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蓝田日暖玉生烟-探寻蓝田的主题意象

蓝田日暖玉生烟-探寻蓝田的主题意象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维以诗入禅,辋川贵静,明月为主,这与李商隐的“蓝田日暖玉生烟”不同。“明月”最多能够做蓝田辋川的主题意象,整个蓝田的主题意象非“蓝田日暖玉生烟”莫属。蓝田玉山又称王顺山。蓝田因玉而名,蓝田即玉的故乡。今日蓝田,岭叫玉山,河称玉川,蓝田山河皆蒙了浓厚的玉色。李商隐的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缠绵深沉,令人倾倒,时过境迁,索解生难。“玉”为何因“日暖”而“生烟”呢?

蓝田日暖玉生烟-探寻蓝田的主题意象

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曰:“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蓝田历史悠久,山川秀丽,自唐宋以来就是钟灵毓秀、闻名遐迩的风景胜地,有“终南之秀钟蓝田”之称。自然风光之优美,人文景观之丰富,文明源头之深沉,让人叹为观止。著名的遗址有距今100多万年的蓝田猿人遗址、传说中的黄帝鼎湖延寿宫遗址、秦始皇巡历的蓝关古道遗址。另外,有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与辋川溶洞,有明代的壁塑瑰宝水陆庵与温泉汤峪,有省级森林公园王顺山与蔡文姬纪念馆,均以其独特的风貌吸引着中外游人。

蓝田东南为秦岭高山,北接骊山绣岭,灞河横穿全境,形成南山北岭中河川的整体地貌。

秦岭和灞河赐予了蓝田十分丰富的农业资源。蓝田秦岭山区包括灞源、蓝桥、辋川等8个山区乡镇及终南、清峪、葛玉3个国有林场和厚镇等10个沿山乡镇,这里气候温和,山势低缓,川塬相间,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全县400多平方千米耕地,有近300平方千米的耕地为中低产田,这些田块亩产不足300公斤,若通过改造达到全县平均水平,粮食总产量可增加7.5万吨。因此,蓝田县结合实际,确定了“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攻方向,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重点”,实施山、水、林、田、路、渠综合治理,2009年以来,在项目区投入土地治理资金794万元,共新打和修复配套机井34眼,铺设地埋管道48千米、地埋线路15千米,新建半固定移动式喷灌0.27平方千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8平方千米,改善灌溉面积4.7平方千米,完善配套乡镇林业服务站设备20多套,营造农田防护林0.87平方千米,建设改造苗圃0.07平方千米,育苗20多万株,新修高标准机耕路16千米,实施平衡施肥4平方千米,推广良种繁育2.7平方千米。开展技术培训2000余人次,建设高效农业技术示范园0.7平方千米。林区抚育管护,逐渐走上科学轨道,有计划地进行清林、抚育、间伐,恢复林相,提升景观。

◎蓝峪农家

蓝田森林旅游有一定特点,东部和南部的秦岭山地峰峦叠翠,山、水、洞、林构成多处优美的自然景观

从秦始皇以后,蓝关古道就是来往古都长安和中国东南各地的通衢要道,沿途留下许多名人逸事和民间传说。蓝关古道自春秋时代始,就是秦东南干道的重要部分。韩愈遭贬谪取道南下时曾借景叹息,留下名篇。现在这里修成公路,仍可见石壁上的层层穴窝。蓝田辋川与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王维的名字连在一起,“地以人传”,辋川之于王维是生动的典型个案。《新唐书·王维传》载:“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辋川在蓝田县城西南约5千米的峣山间,又名辋谷水,源出秦岭北麓,北流入灞河,因“其水沦涟如车辋”,故称辋川。著名的“辋川二十咏”即作于此。《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北垞》:“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以诗入禅,辋川贵静,明月为主,这与李商隐的“蓝田日暖玉生烟”不同。“明月”最多能够做蓝田辋川的主题意象,整个蓝田的主题意象非“蓝田日暖玉生烟”莫属。蓝田有玉山啊!蓝田玉山又称王顺山。王顺山应该是一座名山,论自然地理,它含玉藏金,有华山之阳刚之美,又有黄山之妩媚娟秀。它地处陕西蓝田境内,素以“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而著称。论人文蕴含,它因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王顺葬母而得名。孝子王顺至孝,为完成老母亲死后葬于山巅的遗愿,在山顶采石挖土不止,感动了神仙,神仙帮他完成了心愿,后来他在山中修炼得道升天,此山因而得名王顺山。王顺山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八仙中的韩湘子也在山中修炼过,固然难以考证,却非无稽。

终南山东段蓝田一带的地质地貌特点:一片巨大的S型花岗岩形成了一座壮丽的山体——玉山,主峰东岩高2339米。玉山被两条大的峪河及其若干支流切割,峰峦似花,秀丽绝伦,人称“小华山”。在S型花岗岩之中,常常夹有许多太古宙(或中元古代)地层,其中不乏碳酸盐岩,均已变质成大理岩,它们从走向上可以和小秦岭的中元古界(多碳酸盐岩)或新太古界太华群上部的大理岩层相连,不过在经过超深变质作用以及与地球下部硅质热液发生交互作用后,形成了“蛇纹石化大理岩”,即人们叫作“蓝田玉”的岩石。蓝田玉产于西安市东蓝田县玉川、红星乡一带,距县城约35千米,矿体赋存于太古代黑云母片岩、角闪片麻岩层理中,有三层矿体,呈东西向分布,长数百米,宽数米至数十米。玉石为黄色、米黄色、黄白色、苹果绿色的蛇纹石化大理岩,主要成分为方解石,次为叶蛇纹石及滑石等,那些深浅不同的色调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图案,直接作观赏石清供。从成分上讲,蓝田玉的主要成分为方解石,与普通之石无别,如同无坚不摧的金刚钻与无坚能摧的石墨成分皆为碳一样。差异在于地质的熔炼程度和造化奥秘,在于金石承受和经受的锻炼程度,所谓“性相近,习相远”“石不炼,难成玉”吧。女娲炼石补天就发生在蓝田骊山一带,这又多么意味深长!

◎盛装

◎山绕金盆

在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已利用蓝田玉磨制石器,至少在秦汉时期,蓝田玉器就作为名品贵饰见于史料和文学作品。蓝田因玉而名,蓝田即玉的故乡。今日蓝田,岭叫玉山,河称玉川,蓝田山河皆蒙了浓厚的玉色。从《尚书禹贡》到《诗经》中的“玉种蓝田”,蓝田就是文明故乡。在诗的国度盛唐,以辋川为家的王维不必说,连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也几度入蓝田歌玉山。李商隐的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缠绵深沉,令人倾倒,时过境迁,索解生难。其中,人们的一个困惑是“玉”如何“生烟”呢?“玉”为何因“日暖”而“生烟”呢?作家熊召政在最近的《蓝田千载后,谁忆两闲人》文中写道:“李商隐的《锦瑟》诗中的一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14个字营造的意境,真个是奇妙无比。但匪夷所思的是,玉为何会生烟。后读白居易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这种句子,又似乎有些懂了。古人鉴定玉的真伪,是用烈火来烧,看它是否会被烧裂。但李商隐似乎并不拘泥于此,他是说太阳暖和了,玉就生烟了。玉晒太阳晒出烟来,这不仅奇特,更觉着美。”

陕西蓝田玉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历史名玉之一,现今开采的陕西蓝田玉石矿产于中元古界宽坪岩岩群之大理岩带中,其成因为区域变质。据研究,未经任何处理的新蓝田玉原石含SiO223.86%、TiO20.10%、Al2O30.55%、Cr2O30.0004%、Fe2O30.38%、FeO 0.55%、MnO 0.015%、MgO 19.34%、CaO 29.09%、Na2O 0.085%、P2O50.02%、H2O 5.04%,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50.75%)、叶蛇纹石(49.25%),玉石呈白、米黄、黄绿、苹果绿、绿白等色,显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呈块状、条带状、斑花状,质地致密细腻坚韧,硬度3~4,密度约2.7克/立方厘米。(www.xing528.com)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25件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中,就有一件是用蓝田玉制作的菜玉铲,铲呈草绿色,刃端夹有浅褐色,长梯形,体扁薄,刃微斜,圆穿偏于一边,长16.8厘米,宽7.5厘米,极薄锐,厚仅0.2厘米。甘肃天水市发现的战国大玉钺,有着蓝田玉特有之绿灰色和斑驳的明暗纹理汉乐府《羽林郎》有“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句,说明在汉代蓝田玉被大量制作成首饰汉武帝茂陵出土过一件四神纹玉铺首,是汉代蓝田玉雕中最精美的一件,横宽36.5厘米,灰绿色,下有凸钮,四角略弧圆,分别碾琢其时流行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形象庄严凝重,工艺制作精湛,线条刚柔相济,一派皇家气象。如此巨大的玉铺首为迄今所仅见,代表了汉代最高的攻玉水平。据文献记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玉玺即来自于蓝田,凄婉动人的美玉和氏璧和蓝田密切相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始皇统一天下,和氏璧成为秦国的传国玉玺;刘邦得天下,它成为汉朝的传国玉玺;直到唐末五代,传国玉玺消失无载。这和蓝田玉是一种完美平行的盛衰命运:唐代以前,记载蓝田玉的古籍斑斑可考;宋元以来,怀疑蓝田玉的声音不绝如缕。长安失去国都地位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掌握传国玉玺的历朝帝王们早已经忘记了和氏璧的苦难经历和忠诚故事。要谈玉的宝贵价值,和氏璧具备永恒的启迪分量。《史记》记载了和氏璧在最高权力之手的传递故事,《韩非子》则描写了和氏对自己璧的信仰奉献。原文如下:

楚卞和往荆山,见石中有璞玉,抱献楚历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怪其诈,刖其左足。历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献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献之,恐王见害,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文王知之,使谓之曰:“天下刖者多,子独泣之悲,何也?”和曰:“吾非泣足也,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而名之曰诈,是以泣也。”王取璞,命玉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赏而归。世传和氏璧,以为至宝。

楚历王时代,蓝田南山属于楚国,蓝田县和商洛一带的秦岭有许多以楚山命名,“楚卞和”生息于蓝田秦岭完全有可能。《水经注·渭水》写道:“《禹贡》北条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即夏后铸九鼎处也。”现代考古发现,黄帝铸九鼎就在蓝田山下——“南条荆山”。同时,《水经注·渭水》还记载了秦始皇28年“沉璧于江”,临终之前“返璧于华阴平舒道”。白鹿原至今有著名的景区荆峪沟;《禹贡》中的“导岍及岐,至于荆山”“导嶓冢至于荆山”,一南一北呼应着秦岭蓝田山。《禹贡》和《山海经》大量记载,秦岭南北是玉石的主产区。《山海经》多次具体指出,秦岭“出苍玉,水玉”。蓝田是秦岭山系的玉石名胜产区,蓝田是华夏民族最早的著名栖息地,蓝田山又叫玉山和王顺山,蓝田是《庄子》中“侯生抱柱而死”的发生地,是忠的典范。和氏璧的主人——卞和呢?先被砍去双脚,哭成泪人,“泪尽继之以血”。“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而名之曰诈”,卞和哭的是是非的歪曲、价值的颠倒和信仰的危机!血泪的代价使和氏璧成为宝玉的代名词,巨大的忠贞让天下美玉成为中国的历史传奇。相反,拥有和氏璧的秦始皇不是暴病而亡吗?明十三陵的短命皇帝们不也是美玉满屋吗?《史记·楚世家》写道:“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这是两千年前的智者之言!“在物之前玩转,于心之上徘徊”;玉的品级诚然与物有关,也取决于人文的精神积淀和人道的思想高下。宋元以来,学者专家离开历史文明的巨大变迁,离开人道世界对玉的根本造就,来讨论蓝田玉的高下真假,方法论首先就错了,蓝田玉的道理和真相不可能向他们开放。按照蓝田民间传说,官匪只能采到未长成的蓝色次等玉,无法得到真正的蓝田玉。同样,远离险峻高山、脱离艰苦民间的儒士学者也无法懂得蓝田玉的道理和真相。

唐代韦应物在《采玉行》中写道:“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在《咏玉》中写道:“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

李贺在《老夫采玉歌》中写道:“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岗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李商隐的《玉山》诗写道:“玉山高与阆风齐,玉水清流不贮泥。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珠容百斛龙休睡,桐拂千寻凤要栖。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

白居易在《游悟真寺》中写道:“东崖饶怪石,积甃苍琅玕。温润发于外,其间韫璵璠。卞和死已久,良玉多弃捐。或时泄光彩,夜与星月连。中顶最高峰,拄天青玉竿。”“昔闻王氏子,羽化升上玄。其西晒药台,犹对芝术田。”

盛唐之后,作为“乾坤的精物”“无文的至宝”的蓝田玉被宋元明清文人怀疑、被今天藏家学人轻视,几乎不可避免。宋元明清玉文化的主流趣味已经无法与盛唐的精神气质同日而语了,宋元明清玉文化的主流趣味正是韦应物提前批判的“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蓝田玉应该是“真性数朝伤”了。唐代是如何描述蓝田玉的“真性”呢?其一,如同和氏璧一样,蓝田玉是从异常艰苦、非常危险的深山环境获得的,“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其二,采玉的艰苦和危险充满了哭泪、悲伤、仇恨和绝望,“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夜雨岗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其三,上等品级的宝玉是淡蓝色的水碧玉,不是今人把玩的白色玉,“采玉采玉须水碧”“东崖饶怪石,积甃苍琅玕。……中顶最高峰,拄天青玉竿”。其四,李贺用“杜鹃口血老夫泪”间接地把蓝田玉跟和氏璧联系起来;白居易用“卞和死已久,良玉多弃捐”直接把两者相提并论。其五,蓝田玉体现了宝玉的最高功能和神奇境界:“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或时泄光彩,夜与星月连。中顶最高峰,拄天青玉竿”。就色调看,蓝田宝玉是水碧色;就功能看,蓝田玉既可以制作成消费性的饰品(“琢作步摇徒好色”),也是人们超越性的登天灵器(“此中兼有上天梯”)。登天选择水碧色的蓝田玉是有历史和文化根源的,《周礼·春官·大宗伯》明确指出:“以苍璧礼天。”玉璧的颜色为天蓝色,是礼天的玉器品种,这是正统儒家的玉礼规定。中国道家的玉文化更是源远流长,非常精彩,仅我们现在常用的普通词语就有“炉火纯青”,西王母“三青鸟”和“苌弘碧血”等。“苌弘碧血”的主人正是李商隐的《锦瑟》中“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望帝。唐代之后,人们渐渐不认识蓝田玉了,也渐渐不懂得何为美玉和宝玉了。只有少数深入民间、根扎大地的知识者还保留了《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的历史文化记忆——曹雪芹给自己的《红楼梦》中最美的女子起名为“林黛玉”,金庸的武侠作品四处闪烁着“碧血剑”,可谓“玉种蓝田”的隔代知音和时代美谈。而真正的蓝田玉,在民间一直有不绝如缕的口碑传说:天上的太白金星下凡人间,给正直勤劳的贫苦后生——卞和的一个子裔托梦,说“晴天日出入南山,轻烟飘处藏玉颜”。

其实,“日暖玉生烟”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辨才”之火无关。蓝田地处温带,兼之山绕盆地,夏季六七月,月平均日照在200多小时,平均气温在25℃左右,日照玉石,炽热烫人,手不能近。因之,夏季晴日,日暖时分,面对巍峨秦岭中的任何一座玉山甚或石山,人们都可能会看到此“烟”:那是玉山的高温效应,是玉山对太阳光的反射衍生场,如雾似烟,青山烘衬,更显清晰。浪漫些说,那是玉之“魂”,或曰玉“魂”的显化。白居易去过蓝田多次,写过二十几首玉山诗,诗人的《游悟真寺》长一百三十韵,其中吟曰:“六楹排玉镜,四座敷金钿。黑夜自光明,不待灯烛燃。”白居易把悟真寺内的月明玉照写得生动细腻。李商隐笔下的蓝田日暖,玉自生烟,同样是“不待灯烛燃”吧。人类有关玉的问题,一定还有许多。诗圣杜甫也有《去矣行》诗为证:“未识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我们关乎玉的问题可能与杜甫不同,然而,如果我们想解决任何一个玉的问题,出路却只能是诗圣所点明的:“且入蓝田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