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澳门—东南亚贸易涉及的商品及其影响

澳门—东南亚贸易涉及的商品及其影响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丝绸与白银在澳门—马尼拉贸易联系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方面的研究相当多,此不赘述。此后各种振兴澳门—帝汶贸易的计划都只是良好愿望而已。澳门贸易涉及的其他珍贵木材还包括乌木和沉香,两者主要都产自交趾支那,并汇集在会安等港口。中国进口的胡椒来源于东南亚的不同地区,苏门答腊是主要产地,岛东岸的诸港口以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著称。

澳门—东南亚贸易涉及的商品及其影响

檀香与其他珍贵木材。丝绸与白银在澳门—马尼拉贸易联系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方面的研究相当多,此不赘述。除了纺织品和金属——包括金和铜(对这两个品种也有大量研究),此处分析随意选定的两三种其他商品——檀香等珍贵木料、胡椒、麝香,尽管它们在澳门—东南亚贸易中的地位不算突出,关于这类商品的贸易可追溯至很早以前,因此应该把澳门商人对它们的经营放进一个长时间的大背景中,几乎可以用“长波段”的方法进行分析。

首先是檀香——中国最受欢迎的外来商品之一。檀香是檀香科白檀香(Santalum album)的生成物,可作药用,或用于宗教祭祀中,或用于提炼香精、熏香和沐浴,也可制成涂抹身体的软膏。此外,檀香也是制作小件木器的原材料,中国古称旃檀或真檀(由梵语名candana得来),现在中国一般称作“白檀香”,这个名称也可以在中世纪或近代早期的中文典籍中找到。[37]

檀香是宋朝(960—1279年)最多见的进口商品之一;在元代(1279—1368年)的地理书籍中也有提及,例如汪大渊的《岛夷志略》(1349—1350年),书中有全世界最早的关于檀香产地帝汶的描述;在明代的朝贡中也提到这个地方。葡人进入东南亚地区后,仍然通过小巽他群岛获取檀香,尤其是帝汶。帝汶几乎成了檀香的代名词,因此也被称作“檀香岛”。到18世纪,过度砍伐使自然生檀香几近枯竭,后来帝汶开始种植咖啡,因而檀香在出口中的重要性下降。

早期的葡萄牙记载似乎说明在葡人定期停留于帝汶岛之前,大部分檀香被运往印度洋周围地区。很明显,各国商人都会前往帝汶从土著手中大量购买这种木材。它在当时亚洲许多地方都炙手可热。澳门开埠一段时间后,葡文记载中较多地谈到了檀香,这是指17世纪的早期和中期,再往后,檀香就开始在澳门的经济中发挥比较大的作用。

葡人檀香贸易的增长与望加锡成为群岛世界东部首要贸易中心息息相关。望加锡处于前往帝汶的交通要道上,1641年以后这里逐渐兴旺,这主要得益于那些撤离马六甲葡萄牙人,以及一些澳门人,他们认为它可以成为澳门理想的贸易伙伴。

望加锡也是通往爪哇东部的必经之路上的主要港口,除檀香和玳瑁等贵重商品之外,这里还供应出产于(现代)印尼东部诸岛的肉豆蔻丁香。葡人充分利用这种便利,将这里的各种货物运往澳门和印度。檀香也成为望加锡通过葡萄牙商船出口的主要品种,换取印度纺织品和中国黄金。纺织品在望加锡很有市场,它从这里销往摩鹿加群岛、班达群岛(Banda group)、斯兰(Ceram)和其他更远的地方。

17世纪60年代,望加锡被荷兰占领,为了获得檀香,葡萄牙人必须从澳门直接前往帝汶,或绕道其他港口。在帝汶附近,葡人保有几个小营地,比如索洛岛。帝汶岛沿岸也有一些地点受葡人控制,例如里弗(Lifao)。17世纪中叶每年从这些地方运往澳门的檀香可能达到相当于1000或1500播荷(bahar,每播荷约等于206公斤)。菩卡罗(António Bocarro)早在1635年就说过:“如今,为着檀香从澳门往索洛去的航海非常重要。”[38]

返回澳门的船上所有的檀香都会被转运至中国。当然,中国也有商人为获取檀香而前往望加锡和帝汶地区,这在荷兰人,甚至一些中国人的记载中都有迹可循。但似乎华商与葡商在檀香贸易上的竞争只局限于东南亚的货源地,因为回到中国他们各有各的市场,葡商供应广东市场,华商则前往福建。

18世纪早期,中、葡在帝汶货源地的竞争似乎愈加激烈。许多华商返航途经爪哇时顺道在巴达维亚(Batavia)交易,向荷兰人提供大量的檀香等贵重商品。也有资料显示,这期间大量砍伐造成供给过大,一时价格下跌。葡人不愿看到这种状况,于是建议每年只获取一定限量的檀香,但巴达维亚方面不关心潜在的生态危机,依旧继续开发,产量持续减少,最终导致了帝汶—澳门直接航行的衰落。当帝汶完全停止向澳门输送檀香,这两地之间唯一一段贸易联系紧密的时期也就结束了。此后各种振兴澳门—帝汶贸易的计划都只是良好愿望而已。

澳门贸易涉及的其他珍贵木材还包括乌木沉香,两者主要都产自交趾支那,并汇集在会安(Faifo)等港口。沉香非常昂贵,有制药等用途,在中药学著作和所谓“香谱”中处处可见,日本高丽作品中也有收录。17世纪,从交趾支那开往澳门和日本的商船上常有运载少量沉香和类似木材。据称荷兰和中国船只也有运载。另外,我们还从一些资料中知道沉香价比黄金。[39]

乌木当然没那么昂贵。它可以用来制作筷子,做家具上的装饰材料,或者笼统地说是各类器物的镶嵌物,甚至可作药用。因此,在中国市场上有稳定的需求。运到澳门的乌木偶尔也被运往日本,中国进口这两种材料的历史都很长。[40]

胡椒。从早期中国和欧洲的记载中我们了解到,胡椒在中国需求量颇大。在葡人尚未东来的宋、明时期,朝贡呈单上尤其显示有大量的胡椒从泉州和广州各港进入中国;琉球贸易网络也向中国输送胡椒,15世纪下半叶和16世纪早期更达至高峰。(www.xing528.com)

中国进口的胡椒来源于东南亚的不同地区,苏门答腊是主要产地,岛东岸的诸港口以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著称。从马来半岛上的北大年、爪哇岛的万丹、加利曼丹岛的马辰等地都有出产胡椒。这些港口在不同时期繁荣过,吸引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商人前往采买胡椒和香料。

东南亚的胡椒主要运往中国、日本、高丽,或是在东南亚本地消费,而印度胡椒的销路则大不相同,它们在印度洋周边、近东地区和欧洲销售。我们也从中文史料中发现有少量的胡椒流向中亚。印度和东南亚胡椒的总产量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可能波动较大,也难以估算,但总的来说,中国应该是1500年之前胡椒的一个重要(如果称不上“主要”)的消费国。

在葡萄牙人刚开始从东南亚向中国航行的那段时间里,他们很快发现了胡椒对广东市场的重要意义,胡椒成了他们在苏门答腊与中国之间建立的贸易联系中主要的商品之一,葡人希望这类贸易带来的高额利润可以进一步促进商业的扩张。但是,苏门答腊的八昔(Pasai)地区与珠江口之间的贸易没有维持多久。在巽他等胡椒口岸的葡萄牙人又必须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竞争者,同时,琉球人向福建输入胡椒的贸易也趋于衰落,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福建商人逐渐掌握了从东南亚出产地到福建的胡椒生意。这也可能是葡萄牙在东南亚地区的航海贸易“停滞”的部分原因。对当时的澳门葡人来说,胡椒贸易不能跟印度经非洲、绕过好望角里斯本的那条航线相提并论。

然而,16世纪头几十年和澳门开埠后一段时间的记载表明,胡椒在中葡贸易中仍具有一定价值,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到澳门的商船上搭载的次要商品。17世纪中叶,由于丝银贸易的下滑,澳门胡椒进口贸易的重要性有相对增长。其时,胡椒大多来自望加锡,当地被荷兰人攻占之后,葡人又转移到马辰,与华人等贸易集团展开竞争。

此时,荷兰人早已开始从巴塔维亚向欧洲大量供应胡椒,巴塔维亚成了东南亚胡椒贸易的集散地。葡萄牙人并没有忽视这一点。从17世纪晚期开始,葡萄牙商人觊觎巴塔维亚兴旺的市场,加强了与这个港口的贸易联系,并且不得不再次跟福建人竞争。此后一些年份中,广州当地每年胡椒消费总量的一半甚至更多,都是由葡人供应的。这样,到17世纪末,胡椒成了许多商船进口到澳门的赚钱品种。但后来,胡椒又让位于其他商品。[41]

麝香。麝香(musk)是麝(Moschus moschiferus)的分泌物,这种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部、西部(包括西藏的某些地区)以及东南亚的大陆部分。这些地方的麝香从陆路运到缅甸的勃固(Pegu)或华南的一些口岸,再转销到亚洲各地。例如,巴尔博萨(Duarte Barbosa)和皮雷斯(ToméPires)的著作显示霍尔木兹(Hormuz)、亚丁(Aden)及其他一些地方有麝香出售。在东南亚,通过马六甲也可以获得麝香。与福建有持续接触的琉球群岛商人也曾参与麝香的贸易。[42]

16世纪时,麝香也出现在中葡贸易中。例如,平托(Fernão Mendes Pinto)提到厦门有麝香货源,他的同胞曾在那里弄到了一些。澳门开埠后,克鲁斯(Gaspar da Cruz)、拉达(Martín da Rada)等人也在中国市场上见过麝香。拉尔夫·费什(Ralph Fitch)称16世纪晚期有少量麝香从澳门带去日本。有关麝香的更多例子也可见于弗罗伊斯(Luís Frois)和加勒逖(Francesco Carletti)的记载。

虽然与其他经澳门出港的货物相比,麝香的量很小,但它在日本市场上能产生接近100%或更高的利润,运输和包装的费用可以忽略不计,是一种没什么风险的理想贸易品种。

17世纪期间,更多的麝香经由澳门中转,据估计每年运往长崎的麝香多达五到六担(每担约等于133磅或60公斤)。我们从理查·库克(Richard Cocks)的日记和其他一些文献中可以看出,中国、荷兰和英国商人也将麝香销往长崎。荷兰公司的麝香可能来自越南或暹罗——或从中国船只上抢劫——然后被运往台湾或日本。不过,荷兰人的贸易量与葡萄牙人相比似乎要略少一些。

一些麝香也从中国流到菲律宾群岛,有时澳门参与这宗贸易,即使到后期,文献中仍有少量麝香由葡萄牙船只从澳门运往东南亚的记载,但向南去的麝香也许没有早期那么赚钱,尤其没有先前在日本的那种暴利。

在葡萄牙人的贸易航海网络内部,麝香销售的主要目的地看来应该是印度,也就是马拉巴尔(Malabar)沿岸的港口,这里与在中国、日本等其他亚洲地方一样,麝香是制造香精或药物所需的材料。中国和日本的百科全书一类的典籍常提及它,其中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著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