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康乾嘉三代的诏令及省发修志檄文促进了地方志书的修编

明清时期康乾嘉三代的诏令及省发修志檄文促进了地方志书的修编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时期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为大规模修志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康乾嘉三代为纂修一统志下发的诏令及省发修志檄文,促进了各地普遍修志。清顺治年间,武威又出现两部地方志书,分别为顺治《凉镇志》和《河西山川水域考略》。清末民初的李鼎超编纂的《陇右方言》也是一部影响力较大志书。(二)民勤县方志作品在明清地方史志编纂中,民勤县出现的方志作品较多。

明清时期康乾嘉三代的诏令及省发修志檄文促进了地方志书的修编

明清时期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为大规模修志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康乾嘉三代为纂修一统志下发的诏令及省发修志檄文,促进了各地普遍修志。各府及直隶州志要经各省最高长官督抚监修及审查,各州县志由各省学政负责。政府官员、州府县学教授、教谕、训导、镇进士、举人、太学生、贡士等参与其中。现在武威留传于世的地方志书,有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苏铣编纂的《凉镇志》,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张玿美主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简称《五凉全志)》。清代武威籍著名学人张澍、谢树森、卢即兰、潘挹奎、张玿美等都有方志著作留世。

(一)武威县方志作品

现存较早的武威地方志著作是天启《凉镇志》,系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分巡道通许王顺行修撰的凉州旧志书。《重刊凉镇志序》称:“凉州旧志,修自蒲坂杨公,观成于西平王公。”《五凉全志》称:“分巡道杨俊臣天启二年任,创修《凉镇志》;分巡道王顺行天启六年任,创修《凉镇志》。”《五凉全志·序》:“凉自前明改为卫所,旧有镇志,经始于蒲坂杨公、陈留王公。草创之初,规制未备。”据此,张维推断:“凉志、张序均云俊臣、顺行创修镇志,考其任期,则相去四年。疑俊臣草创而顺行成书,故录顺行。”

《五凉全志》包括武威、镇番(今民勤)、永昌、古浪、平番(今永登)五县的县志,各志内容均按地理、建置、风俗、官师、兵防、人物、文艺等七篇编写,共5卷,5册。存原刻本。该志记述了上自唐虞,下至清朝中期数千年间凉州地区历史沿革、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物产、民族宗教、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史实。体例得当,内容丰富,叙述别致。集资料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凉州地区历史发展真实集中的反映。清道光年间镇番知县许协谓其“略而不全,缺焉未备”。张维在《陇右方志录》中也有详尽的讨论:“志列玿美总修,而义例则出凉庄道张之浚。之浚自序谓‘依《武功志》定为七篇’,惟水利、兵防稍为详尽,余皆简略已甚。沿革、建置尤多疏误。于凉州大事,如前凉、北凉建国始末,明代行都司初驻庄浪,清武威、庄浪驻防制度及河西屯粮、累民之政皆无详细记载,或竟遗漏;而高自标榜,以为立治者展卷了然,即其类以求之,自必有得乎。最当者以是为敬事,以是为以道事君。玿美则极口称誉,以法宗先正,语本圣经,真不知与志乘有何相关也。至所谓考治六德者,盖将以是为考治之书。取《周礼》智、仁、圣、义、忠、和六德,卷系一字:武威为‘智’集,镇番为‘仁’集,永昌为‘圣’集,古浪为‘义’集,平番为‘忠’集,而以之浚所著学道编为‘和’集。然今行本皆五集,盖以迂怪太甚,印书者早弃置之矣。”

清顺治年间,武威又出现两部地方志书,分别为顺治《凉镇志》和《河西山川水域考略》。顺治《凉镇志》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由西宁道苏铣主持修纂的凉州地方志类书,共8卷,4册,存原刻本。苏铣,河北交河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由卫辉府推官行取监察御史职,巡按山西,顺治十二年(1655年)官西宁道。第一册图,第二册武威,第三册永昌、镇番、古浪,第四册疏、赋、诗。其中二三册各分地理志7目,建置志6目,官师志2目,兵防志5目,岁计志5目,人物志7目,共36目。书口题“丁酉重刻凉镇志”。该志在天启《凉镇志》的基础上求遗补缺,重新编撰。《陇右方志录》载:“此志所载,沿革时有错误,而兵防、岁计两志,颇为详备。”

《河西山川水域考略》是记载河西地区地域特点为主要内容的地方志书,作者是民勤县卢即兰。《镇番遗事历鉴》“世宗顺治四年丁亥”条载:“是年,科试贡生一员,名卢即兰,官至高陵县教谕。即兰少英明旷达,天分过人,文名赫著,傲物不屈,有先父遗风。终身厄于科名,授徒多有成就。老年著述,撰《河西山川水域考略》一帙,时人推重之。”

在清代,专以记载人物行述事迹的志书有潘挹奎所著的《武威耆旧传》,共4卷1册,存原刻本。《武威耆旧传》为清初至嘉庆间武威名人共60人立传。晚清武威学者李于锴作《潘挹奎传》云:“挹奎既以文学知名,久居京师不得调,益淬厉为诗、古文以自娱,而尤留意镇邦文献。尝所著刊行者,《武威耆旧传》六卷。武威自乾、嘉以降,彬彬多文学士矣,然无有捃桑梓旧闻,勒成一家者,辑录少,传信难也。或家牒私录,秘不示人,中更兵燹,沉失无可踪迹;或其人本有声绩,隐见史册,询其孙曾,乃不识何代人;或高躅绝轨,遗世独立,人轻东家丘,轻相訾謷。非挹奎仁心为质,一一掇拾而襮著之,草亡木卒,其何幸焉!”《陇右方志录》载:“传载清代耆旧,自李栖凤至挹奎家三学博,传皆详整有史裁。然李栖凤以故明总兵降清(见李于锴《栖凤别传》),挹奎略而不书。作书清时,难免避护,未若于锴奋笔易代之后,得以直道行也。”张澍刻印此著时,曾为之作序。

清末民初的李鼎超编纂的《陇右方言》也是一部影响力较大志书。此共10卷1册,成书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方言志》从草创到脱稿历时10年,初名《武威方言》,然言不可以县域,因更名《陇右方言》。全书卷首有《自序》,卷末置《自跋》。正文体例依章太炎《新方言》,分释词、释言、释亲属、释形体、释器、释宫、释天、释地、释动物、释植物等10卷,共1214条。《陇右方言》着力在甘肃(侧重河西)方言中考索保存至今的古代词语和古音,沿波讨源,运用古今声韵转变的规律,博采《尔雅》《方言》《说文》及经传典籍加以证明。其中考证精当、发前人之未发者,随手可举。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对此书大加赞赏,曾力促出版。语言学家、美国南加州大学铁鸿业教授评价此书“对研究小学、字源,提供参考资料,价值尤为卓越”。此著作在李鼎超生前未能刊行。1986年,西北师范学院《陇右文献丛书》将其列入,于1988年1月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

(二)民勤县方志作品(www.xing528.com)

在明清地方史志编纂中,民勤县出现的方志作品较多。比较著名的编纂学者有王柱泰、谢树森、孟良允、杨大烈、曹燮等人,《镇番户族小识》《镇番宜土人情记》和顺治《镇番卫志》、乾隆《镇番县志》等具有一定的存史资政意义。

《镇番户族小识》是记载明朝英宗年间民勤人口状况一部志书。《镇番遗事历鉴》“英宗正统十二年丁卯”条载:“邑人王柱泰著《镇番户族小识》成,三十万言。统本邑实有户族姓氏,凡一百九十。如谓何氏:其族也,盖阶州原籍,因家与焉。初不过十余口,繁衍播迁,历传十世,遂成望族。今户八十,口六百五十余。一支居于川,一支居于湖。祖茔在川,宗谱在湖。数代俱以武功显,英才辈出,与国有勋,造就地方,民社赖之。类佥如是而载之,人谓为‘志中之志,史外之史’,诚方家隽评也。”《镇番遗事历鉴》并录有该书序言,罗列所记各户族姓氏。此外,“太祖洪武十九年丙寅”还引有一条:“是年,本营守墩驻军共三千五百二十名,农工牧商共五百四十户,三千五百又七人。”可见,该书除户族姓氏外,还记载了明代前期镇番人口概况,十分珍贵。

明代还出现了记载民勤民俗风情的方志类作品,有《镇番宜土人情略记》《镇番宜土人情记》。《镇番宜土人情略记》是杨大烈编纂的记载民勤民俗风情的一部地方志作品,共6卷,现已散佚。杨大烈,字静野,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由河南商丘县(今商丘市)教谕历升湖广衡州府通判。《镇番遗事历鉴》“神宗万历七年己亥”条:“邑人杨大烈修卫志未竟,经划三载,乃著《镇番宜土人情略记》。凡六卷、曰疆域、曰沿革、曰山川、曰形胜、曰古迹建筑、曰事功、曰风俗。嗣后,邑令江鲲编纂县志,多所采录。”谢广恩补记:“杨夫子所纂《镇番宜土人情略记》,即其子小泉厘正之《镇番记略》,后易名《边镇纪略》是也。”《镇番宜土人情记》的作者为曹燮。《镇番遗事历鉴》“神宗万历七年己卯”条载:“广恩批曰:……然考此帙,竟非杨公所为,而系曹公燮所纂者也。此公为清道光时人,距杨公在世二百余年,故不可将其二书混为一谈。”“广恩补记:今复得曹公燮所纂之《镇番宜土人情记》,视其名,竟与杨公书差似之,然究非一书。其间雷同者有,证引者有,而书体裁夺迥然有异。前者,志书之例;后者,《通鉴》例也。”《镇番遗事历鉴》引用该书多达73条,9800余字,涉及镇番山川、泉泽、古迹、祠庙、人物、风俗等方面。

清朝早期的民勤地方志分别为顺治《镇番卫志》、雍正《镇番县志》和乾隆《镇番县志》。顺治《镇番卫志》由民勤县孟良允编纂,现已散佚。道光《镇番县志》谢集成序:“镇邑旧有卫志,肇修于国初方伯孟公。”《镇番遗事历鉴》亦多次提及或引用《镇番卫志》。孟良允,原名孟良胤,字元芳,镇番卫人,明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历任户部、兵部主事,昌平道尹,仕清后历官河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卒,享年75岁。有诗文集《北窗集》24卷。

雍正《镇番县志》共10卷,现已散佚,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镇番县吴攀桂修。道光《镇番县志》谢集成序:“续修于雍正庚戌广文吴公、孝廉卢公。”《镇番县志》:“吴攀桂,康熙十一年副榜,西安教授。尝继孟良允修辑邑志。”“进士卢在莲与兄举人生华同辑县志。”《镇番遗事历鉴》“世祖顺治十五年戊酉”条亦记载:“吴攀桂继孟良胤纂辑邑志。”乾隆《镇番县志》共1卷,1册,张玿美修,曾钧、魏奎光纂,系乾隆十四年(1749年)刻《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本。

在民勤清代旧志作品中,《镇番遗事历鉴》影响力最大。《镇番遗事历鉴》是一部编年体地方历史著作,记载了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间镇番县所发生的历史性事件,全书共12卷,约45万字。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谢树森纂辑,民国25年(1936年)谢广恩补辑。全书参考征引了本地大量的族谱、日记和其他各类公私文书档案,内容十分丰富,“关系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军事、地理、气候、人口、生态、民俗、考古、地名、语言、中西交通、地方建设等各个方面。所录资料十分丰富、广博,且多为其他史志书籍所不载,充分体现了本书在西北史地研究方面所具有的极高的史料价值”。此外,这部著作中的许多材料转录自本地的户籍家谱及邑人日记著述等,而这些著作多已散失亡佚。据不完全统计,《镇番遗事历鉴》提到的镇番籍学者著作20余种,被大量引录的也有近10种。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史料,均赖该书得以保存,故而弥足珍贵。

道光五年(1825年),镇番知县许协主持修撰成《镇番县志》,通称为道光《镇番县志》,全书共10卷,5册。存原刻本。许协聘请本邑文人谢集成为本书总纂,道光五年(1825年)成书。许协是山西平定州人,道光三年任镇番知县。谢集成,字振之,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参与修志者还有敬联星、张西铭、谢庆祥等。

光绪年间,民勤编纂的地方志书有两本,分别是《镇番县镇土志》和光绪《镇番县志》。《镇番县镇土志》共1册。存写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长刘春堂辑。刘春堂,河北省肃宁县进士,清光绪三十一年调任镇番知县。时值清廷内务部催修甘肃各府、厅、州、县志与镇土志。他骑毛驴、坐牛车,体察民情,亲履勘验,绘制地图,民勤百姓有口皆碑。《中国地方志综录》:“清光绪末,作者刘春堂编《镇番县镇土志》,书二,书藏日本东洋文库。”国家图书馆分馆编有《镇土志抄稿本选编》一书,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8月出版,收录有《镇番县镇土志》,目录题名为“刘春堂、聂守仁纂修,抄本”。光绪《镇番县志》共11卷,6册,存抄本,常孝义修,彭汝翼纂,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成书。《镇番遗事历鉴》“德宗光绪三十四年戊申”条:“知县常孝义奉文纂修县志。公励精图治,刻求旧资,阅数月纂成初稿。本欲付诸剞劂,惟应省府频促‘具承阅览’,遂以抄本奉呈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