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侨子女回国,成就北京华侨补习学校

华侨子女回国,成就北京华侨补习学校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在1946年进入万隆中华小学,1959年从印尼万隆华侨中学毕业。当然,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万隆有专门的回国同学会等组织。回国参加建设也是华侨的普遍想法。1959年7月1日,我抵达北京,进入华侨补习学校。这个学校主要是为华侨参加高考进行补习。另外在印尼是吃米饭,而在北京主要是吃窝窝头,学校一周只供应一顿米饭。我们几个印尼华侨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天坛等景点照相,发现当时就只有我们几个穿裙子,北京市民大都穿裤子。

华侨子女回国,成就北京华侨补习学校

我在1946年进入万隆中华小学,1959年从印尼万隆华侨中学毕业。在万隆华侨中学上高中时,我的成绩在中等偏上。苦读三年,一定要念大学,这是我当时的基本计划。当然,具体来看,每个学生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一般情况,有这样几个选择:富裕家庭会送子女到香港念大学,香港的费用相当高。英语成绩好的,会考虑去新加坡。印尼文好的,也会考虑在印尼当地上大学,或报考一般的技术学校。对于华人子弟来说,英文不够好,印尼文也不够好,家庭条件一般的,倾向回中国上大学。这是当时的现实情况。当然,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万隆有专门的回国同学会等组织。回国参加建设也是华侨的普遍想法。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回国读书,把想法告诉爸爸,他当然支持我。1959年6月,来自雅加达、万隆、苏门答腊的200多名华侨学生在雅加达港登上荷兰“芝利华号”轮船(整理者注:新中国成立初期,印尼华侨回国乘坐的海轮,除了“美上美”“光华轮”外,还有由“荷兰皇家远洋轮船公司”“芝”字系列的船只,包括“芝渣连加”“芝巴达克”,以及“芝万宜”“芝利华”)。在船上,我记得年轻学生们高唱《我的祖国》等爱国歌曲,航行了10天才抵达广州。

青年黄慧懿和搭乘回国的海轮

刚回国的黄慧懿在北京留影

到了广州,有些情景让我很新奇,比如买冰糕需要排队,进饭店需要饭票……这些都是我没有想到的,后来才知道“三年困难时期”刚刚开始。

我在印尼时的名字叫“黄娘宋”,“娘”是福建人给女孩起名常用的字,“宋”发音很顺口。回国之后,我把名字改为“黄慧懿”。(www.xing528.com)

下船后,政府让我们填表,会根据各自意愿安排我们接下来的学习。我二哥在他初中二年级时就到天津南开中学上学了,后来考取了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我三哥也早我一年考取了天津大学机械专业,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北京。

1959年7月1日,我抵达北京,进入华侨补习学校。这个学校主要是为华侨参加高考进行补习。初到北京,主要感觉在生活上不适应。比如,我们对住校就不习惯,因为之前都是每天回家。另外在印尼是吃米饭,而在北京主要是吃窝窝头,学校一周只供应一顿米饭。我们几个印尼华侨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天坛景点照相,发现当时就只有我们几个穿裙子,北京市民大都穿裤子。在学习上,第一次在国内念书,数、理、化没有问题,但语文、政治历史三科都有些跟不上,特别是政治。当时政治学习“三面红旗”(整理者注:1958年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后被称为“三面红旗”),学习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些词语我们在印尼当然没有听过,也不好理解,所以完全是死记硬背。

有一个插曲是我们参加了1959年国庆10周年阅兵和群众游行。当时专门组织了华侨队伍,大家清晨6点就集合,当天早晨好冷,但当我们走过天安门广场时,心里非常激动。

那年冬天,我第一次看到雪。北京的冬天实在太冷,暖气供应又不足。印尼没有冬天,有同学受不了北方的寒冷,两年后就返回了印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