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思想教育案例:微信征集活动'回家的礼物'

大学生思想教育案例:微信征集活动'回家的礼物'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案例中,通过在微信公共平台开展“回家的礼物”征集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孝亲文化教育,得到同学们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作为辅导员,看到小楠的日志突然想,为何不发起一个“回家的礼物”征集活动呢?一位学生家长发来短信:“孩子今年回家后变得非常懂事,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感谢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教育。”

大学生思想教育案例:微信征集活动'回家的礼物'

【案例导读】

针对当下大学情感意识不足、伦理道德有待提升的状况,以新媒体为平台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途径、新方法,加强对大学生情感意识、伦理道德的引导教育。本案例中,通过在微信公共平台开展“回家的礼物”征集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孝亲文化教育,得到同学们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同时在此基础上,启动“怡情养雅志·立德树新风”中国传统文化养心育行活动,通过挖掘育人资源、拓展育人载体、创新育人形式来大力开展道德实践、努力发挥传统文化涵育作用,积极探索推进学生自我修为提升与品格精神锤炼的长效机制

【案例过程】

2013年年末,有首歌曲红遍了大江南北,那就是《时间都去哪了》。“时间都去哪啦,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真挚而平实的歌词让很多人为之动容,不禁感叹父母的伟大和亲情的可贵。校园中学生们更相互调侃着“时间都去哪了”,转瞬而逝的时光,是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的日渐年老。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对父母的关爱和对长辈的孝顺,重孝道、负责任在越来越多人的心目中逐渐淡化。我们发现,正是由于伦理道德教育、情感意识教育的缺失,中华传统美德——孝,正在被忽视。

当面对大学生出现情感意识不足的状况,作为一名大学生辅导员,怎样才能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育人的每一个环节呢?学生小楠的一篇人人日志,让我有了感悟。

2014年1月5日

晚上妈妈打了过来,询问考试情况,我又不耐烦地搪塞了过去。妈妈说在家为我准备了过年的礼物,我好高兴又满怀好奇。撂下电话,边收拾行李边回想的我眼前浮现出儿时种种情境,每到春节,爸妈都会忙前忙后为过年做准备,当然这其中必定少不了为我准备的压岁礼物,无论是书籍还是饰品,满满的都是爱啊!上了大学后,原来朝夕相处的爸妈变成了电话里的牵挂,原来无微不至的呵护才是日夜思念的家。时间都去哪儿了?爸妈是否存了好多话?半年的离别与相思,半年的期盼和想念,我该如何向爸妈表达?

作为辅导员,看到小楠的日志突然想,为何不发起一个“回家的礼物”征集活动呢?一方面可以号召同学们在春节返乡的过程中为父母带去问候与关爱,一方面可以引导同学们时刻不忘身体力行地孝敬父母、感恩父母,传承重孝行善的传统美德,对情感教育及伦理教育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于是,我召集学生骨干,一同商讨该活动的相关事宜。有人建议在学院微信公共平台上发起“回家的礼物”征集活动,立刻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欢迎。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微信已被广泛使用,特别在大学生中,微信有着较高的使用率和广泛的关注度。微信平台点对点的推送功能可以有效实现对活动背后所蕴含“孝”观的引导和宣传,与此同时随着朋友圈活动日渐风靡,越来越多的信息以转载、推介的方式被传播,迅速成为关注的焦点,能够起到迅速营造氛围的效果。此外,较之传统媒体单向度传播,新媒体则呈现出互动性较强的特点,学生主体性可以得到尊重和体现,那么我们在引导价值观践行中能够有效利用新媒体可直接参与互动的特点,在微信平台上征集创意、树立榜样、宣传典型,便于展示。

于是我们在“南开电光之家”微信公共平台上发布了“孝行动:回家的礼物”,

“回家的礼物”征集活动微信截图

同时,我们想,何不以此为契机,展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进一步宣传和引导呢?于是我们对传统美德——“孝”做语义解释,进一步引入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以古代典范感召当今青年。不仅如此,就“孝”的主题,我们还引入了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让大家参照着一起践行孝道。

养心育行活动微信截图

“孝行动”倡议微信截图

随后,微信平台陆续收到了很多同学的反馈:

小薇:“爸妈为我付出了很多,礼物要自己亲手制作的才有诚意,送爸妈我亲手织的温暖牌围巾。”

小罗:“母亲身体不好,可一直省吃俭用,我要送母亲一个按摩器,这样我不在她身边时它就能替我为母亲捶背了。”

婷婷:“天津文化气息浓郁,选个有天津当地特色的礼物会很有纪念意义”。

辰浩:“第一次走出河南独立生活,我要用美丽的南开风景照向家人介绍我的大学校园,用宿舍合影与演出照展示我的朋友与生活。”

张宇:“我现在最想把自己的工作offer带给父母,然后用实习工资请他们吃一顿饭。”

寒假中,我又看到了小楠的日志:

2014年1月12日

这几天,大家都在网上晒“回家的礼物”:“天津麻花”、“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南开园特色风景”、“宿舍合影”、“优秀的期末考试成绩”、“一份offer”……真是创意十足。可我想,我要把最好的自己送给爸妈。这几天我暗自为自己制订了一个“奋斗计划”,未来一年内我的大学规划和学习计划。晚饭结束后,我郑重地将这份计划单交给了爸妈,未来一年,好好努力,兑现承诺。(www.xing528.com)

爸妈,笑了。

是啊,礼物不同,但心意相通。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对父母都表达出了或许那不曾有过的爱的宣言与感恩的歌颂。同样,父母也更体会到了儿女长大成人的体贴、孝顺和懂事。父母欣慰,儿女感动。在彼此爱的宣告中,来自亲情间的默契就让彼此变得更加牢固。

“回家的礼物”征集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关注,大家热情参与,纷纷晒出对父母的爱及承诺。同时,此项活动也受到众多校内外媒体的关注,南开新闻网、《中国日报》天津站、中新网、天津网、北方网、《城市快报》、《渤海早报》等纷纷以“带着孝心回家看看”为题对该项活动进行报道,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一位学生家长发来短信:“孩子今年回家后变得非常懂事,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感谢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教育。”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及政治教育始终是我们工作的主要职责,对学生灵魂的改造和心灵的滋养始终是我们毕生奋斗的主题。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会试图用新颖而贴切的方式来正向引导与鼓励,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渗透、培育。也正是如此,“教育”这两个字的分量在我心中变得越来越重。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教”,什么是“育”。以孝为先,以文相授,就是“教”;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就是“育”。教育,就是用适当的方式将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由内而外引发出来。孝,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应有的德行与品质,当下,我们需要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表现、表达。

随后,学院以《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契机,结合“孝”行动的组织开展经验,进一步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启动“怡情养雅志·立德树新风”中国传统文化养心育行活动,通过挖掘育人资源、拓展育人载体、创新育人形式来大力开展道德实践、努力发挥传统文化涵育作用,同时努力探索形成长效机制来持续推进学生自我修为的提升与品格精神的锤炼。

首先,挖掘资源,实现传统文化涵育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涵育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练精神、汲取养分,以“内修德性、外炼操行”为目标,强调对个人品行的塑造与修炼,倡导对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和践行。通过“一字品评”的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感知传统文化之美中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对个人品行的塑造与修炼。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此“五常”与“五德”进行倡导弘扬,加强对学生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德行教育。如期末备考期间主打关键词“信”,以诚实守信来促进考风考纪的规范及学术道德的加强;而在学生返家期间推出关键词“孝”,以孝顺感恩来号召学生践行孝道,反响热烈;新学期伊始推出以“勤”为核心的主题教育,以倡导勤勉好学加强学风建设。特别地,春节期间中国年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化也成为宣传介绍的内容,相关知识被积极推送。

其次,拓展载体,实现新媒体平台育人功能。中国传统文化养心育行系列活动首批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努力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增强传统文化的体验与互动交流。文化体验方面,通过精美的图文搭配,以及对主题字的诗文释义,积极构建传统文化语境,营造意韵皆美的育人氛围,在文学艺术的双重享受中体验传统文化之美。同时突出对传统文化的阐释及典型人物示范作用的彰显,如在“信”篇积极推送“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典型事迹的介绍,在“孝”篇提出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与“新二十四孝”标准,在“勤”篇介绍诸多勤勉成功的例子,让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体验和具象化感知。特别地,新媒体互动与反馈的功能优势在活动中被加以强调,配合主题宣传的同时往往辅之以相关性的活动,积极提升参与度。如在“孝”篇中推出“回家的礼物”征集活动,在“勤”篇中推出“晒晒我的时间表”展示活动,通过上传、回复、展示、激励,从而以良好氛围鼓励、引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最后,创新形式,探索传统文化育人长效机制。文化育人要落在实处,必须靠长效机制的夯实和巩固。未来,传统文化养心育行活动将继续拓展形式和方法,并不断探索长效机制的形成。一方面还将持续加强线上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引导,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线下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发挥班团等学生组织主体性,持续推进传统文化相关体验、传承及创造活动,让学生实现动脑、动手、动心,并达到积极感知、体验和自觉践行的效果。在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丰富文化产品将作为构建学生宿舍文化长廊的材料,让传统文化进宿舍,使其与学院以往的宿舍文化建设如“镜箴文化进宿舍”、宿舍文化节等共同构成宿舍文化建设总体布局,有效探索文化育人长效机制。

【案例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涵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中,内修德性、外炼操行,对个人品行的塑造与修炼,成为历代中国人不懈努力地想达到的人生境界。新时代的青年仍然需要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促进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追求“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南开人,更应不断提升自我修为,陶铸品格,在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而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体实现途径,加强对其情感意识、伦理道德的引导,目前已取得一定效果。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和交互优势已经初步显现:

首先,微信是典型的基于强关系的互联网产品,利用强关系的特点,可以扩大宣传影响度。美国社会学家格兰维特提出,人际关系网络可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种。强关系指个人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微信的“朋友圈”强关系特征十分明显,与中国人传统社交结构一致,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更强的影响力。

其次,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互动性强,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能够配合教育内容营造良好氛围。微信中点赞、分享、评论等功能都是对消息传播的外在推动,并且在此过程中继续加强了信息接受的内化效果,是互动性与主体性交融结合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主体性,很好促进了参与度的提升。

最后,在微信上能够实现文字、图片、语音传播,图文配合,内容充实,画面感强,形式新颖活泼,能够很好弥补传统的主题性教育活动的枯燥,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色彩。

【结语】

经后期的调研及反馈,“回家的礼物”主题教育活动及“怡情养雅志·立德树新风”中国传统文化养心育行活动在学生群体中达到了一定的教育成效,利用新媒体为平台开展主题思想教育也呈现出一定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呈现出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未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使用、突破这一问题还值得深入思考,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

【专家点评】

当代青年需要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促进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案例中,以新媒体为平台进行孝亲文化教育,是一次拓展思政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新尝试。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当下青年人使用频率最高的沟通交流、信息获取方式,在这一平台开展教育活动,逐步渗透教育思想值得肯定。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落地,需要做实,案例中对于孝亲文化的教育不仅有线上教育,更有线下活动的推进,线上线下的互动配合进一步提升了教育实效。

执笔人 潘麒羽

专家点评 贺文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