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皇帝王振被俘,瓦剌之战引发内讧

皇帝王振被俘,瓦剌之战引发内讧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振自然也摇身一变,成为皇帝口中尊称的“先生”,可谓显赫一时。当时在如何应对瓦剌这件事情上,皇帝和大臣们出现了分歧。皇帝被王振洗了脑,大臣们可没有。英宗皇帝毫不意外地答应了王振的请求,于是大军浩浩荡荡绕路向王振的老家蔚州开进。

皇帝王振被俘,瓦剌之战引发内讧

继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后,明成祖朱棣一生南征北战,为明朝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明仁宗与明宣宗开创了“仁宣之治”,人民休养生息,国库充裕,大明朝的发展眼看一片大好。让所有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明宣宗之后的明英宗在位期间,栽了一个很大的跟头——他被蒙古人抓走了!这一事件令当时强盛的明朝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明朝的对外战略由攻转守,明帝国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原本一片大好的局面为何急转直下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叫王振的人。王振,河北人,参加科举考试求功名几年没有结果,于是回家娶妻生子,在县里的一所私塾谋了一份教书的差事,后来王振入宫当宦官,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

与先前的几位皇帝不同,明宣宗朱瞻基很重视宦官的文化水平。而有教学经历的王振很快就成了宦官之中的“文化人儿”,大家都称呼他为“王先生”。明宣宗也认为他确实是个人才,就任他为东宫局部。王振的学识加上他的狡猾,再加上内心对名利的强烈欲望,让他很快就运用各种手段赢取了太子朱祁镇的信任和欢心,他也由一个不起眼的小宦官一跃成为当朝太子信赖的人,为他日后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基础。

几年后,明宣宗驾崩,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王振自然也摇身一变,成为皇帝口中尊称的“先生”,可谓显赫一时。不过,由于英宗继位时年龄太小,朝中有张太皇太后偕同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尚书胡濙等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振虽然在英宗跟前吃得开,但终归不至于乱了朝纲,据说因为看不惯英宗过分宠信王振,张太皇太后还与几位大臣一起严厉警告过王振。

又过了几年,张太皇太后和杨荣相继去世,杨士奇辞职,杨溥老病,王振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当时的明英宗没有了张太皇太后以及顾命大臣的监督,甚至把“批红”的权力完全下放给了王振的司礼监。有恃无恐的王振从此开始把持朝政,甚至嚣张地把当年朱元璋所立“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给撤掉了,而朝中大臣碍于他是皇帝面前的红人,敢怒不敢言。王振靠着明英宗的宠信,肆意干涉朝政,一手遮天,走向了权势的巅峰。他甚至经常以“周公辅成王”来比喻自己与明英宗的关系,可谓是嚣张到了极点。

▲王振陪太子朱祁镇读书

1449年七月,北方原本被朱棣打得服服帖帖的蒙古瓦剌部落恢复了一些元气,又开始挑衅明朝,出兵侵犯山西大同。当时在如何应对瓦剌这件事情上,皇帝和大臣们出现了分歧。虽然大家都同意要讨伐瓦剌,但明英宗出人意料地公布了一个让群臣崩溃的消息:御驾亲征

这怎么得了?群臣一下子炸了锅,吏部尚书王直率领百官竭力劝阻和抗议,但明英宗朱祁镇真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谁也劝不住。他为什么这么犟?因为有一个他非常信任的人一直在背后百般怂恿他,这个人就是他身边的头号太监王振。

当时的明英宗还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值血气方刚。而王振根本就不了解边防,更不懂带兵打仗,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就怂恿英宗亲征,让英宗效仿宋真宗亲征的榜样,以便青史留名。英宗平日里对王振言听计从,这次听了王振的话,也认为亲征是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便轻率地做出亲征的决定。他让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城,自己在两天之内匆忙凑了三十万大军,号称五十万大军,胡乱配些粮草和武器,就匆匆出发了。

年轻的明英宗实在是太过于小看蒙古人了。

皇帝被王振洗了脑,大臣们可没有。一路上这帮大臣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要知道,因为出征匆忙,皇帝只准备了一个月的军粮,蒙古骑兵一向彪悍,以明成祖朱棣的军事才能,穷尽一生北伐五次也没能彻底解决蒙古人的威胁。如今年轻的英宗皇帝没有任何带兵打仗的经验,这不明摆着是去打败仗吗?当时有个叫曹鼐的内阁大学士真是急眼了,他秘密与从征的御史们商议,想派一名武士找机会把王振打死,以劝止皇帝御驾亲征,但这步棋太过凶险,“诸御史惴惴无敢应者”。

可以想象,一个文臣竟然能想出派人干掉王振这样的主意,一定是被逼得实在没办法了。

大军用了半个月时间,出居庸关,经宣府,于八月初一到达大同前线。这个时候才知道,大同总督军务西宁侯宋瑛、总兵朱冕已经在半个月之前就战死了,城内军队基本上全军覆没,城外尸横遍野,形势非常危急。从未上过战场的王振这才知道原来蒙古军队如此彪悍,非常惊恐,立刻又做了一个让大家哭笑不得的决定:班师回朝!

大军辛辛苦苦地跑了半个月到达战场后的第一个决定竟然是退兵,虽然这有点丢脸,但群臣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居然无一例外地大力支持王振这个决定。毕竟皇帝才是最重要的,赶紧回京城去吧,免得大家提心吊胆。(www.xing528.com)

大军抵达之后,既不出击,又不设防,第二天就撤退了。这场闹剧不仅让士兵们摸不着头脑,连蒙古人都看懵了……当时的瓦剌首领实在看不懂明军的意图,于是派出一小支骑兵,准备试探性地尾随追击一下。

关于当时明军撤退的路线,大同副总兵郭登通过内阁学士曹鼐向皇帝建议,大军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退回京师,可保安全。然而,奇葩的王振公公这时候突然有了一个奇葩的主意:打胜仗显威风是没戏了,不如领着皇帝和大军绕道自己的老家一趟,让父老乡亲们看看自己如今混得有多威风。

英宗皇帝毫不意外地答应了王振的请求,于是大军浩浩荡荡绕路向王振的老家蔚州开进。结果快要到达的时候,王振忽然又改变了主意:不去了!据说是怕大军踩坏了自己家乡的庄稼……于是大军再次折返,重新朝居庸关开进。

可是就这么一绕一回,瓦剌的骑兵追上来了。朱祁镇一面派军队断后,一面继续加快撤退速度,随后负责断后的成国公朱勇及四万军队全军覆没。这四万人命换来了三天宝贵的时间。八月十三日,明军抵达土木堡,再赶二十多里路,就可以进入怀来城内,这次大撤退基本上就算成功了。然而,王振公公想起了另一出:运载辎重的车队落后了,要等车队到了再进城。他是怕自己搜刮到的财产受损。

于是大部队在城外的土木堡安营扎寨,等候车队。后边瓦剌的军队原本眼看着明朝大军要进入怀来城,都准备放弃了,万万没想到,王振又给了瓦剌一个大大的惊喜。得到明军驻扎的消息,瓦剌军队加快速度,日夜兼程,于八月十四日凌晨追至土木堡,把明英宗和他的几十万大军围了个结结实实。明军被困山上,水源被切断,狡猾的瓦剌首领先趁明军取水之机展开进攻,明英宗的几十万大军很快被击溃,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朱祁镇在王振建议下,率军亲征瓦剌。

▲明军被围困在土木堡,并被切断了水源。

土木堡之变让明朝损失多么惨重,我们不妨结合以下数据来看看:

第一,明朝最精锐的三支部队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全军覆没。这三支军队,曾帮朱元璋打天下,帮朱棣征蒙古,是明朝军队的核心。当时神机营装备了数万只先进的火器,这可是当时的顶级装备。全军覆没之后,光是神机营火器损失就有几万支,以至于明朝后来虽然重建了三大营,但是战斗力已经远不如当年了。

第二,王振为显威风,出征时将朝廷的骨干大臣们全都带走了,结果许多文武大臣战死,六部尚书死了五个,相当于大半个朝廷被瓦剌一锅端掉。

第三,当时的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等几十位大明朝能征善战的名将,全部阵亡。此次王振出征生怕武将抢了自己的风头,压根就没有给这些武将指挥权。

土木堡一战,不光是英宗皇帝被瓦剌抓走,更大的损失在于明朝损失了最精英的文臣团队和武将团队,直接导致土木堡之变以后大明再也没有精锐的军队和名将可以主动出征蒙古了。经此一劫,明朝渐渐由盛转衰,再也无力远征。而一手导致土木堡之变惨剧的太监王振,据说死于乱军之中。至于他怎么死的不是很确定,但确定的是,他必定会被写入史书,为后世所唾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