不仅具有很大的军事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依克唐阿治理珲春地方的主导思想是:兴民固边,防俄卫土。他奉命到珲春任职之初,不仅内治维艰,而且外侮也日益频繁。其间,依克唐阿在查阅边界时发现自珲春河至图们江口竟无一个界牌,黑顶子濒江一带久被俄方侵占。因此,收回被俄军侵占数年之久的黑顶子地方,成了依克唐阿来珲后的当务之急。他奏报朝廷,拟先行谈判,据理力争,不行再使用武力将侵占黑顶子地方的俄军驱逐出境,将被侵占的国土收复。

1882年11月,俄国界务交涉官廓米萨尔亲率俄军马步队蹿入黑顶子地方,将当地中国防军的守备官驱逐回城。依克唐阿随同钦差大臣吴大澂在与俄方会晤中,向俄官廓米萨尔提出强烈抗议,并据理要求将其非法侵占的中国领土黑顶子地方立即归还中国。俄方理屈词穷,但又托故讹称:“请缓至明春,由两国派员会勘之后,再将黑顶子地方划还中国。”中方表示了应允。但事后,尽管依克唐阿多次提出抗议,俄方却背信拖延不还。

1886年3月至9月,依克唐阿随同中国钦差勘界大臣吴大澂,与俄国勘界大臣会勘中俄珲春东界,并谈判具体定界事宜。为给我方谈判搜集更加有力的论据,依克唐阿派出官员实地踏查了中俄珲春东界的当时状况。在中俄界务谈判中,作为中方副代表的依克唐阿与吴大澂紧密配合,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痛斥了俄方蚕食和侵略中国珲境领土的侵略行径,痛斥了俄方谎言欺骗的卑鄙行为。俄方理屈无言以对。

图为铜柱篆书拓片

这次谈判的结果是:争回了黑顶子地方。“土”字界牌址由俄方代表所指的沙草峰原址,南移到图们江口卧峰北端,新立了石质“土字牌”,向南展界5公里。在长岭子中俄交界处(第8记号处,亦即俄国天文台处)立一铜柱,上刻篆书“光绪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既竣事,立此铜柱,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1900年,俄军侵入珲春,将铜柱断为两段,盗运至伯力博物馆。于珲春城至蒙古街往来大道上添立啦字石界牌,于珲春城至阿吉密往来大道上添立萨字石界牌。在土、萨、啦字三界牌中间,添立了16个记号界石。从此,由帕字界牌至土字界牌之间数百里长的中俄珲春东界,立了界标。《重勘珲春东界约记》第三条更明确地指出“中国界内黑领子地方,旧有俄国卡伦、民房于1886年即光绪十二年迁回俄境”。此外,俄国东海滨省巡抚还来电报许诺:“图们江海口,中国有船只出入,俄国并不阻拦。”这次勘定中俄珲春东界,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没有割地赔款的签约,维护了国家尊严和领土主权。

依克唐阿在内治外防的战略中,还注意培养外交人才。1887年,他出于今后对俄交涉的需要,在珲春城兴办了吉林省第一所外语院校——中俄书院,在珲春、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等地方挑选优秀的八旗子弟,送珲春中俄书院读汉文和俄文。中俄书院的规模、经费等一切事项,均依照京师同文馆(专门培养译员的学校)章程办理,于1888年3月初一开院授课。课程按6年安排,前两年学习俄语声母、韵母及单词、变格等内容,考试分季考、岁考,获岁考前三名者能得到可观的奖学金。中俄书院以教书育人为原则,以纲常知识为诸生讨论内容,以国外洋文为应变之方,以圣贤书传为立身之本,是吉林省第一所外语专科学校,在珲春乃至吉林省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到了1898年,省城急需通晓中俄语文的翻译,因此中俄书院由珲春迁至省城吉林。

依克唐阿自1880年戍边治珲以来,连续两任珲春副都统。1889年,升任黑龙江将军,1899年去世,谥诚勇,予建祠。依克唐阿的一生在抗击外国侵略,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立下了卓著的功绩,受到朝廷器重,被授为头品顶戴、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管理兵刑两部,兼管奉天府尹事务,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等官职,有“东北三省海外天子”之称,被誉为“虎将军”。珲春地方军民为纪念他在治理珲春9年中的重要功绩,于城西靠山屯和当时珲春与敦化交界处哈尔巴岭上珲敦路侧,为他立下四通德政碑。翟运昌告诉记者,其中一通已残碎不全,已知的三通德政碑分别是“德威丕着碑”“依公德政碑”和于2017年11月被珲春市文物管理所确认正在研究的德政碑。据了解,现存于敦化市大石头镇的“德政碑”(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书“钦命帮办吉林边务事宜珲春副都统升任黑龙江将军法什尚阿巴图鲁依公德政碑”。碑冠上面刻着“惠我无疆”,正面碑文有百余字颂扬依公“丰功伟绩”,下书“大清光绪十五年六月上旬南岗社敬立”。吴大澂也因敬佩依克唐阿的智勇,乘兴于黑顶子花岗岩上奋笔书成“龙虎”二字,刻石以示纪念,后人称为“龙虎石刻”。

采访专家:翟运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