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世纪节水行动对水市场的主要影响

跨世纪节水行动对水市场的主要影响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水市场形成过程中,影响水权分配的主要因素有如下方面。理论用水量主要是从用水定额的角度来反映水权,体现了节水原则、科学原则、实事求是原则。需要注意的是,采用用水定额的用水量,必须按照现状用水取用该河流水的比例进行折算。各类用水定额的制订是非常复杂的,各类终端用水户的确定工作更是困难。包括现状用水公平修正因子、地区重要性修正因子、政治经济在国家中的地位等。

跨世纪节水行动对水市场的主要影响

2.3.1 节水型社会水权影响因素

(1)节水与水权的关系。节水型社会要有三个支撑体系: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其中,水权管理是关键。水权交易市场建立起来了,买卖双方都会考虑节水,社会节水的积极性就能被调动起来,水资源的使用就会自动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地方。

(2)水权分配的影响因素。水权是水市场的核心,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水权分配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水资源能否科学配置。在水市场形成过程中,影响水权分配的主要因素有如下方面。

1)现状用水量。现状用水量基于目前的用水户和实际的用水量。现状用水量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现状是历史上各种复杂用水因素联合作用形成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平衡。现状用水量可以用多年平均取水量指标表示。各地区的多年平均取水量,可以采用移动平均法等方法确定。

2)理论用水量。理论用水量基于目前的用水户和理论的用水量。理论用水量主要是从用水定额的角度来反映水权,体现了节水原则、科学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理论用水量可采用多年平均理论用水量指标,多年平均理论用水量可通过修正多年平均取水量指标获得,即将用水户的实际取水量代之以用水定额。需要注意的是,采用用水定额的用水量,必须按照现状用水取用该河流水的比例进行折算。各类用水定额的制订是非常复杂的,各类终端用水户的确定工作更是困难。在具体模型运用时,可采用概化方法,将用水户分为农业、工业、农村人畜用水、城市(镇)生活、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等5类,根据多年统计的用水效率和理论用水效率确定理论用水量。

3)水源依赖程度。由于各地区水资源禀赋的不同,对河流水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主要包括地区流域内地下水丰富程度、降水丰富程度、地区内其他流域水资源、地区内现有主水资源的开发程度、其他水源的开发利用难度等因素。水源依赖程度可采用其他水源稀缺指数指标来表示。其他水源稀缺指数主要通过多年平均现状用水量与区域多年平均可利用其他水资源量的比值反映。区域多年平均可利用其他水资源量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地区水资源评价,并根据水资源开发难度进行折算。水源依赖程度因素反映了要实事求是地分配水权,地表水、地下水和流域间水资源都要得到合理配置。

4)水量贡献。水量贡献主要是考虑水源地优先原则。水量贡献较多的地区拥有较多的取水权,这符合人们的伦理标准。水量的计算,按照水文统计确定,主要是该区域的多年平均径流水资源量。

5)投资贡献。投资贡献主要是考虑历史上各地区对河流的各种投入,主要是指形成的水利工程投资、水库淹没损失和安置移民另外增加的投资等,可以采用历史累计投资额指标表示。投资贡献须按照投资的不同功能进行分摊,一般而言,只有增加河流有效可利用水量的投资才能考虑。但由于本文的水量分配针对的是河流的多年来水量,因此这里的投资可以是所有针对河流的投入,但需分清投资受益对象,受益人为非区域本身的投资才能计入投资贡献。

6)上游优先。上游优先主要是考虑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上游地区自然拥有较强的对水源的控制能力,上游优先原则尊重了人们的伦理观念。针对上游优先因素可以建立上游优先指数指标,指数可以以河流最下游的区域为基础,对上游区域进行赋值,赋值大小主要参照上游区域对水资源的控制能力。

7)政策倾斜。政策倾斜主要是考虑国家对地区开发的大政方针,包括地区开发水资源政策倾斜,建立水土保持基金的需要,重要灌区的保护和发展,贫困地区的投资承受和公众支付能力等因素。针对上述因素可以建立相应指标:地区开发倾斜指数,水土保持倾斜指数,灌区发展指数,贫困地区倾斜指数。这些指标可以以某一区域为基础,根据各区域特征显著程度进行评分赋值。政策倾斜因素可以根据具体河流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政策因素。

8)其他修正因素。包括现状用水公平修正因子(是指对用水定额因素以外的用水不公平进行修正,主要是灌区发展面积等水用户规模)、地区重要性修正因子、政治经济在国家中的地位等。这些指标可以以某一区域为基础,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进行评分赋值。

2.3.2 节水型社会水价影响因素

(1)水价与节水的关系。水价作为商品水的交换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价对水资源使用和配置效果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水价严重偏低,甚至无偿用水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和水污染加剧的不利局面,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对商品水需求的增加,又要求有限的水资源供应量尽可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这种对水需求的满足程度必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增加水资源的单位产出为目标,而这正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出发点。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节约用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统一体,优化配置的过程必然要求节约用水,而通过各种措施节约下来的水资源又必然进行资源配置,进入各个生产领域,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益。联系水资源节约和使用的纽带是水价,只有水价科学合理,才能实现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节约用水、增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能力的目的。

国内外水价实践已经证明,水价的高低对水商品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影响,亦即在水资源量一定的条件下,水价越低,用水量就越大,浪费水现象就越严重;水价越高,用水量就越小,水的利用效率就越高。这种随着水价提高,水资源需求呈现一定的降低的现象,称之为水价的供求弹性。正是由于水价的供求弹性,才使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节水水价,达到节约用水,实现调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目的。

将水资源需求减少的幅度与水价提高的幅度之比称为水价弹性系数。这个系数不是一个常数,而是随着用水水平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通常可用以下示意图加以描述(见图5-2)。

图5-2 水价弹性系数示意图

由图5-2可以看出,当水价标准较低时,水价弹性系数为零,即此时小幅度提高水价对水资源需求不会产生影响;而当水价标准达到一定程度(即实现节水水价)后,水价标准的提高对水资源需求的影响逐步加大,反映在水价弹性系数上,即为水价弹性系数随水价标准提高而增大;而当水价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时,其影响又逐步减小,反映在水价弹性系数上,即水价弹性系数随水价标准的提高增长逐步趋缓,甚至有所减小。(www.xing528.com)

(2)水价形成的影响因素。水价作为一个特定的经济范畴,涉及众多领域,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多维空间中进行研究,才能客观、科学地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水价对经济、社会和生活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决定了水价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经济概念,但从概化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出发,可将水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概括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决定水价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因素包括水资源的丰度和品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水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区配情况等。自然因素从理论上讲是不可控制的,但却从总体上决定了水资源供求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和开发利用代价,还决定着水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模式(供大于需、供需平衡或需大于供),因而毫无疑问对水价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水价的影响,还可以从水资源丰歉情况不同的地区,水价存在较大的差别的水价实践来反映。一般来说,在水资源丰富地区,水的开发利用条件好,开发利用成本也较低,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不会那么尖锐,无论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还是从市场供需的角度,水价都不会太高;相反,在水资源紧缺地区,水商品往往作为生产成本较高、供给限制需求的紧俏商品,市场反应一般是需大于供,从经济学的角度,水价自然就会较高。水资源丰歉程度影响水价高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水商品的生产经营的自然垄断性,即在一般情况下,水商品的长距离输送是不经济的,就地开发、就地使用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模式,跨地区销售往往导致水价升高或供水生产部门财务亏损。

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在水价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自然界中的水资源只有与社会经济有效结合,才能成为市场经济中商品交换的对象,从而产生水价。经济因素对水价的影响,从宏观层面看,首先体现在水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料,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估量;其次体现在经济活动排放的大量废水缺乏有效的治理,造成江河湖泊水体的污染,导致水资源功能的下降,使本来就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稀缺,影响经济的发展;再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污染治理也需要加大投入,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最后,水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有效配置,也是使有限的水资源产生最佳经济效益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

从微观层面来看,工程建设规模、建设资金、运营管理手段、管理水平以及工程供水区用户的经济水平等经济因素,都对水价形成和水价标准产生直接的影响。经济因素对水价的决定性作用,还体现在无论水资源存在状态及开发条件如何,如果不进行开发,就无法体现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的优劣。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水价形成机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政策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水利工程供水是劳动产品,既具有价值又具有使用价值,从经济学的要求来看,应该适用价值规律和商品定价的一般原则。然而由于水商品的特殊性,使社会因素对水价的影响不容忽视。

①水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使其价格成为社会的敏感因素。水商品用途非常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千家万户,水价的变动受到社会最广泛的关注。水价的调整比一般商品价格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面和影响程度都要宽广和深远,使水价形成机制和运行调整机制无形中加入了社会广泛群体的监督作用。

②水商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其价格受政府的调控和政策的影响较大。水商品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物质资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这种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使水商品的价格不能像一般商品一样按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随行就市,而必须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对其价格实行政府调控和监管,使水价的形成受政府的影响非常大。

③水商品的公共产品属性,使水价受用户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不容忽视。水商品的公共产品属性,突出表现在居民生活用水方面。水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无论经济收入高低、社会地位差别以及其他情况的不同,人们对洁净水使用权的公平性必须得到保障。也就是说无论用户的支付能力和社会地位相差有多么悬殊,人们对生活用水的最低要求必须得到满足。这就使水价形成机制必须受到用户经济承受能力的影响。不切实际的水价机制和水价标准往往难以实行,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水商品的公共产品属性,还往往容易导致人们对水商品有限性和有价性的错误认识,认为水是廉价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用水是可以不花钱的。这种错误的认识使人们对水价的心理承受能力极低,严重影响了水价形成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合理形成和正常运转。

2.3.3 水市场管理体制、机制影响因素

水市场管理包括水权分配市场管理、水权交易市场管理以及水价形成管理。水市场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水市场运营的状态,决定水市场能否真正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和作用,也同样决定着能否真正实现节水型社会建设。

水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它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也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管理,水市场管理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管理体系的顺畅程度。水市场管理模式、管理体系不能采用一般商品市场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一般来说,水市场的管理都是由于水行政管理部门操作,实行统一的、顺畅的垂直管理体系。而现实中却是多头管理,这种管理体系,不利于水市场的培育、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2)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法律制度是水市场正常运营的保障,如果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操作规程、规范,那么这样的水市场就能较为规范的运营。

(3)管理人员的素质状况。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直接决定水市场的状况。业务水平较高、管理能力较强可以使水市场的管理工作很好的开展,可以使水市场得到很好的运转,不会出现有事无人管、或有人无事管、或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如果在水市场管理过程中,拥有素质较好的管理队伍,就会在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管理效能上有所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与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