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园林艺术:亭台楼阁成就与特色

中国园林艺术:亭台楼阁成就与特色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园林中,常随地势之高低、景观之需要,因地制宜地布置亭台楼阁等建筑,并以廊桥路相连,门窗墙分隔渗透,从而形成了园中园、院中院、景中景、湖中湖的景观体系,这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在园林中最见著称的有岳阳的岳阳楼、武昌的黄鹤楼和南昌的滕王阁。楼阁建筑以高耸华美为目标,以登高眺览为目的。园林中的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所以有山亭、水亭、路亭、井亭、碑亭之称。

中国园林艺术:亭台楼阁成就与特色

建筑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明人袁宏道游北京香山,觉得“香山山色轩楹,比碧云殊胜,……龙潭水光千顷,荷香十里,长堤迂曲回环,垂杨夹道,大有江南风景”,但唯一感到不足的就是“无亭榭可布几筵耳”(《袁宏道集笺校》)。看来好山好水,还需有建筑,否则,游而无息,赏而不能痛饮,实在不能尽兴。园林中的建筑不仅有其实用的一面,而且也是人情之所在。宗白华先生曾说:

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戴醇士说:“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一座空亭竟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集的处所。倪云林每画山水,多置空亭,他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名句。张宣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影,都聚一亭中。”苏东坡《涵虚亭》诗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唯道集虚,中国建筑也表现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宗白华全集》)

的确,建筑还是人的精神的象征,是人工美的代表。景有情则显,情之源来于人。园林中的建筑更是集功能与审美于一体。居、行、游、赏都离不开建筑。陈从周先生曾说:

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为开路。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往往边筑边拆,边拆边改,翻工多次,而后妥贴。沈元禄记猗园谓:“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辅,树石为建筑之联缀物也。(陈从周《续说园》)

陈从周先生可谓道出了中国园林中建筑物的重要。造园离不开建筑,构园需从建筑始,这是经验之总结。

中国古建筑以木构为主,一般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个部分组成。单体建筑一般体量不大,造型上具有灵活多变、轻盈空透、适应性强等特点。在整体布局上,是以空间的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空间的意识转化为时间的进程而逐次展现。在园林中,常随地势之高低、景观之需要,因地制宜地布置亭台楼阁等建筑,并以廊桥路相连,门窗墙分隔渗透,从而形成了园中园、院中院、景中景、湖中湖的景观体系,这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

宫殿,宫是房屋的通称。《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古时不论贵贱,住房都可称宫。秦汉以后,宫专指帝王所居的房屋,也有称宗庙、佛寺、道观为宫的。殿,古时称高大的房屋为殿。《汉书·黄霸传》颜师古注:“古者屋之高严,通呼为殿,不必宫中也。”后来专称帝王所居及朝会之所或供奉神佛之处为殿。在宫苑或寺园的总体布局中,宫、殿多在中轴线上,如故宫的三大殿,寺中的“大雄宝殿”等。宫、殿建筑具有高大庄严、富丽堂皇之风貌。

厅堂,《释名·释宫》云:“厅,所以听事也。”是指一种处理事务的建筑。“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计成《园冶·屋宇》)向阳,高显为堂之主要特征。厅、堂在功能和形式上相仿,故后世常将厅堂二字连用。厅堂是园林中建筑物的主体。《园冶》说:“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可知在建园施工程序上,它是首先动工的,而取景,朝南为立基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在皇家园林中,堂专供皇帝寝居,如熙和园昆明湖畔的玉澜堂和乐寿堂,分别是光绪和慈禧的居处之所,由东西暖阁或套间合成四合院的样式,建筑庄重,陈设华丽。在私家园林中,厅堂是园主家人团聚、宴请宾客、处理事务的场所,文人结庐也常以堂名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修筑的草堂。江南园林中厅堂的形式主要有:“荷花厅”、“鸳鸯厅”和“四面厅”等三种。“荷花厅”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厅堂,一般面阔三间,隔水(水中常植荷花,俗称“荷花池”)与山相望,因此工匠呼为“荷花厅”。“鸳鸯厅”面阔三间或五间,采用硬山或歇山屋顶,内部用草架处理成两个以上的顶盖形式。室内用扇花罩或屏风,分隔为前后二个空间,所以称之为“鸳鸯厅”。“四面厅”为四面开放的厅堂,上覆歇山顶,厅之四面用扇,週迴外廊,如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此外,园林中以轩、馆、房、室、庐、舍、斋等命名的房屋,实际上多数是一个体量较小的厅堂,其形式以前后长窗或半墙半窗,仿佛“荷花厅”、“鸳鸯厅”的式样居多,这类建筑常统称之为“花厅”。

楼、阁是登高眺望的建筑形式,其渊源当可追索到上古时的“构木为巢”。“楼,重屋也。”(《说文》)“狭而修曲,曰楼”(《尔雅》)。“阁”是由于栏建筑演变而来的。由于楼与阁在形制上难以区分,因此,人们有时也常将“楼阁”二字连用。在园林中最见著称的有岳阳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和南昌的滕王阁。岳阳楼以三层三檐的高大结构雄踞长江和三湘四水之上,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根据郡守滕子京提供的《洞庭晚秋》图作《岳阳楼记》,不仅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而且还使岳阳楼扬名中外。楼阁建筑以高耸华美为目标,以登高眺览为目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楼阁的作用就在这里。(www.xing528.com)

台、榭,台最早用于祭祀,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清。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就是这种祭祀的台。《释名》云:“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园林中的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园冶·屋宇》)台的周边常设精美的栏杆,起围护和装饰的作用。台与自然接触最多,空间开敞,视野宽阔,可供眺望、坐息、纳凉、赏月等。台上起屋为榭,“《释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在园林中,榭多临水设置,如苏州拙政园的芙蓉榭、怡园的藉香榭等。

亭,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释名·释宫》云:“亭者,人所停集也,传转也。人所止息而去,后人复来,转转相传,无常主也。”亭原是一种供旅人途中遮荫避雨,稍事停憩的简易建筑,它较早地用于园林。在园林中,亭主要用于点景、休息、赏景,有三角、四方、多边形、扇面、圆形、半亭、单亭、双亭、组亭等多种形式。亭多建于山间水畔路边,或于井泉、石碑之处建亭。所以有山亭、水亭、路亭、井亭、碑亭之称。古时候人们常将园林称作“园亭”、“池亭”、“林亭”、“亭馆”等;还有以“亭”来名园的,如绍兴兰亭、苏州沧浪亭、北京陶然亭等。可见,亭在园林中地位之重要。

塔,又称浮图,堵坡。原是为藏置佛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是由台座、覆钵、宝匣和相轮四个部分所构成的实心建筑。塔的形式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相结合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楼阁式塔。《洛阳伽蓝记》中所记的永宁寺塔“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正是这种楼阁式塔。后来还产生了亭阁式塔、密檐式塔等形式。中国塔虽然仍藏舍利,供佛像,但堵坡缩小了,被置于攒尖的塔顶,名之为“刹”。“刹”既含有宗教的意义,又表现出强烈的装饰性。塔常是园林借景的主要对象,“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唐·李白诗),“月出塔无影,风来铎有声。”(宋·真山民诗)“钟声塞瀑外,塔影夕阳中。”(元·黄庚诗)“半江塔影迎帆远,曲巷经声出院迟。”(明·程嘉燧诗)“寂寂寺门霜叶里,水禽飞上石浮图。”(明·钱希言诗)塔形、塔影、铎声、钟声、经声、水禽等均可以为园林所借。能登临的塔,还可供游人眺望风景。“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十峰照城廊,震泽浮云天。”(宋·苏轼诗)“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目看。”(刘禹锡《同乐天登栖灵寺塔》)在园林中,体量较大的塔多用作园中主景,如北京北海的白塔、苏州虎丘的隋塔等;体型小巧、造型精致的则用来装点庭院、水面,如杭州西泠印社华严经塔、西湖“三潭印月”水中的三石塔、苏州留园曲溪楼水上的小石塔等。

舫,又称“旱船”,“不系舟”,是由画舫、楼船演变而来的一种水上建筑形式。舫的外形似船,通常设在水边,近岸一侧,有平桥与岸相连接。舫由头舱、中舱、尾舱三个部分组成。头舱较高,多为一轩廊,轩廊之前取船头甲板之意布置一个小月台。中舱较低,类似水榭;尾舱最高,一般设楼阁,可登临眺望。北京颐和园的清宴舫,为皇家所建,其气势之大,工艺之精为国内之最。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仅船体幸免。慈禧太后时又仿法国游艇式样重建。石舫长36米,舱楼上下二层,船体用大块青石雕成,两侧设置两个机轮,船舱部分为木结构,漆成大理石模样,上下浑然一体。清宴舫之造型,中、西游船风格兼而有之,在环境处理上与昆明湖的大水面和谐呼应,诚为颐和园一景。在江南私家园林中,舫以小巧、写意为胜,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南京煦园的不系舟等。

廊,“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古之曲廊,俱曲尺曲,今予所构曲廊,之字曲者,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园冶·屋宇》)。在园林中,廊的形式很多,运用极为普遍。李斗于《扬州画舫录·工段营造录》中曾总结归纳道:

板上 砖谓之响廊,随势曲折谓之游廊,愈折愈曲谓之曲廊,不曲者修廊,相向者对廊,通往来者走廊,容徘徊者步廊,入竹为竹廊,近水为水廊。花间偶出数尖,池北时来一角,或依悬崖,故作危槛,或跨红板,下可通舟,递迢于楼台亭榭之间,而轻好过之。

廊布置灵活、造型丰富,既可蔽风雨,供人坐息,又可组织园林空间,引导游人观赏,兼具建筑与游路双重功能。园林中著名的廊有北京熙和园的长廊、北海静心斋的爬山廊、扬州寄啸山庄上下二层的复道廊、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小飞虹”桥廊、沧浪亭的复廊等。

在中国园林中,除亭、楼、塔等有较为具体明确的涵义之外,其余名称大多没有固定的样式。建筑命名只是取其古雅或淳朴之意,例如园林中的厅堂,其景象命名既有堂(如拙政园“远香堂”)、又有馆(如留园“林泉耆硕之馆”)。有时园主为了标新立异,通常还不按常规命名,如苏州狮子林把楼阁型的建筑称作“室”(卧云室),苏州环秀庄的“补秋舫”,又称“补秋山房”,其实只是一个形如画舫的水阁。此类命名很多,因此,对园林建筑的分类与观赏,不能只注重表面上的名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