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话传说:黄河之源昆侖山-《古史新探》

神话传说:黄河之源昆侖山-《古史新探》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君不見黄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名作《將進酒》開頭的話,看來古人把“黄河之水天上來”,看作所周知的神話傳説。當時人們稱祁連山爲天山或昆侖山,“昆侖”是指這座高山的特殊結構。疏圃之地,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河水出昆侖東北陬,貫渤海入。這是對昆侖的神話傳説,所説縣(懸)圃、凉風、樊桐,就是傳説中昆侖的三重結構。

神话传说:黄河之源昆侖山-《古史新探》

“君不見黄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名作《將進酒》開頭的話,看來古人把“黄河之水天上來”,看作衆所周知的神話傳説。唐代另一詩人王之涣所作名篇《出塞》也説:“黄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出塞》這個詩題,也或作《凉州詞》,因爲“出塞”是從西北地區的關塞出去,凉州是當時對西北地區的通稱,包括今甘肅、寧夏一帶。當時文化界公認的常識,認爲黄河的水源出於今甘肅西北的祁連山。當時人們稱祁連山爲天山或昆侖山。“祁連”原是胡人的名稱,《漢書·武帝紀》“與右賢王戰於天山”,顔師古注:“匈奴人稱天爲祁連。”當時人們稱祁連山爲天山或昆侖山,“昆侖”是指這座高山的特殊結構。《爾雅·釋丘》説:“三成爲昆侖丘”,是説這座特殊高山有着三重的高大結構。李白另一首名篇《關山月》説:“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玉門關是當時西北地區出塞的著名關塞,在今甘肅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這是從中原地區通往西域的主要交通門户。

爲什麽這個西北出塞的關塞要叫玉門關呢?因爲自古相傳,昆侖山出産的寶玉是寶中之寶。《爾雅·釋地》説:“西北之美者,有昆侖虚之璆琳、琅玕焉。”昆侖虚就是昆侖山,郭璞注:“璆琳,美玉名。琅玕狀似珠也。”《史記·趙世家》記蘇秦之弟蘇厲上書趙惠文王,就講到“(秦)逾句注,斬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於燕,代馬、胡犬不東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正義》解釋説:“言秦逾句注山,斬常山而守之,西北代馬、胡犬不東入趙,沙州昆山之玉亦不出至趙矣。”沙州昆山就是昆侖山。可知當時趙惠文王是很想出關去取得“昆山之玉”的。秦王政時,李斯上書秦王,諫秦王逐客,就講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説(悦)之”。這樣列舉秦始皇所有喜悦的一系列寶物中,以“昆山之玉”作爲“寶”中的第一寶。《穆天子傳》稱周穆王到達昆侖的最高峰“舂山”,“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而且舂山頂上有“縣(懸)圃”,天子從此得到了“玉榮”。

玉門關是漢武帝時特别設置的,這是從西域昆侖山輸入寶玉的唯一關塞。這個關塞十分著名。《漢書·地理志》載:敦煌郡龍勒縣有玉門關。《括地志》説:“玉門故關在壽昌縣西北百一十八里”(《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元和郡縣志》於沙州壽昌縣下云:“玉門故關在縣西一百十七里,謂之北道。陽關在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謂之南道。”玉門關故址在今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這個關口的城,建築成方形的盤狀,北面、西面設有城門,北門外不及一百公尺就是疏勒河,這是出玉門關的北道。同時敦煌西南設有陽關大道,亦稱陽關道,就是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所説:“絶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更有琴曲《陽關曲》,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詩句作爲主要歌詞,並引申詩意,增添詩句,抒寫别離情緒,因全曲分爲三段,唱詞反復三次,因而又稱“陽關三叠”。陽關同玉門關一樣是當時西北邊境上通向西域的交通門户,同樣是從西域輸入昆侖山出産的玉石的主要關口。

根據《山海經》的《西山經》,離開昆侖山三百二十多里的槐江之山,山上多琅玕、黄金、玉,由此西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魂魂”;由此西望大澤,是后稷之神所潜居之處,其中多玉。

《山海經·西山經》説: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其上多青雄黄,多藏琅玕、黄金、玉,其陽多丹粟,其陰多採黄金銀,實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魂魂,西望大澤,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陰多摇木之有若。……

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於無達;赤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西南流注於醜涂之水;而黑水出焉,而西流於大杅,是多怪鳥獸。

《山海經》説昆侖丘是上帝所建的“下都”,是河水、赤水、洋水和黑水的發源地。既是“帝之平圃”所在,並且有神主管“天下九部及帝之囿時”。(www.xing528.com)

《穆天子傳》講到周穆王西行到達昆侖,“遂宿於昆侖之阿、赤水之陽”。郭璞注:“昆侖山有五色水,赤水出東南隅而東北流,皆見《山海經》。”《穆天子傳》又説:“天子昇於昆侖之丘,以觀黄帝之宫,而封豐隆之葬。”這個黄帝之宫,就是《山海經》所説的“帝之下都”。豐隆見於《離騷》《淮南子·天文訓》、張衡《思玄賦》等,是雷神,豐隆是因雷聲而得名。

《淮南子·墜形訓》對昆侖山有詳細的描寫:

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爲名山,掘昆侖虚(墟)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璇樹、不死樹在西,沙棠琅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瑶樹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里,里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雜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内不周之風,傾宫旋室、縣圃、凉風、樊桐,在昆侖閭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地,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河水出昆侖東北陬,貫渤海入。禹所導積石山,赤水出其東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澤之東。赤水之東,弱水出自窮石,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絶,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於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制萬物。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凉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這是對昆侖的神話傳説,所説縣(懸)圃、凉風、樊桐,就是傳説中昆侖的三重結構。這種神話傳説,先秦該是已有流傳,《楚辭·天問》已經在問:“昆侖懸圃,其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里?”

其實昆侖山是實有其地的,在今甘肅酒泉南,即漢代敦煌郡的昆侖塞,或稱昆侖障。崔鴻《十六國春秋》謂“今以酒泉屬國吏二千餘人集昆侖塞”。《括地志》説:“昆侖山在肅州酒泉縣南八十里。”《十六國春秋》云:“後魏昭成帝建國十年前凉張俊、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侖之體,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謂此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璣鏤飾,焕若神宫。”(《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西望昆侖”正義引,《史記·秦本紀》正義所引大體相同)《元和郡縣志》於肅州酒泉縣下也説:“昆侖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此山。”《穆天子傳》所説周穆王到達的昆侖山就是酒泉南的祁連山。所謂“酒泉南山即昆侖之體”,就是指這座高山不僅由於山頂作“穹隆”形,而且可以上通到天。當時人們普遍認爲“黄河之水天上來”,就是從這座高山來,這座高山是上通於天的。

在古代神話傳説中,昆侖山頂上有“縣(懸)圃”,《山海經·西山經》稱爲“帝之平圃”。《穆天子傳》説:“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舂山之澤,清水出泉,温和無風,飛鳥百獸之所飲食,先王所謂縣圃。”舂山就是昆侖山上的一個高峰,縣圃就在這高峰上,“縣”即“懸”字,懸圃就是懸掛在高空中的花園。楚國大臣屈原因被放逐而作《離騷》,説“吾將從彭(巫彭)、咸(巫咸)之所居”,具體説來,就是要到昆侖山的縣圃去。《離騷》説:“朝(早)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要早上從蒼梧出發,晚上到達縣圃。《離騷》又説:“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焉。”“閬風”就是《淮南子·墜形訓》所説昆侖山三重結構中的凉風,“登之而不死”的,“閬”和“凉”音同通用。《離騷》又説:“邅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揚雲霓之藹兮,鳴玉鸞之啾啾;朝(早)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這是説要經過長遠的昆侖山而到達西天的頂端。

黄河是與中原人民休戚相關的,因爲人民的生産和生活都必須依靠天然的水源,黄河的水源向來是廣大人民所關心的,也是有作爲的統治者所密切關懷的。周穆王沿着黄河上游西行,穿越戎狄地區,經歷許多戎狄部族,做安撫工作,就是爲了探尋“黄河之水天上來”的神秘地點。酒泉以南的祁連山就是昆侖山,高達5 547米,多雪峰冰川,多森林樹木,多各種野生動物。這是古時西北邊境地區的最高山,因此古時人們傳説中,以爲上通到天的,黄河之水就是在這里從天上奔騰流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