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定位

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定位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学结合课程是在学校专任教师、学生、行业部门管理人员及企业专家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下进行开发的,这就要求参与课程开发的人员要将所在领域的课程开发信息进行有机融合,满足学生课程学习的需求及企业岗位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

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定位

(一)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是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过程,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不能缺少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这种参与能将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真实情况及时地反映给课程实施的组织部门。工学结合课程是在学校专任教师、学生、行业部门管理人员及企业专家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下进行开发的,这就要求参与课程开发的人员要将所在领域的课程开发信息进行有机融合,满足学生课程学习的需求及企业岗位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

(二)开发内容的针对性

工学结合课程载体是由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来确立的,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岗位技能的学习是在相应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再是某一单方面的技能训练,它将理论知识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同时,对开发内容提出了要与企业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相同步的要求,从而使课程开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www.xing528.com)

(三)评价的社会

课程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既要说清实际情况,又要反映出评价人员的主体思想。工学结合课程的评价社会性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首先,课程的开发要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学习的知识(课程标准)与企业的专业岗位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对课程的评价要有社会各方面人员的参与,既要有学校老师、学生,还要有来自企业、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最后,评价结果要体现所有参与评价人员的意见,评价过程要缜密细致,形成一套规范的评价程序,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