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生态策略的内涵与外延

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生态策略的内涵与外延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者把生态策略具体归纳为六个分概念,涵盖了生物的生殖策略概念、生物发展遇到危害的防卫策略、生物获取食物的资源获取与分配策略、取食策略以及生物生产生活策略六大方面。国内外学术界生态策略研究的发展历程。在以上两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1977年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将生态策略中生长和生殖策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竞争型、逆境耐受型和杂草型。

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生态策略的内涵与外延

文化情境下,美术教育是一个较为宏观和庞大的研究课题,在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后现代化主义理论研究背景下主张我国美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和借鉴生态学的很多发展原理,比如对生态学中系统性、多元性、共生性以及生成性等原理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促进了我国美术教育的顺利进行,为我国美术教育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生态策略的概念

生态策略的概念。生态策略一般是指生物等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适应环境、追求自身发展而形成的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这里提到的环境不是狭义上的环境而是广义上的环境,既包括物理环境,还包括同种以及异种的其他生物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因此,我们把生态策略定义为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对付环境的进化的策略。这里所讲的生态策略是指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态的方式方法促进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生态策略的熟练运用将会极大地促进美术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发展。总而言之,文化情景下对生态策略的熟练运用将极大地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这里的生态策略是广义上的生态策略,不同于生物学上的生态策略,是能够促进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生态策略简介。全世界的很多学者均认为在进化论的理论系统下万事万物的发展通常是一个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最优化发展过程,而且专家认为当前文化情境下存在的各种事物是最适应事物发展、最符合生物发展规律、最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最佳发展和存在形式,这也是文化情境下专家和学者倡导的采用最优化的发展理论才能促进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和西方国家可查找的有关生态策略的纸质文献中,生态策略的概念经学者和专家界定后就被生物学界、教育学界等广泛接受和认可并最终在社会各界普及。学者把生态策略具体归纳为六个分概念,涵盖了生物的生殖策略概念、生物发展遇到危害的防卫策略、生物获取食物的资源获取与分配策略、取食策略以及生物生产生活策略六大方面。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会发现所谓生态策略的最优化选择是相对的。一方面,实践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某一生态分策略是最佳策略,但是随着时间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也逐渐发生重大变化,此前的最优化选择不见得就是该时期的最优化选择;同时,某一方面的生态策略的最优化选择不一定也适应另一方面或特定领域的最优化选择。基于以上原因,人们在实践中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事业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会对以上策略进行整体研究和整合,不断寻找和探索适合经济、文化、教育快速发展的最优化策略。

国内外学术界生态策略研究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们都可以发现生态策略有其研究和发展历程,下面对生态策略的具体研究历程概括如下。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1954年,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拉克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生殖率的规律,他认为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植物,其生殖率是一样的,是人类社会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拉克还提出,每一种生物的“产卵数量”是一致的,并逐渐呈现出一种规律和趋势,这种规律似乎以保证生物物种的存活率的最大值为其生存和发展“目标”。因此可以把这种规律总结为人类和生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可利用能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如果把这种有限的能量和资源用于保护生物幼体的存活,出现的结果是难以同时以相当的精力提高生物的生育力,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能力分配的问题。简而言之,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大环境中,自然的选择还是社会的优胜劣汰,生物体(包括人类)总是面临着两种相反的进化策略或者说是生态策略,这两种相反的策略又是可选择的,具体表现为:第一种,低生育力,但是具有完善的后续保护体系,以及“高存活率”;第二种,高生育力,但是缺乏相应的保护策略,具有“低存活率”。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1967年,美国生物学家麦克阿瑟和威尔逊教授共同提出了生态系统和进化论的潜在关系,也就是著名的生物安栖环境与生态进化策略。两位学者均认为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状态之中,而在这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大环境下,存在着两个极端的环境状态:一种是气候条件相对比较稳定、生态系统处于饱和状态的生物竞争激烈的生态环境区;另一种则是气候不稳定且生态系统处于非饱和状态的区,生物竞争度和竞争力较低。我们在实践中经常发现,在第一种生态系统饱和的环境中,生物的数量已经接近和远超环境的承载量;而在第二种非饱和状态下,生物数量远低于环境的承载量。也就是说,生活环境的决策者会在这两种极端环境中选择一个中间点和平衡点,此模式还说明了生物对于这两个极端的环境所起的作用都不大。也就是说,在这两种极端环境下,生物体会选择适中的生活环境;同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选择适合美术教育教学的模式进行教育教学,避开两种极端,避开不适合文化情境下美术教育发展的教育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在以上两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1977年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将生态策略中生长和生殖策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竞争型、逆境耐受型和杂草型。这三种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和破坏的程度的不同。生物学术中的逆境通常是指水分、阳光、气温等条件的不充分不满足,而破坏主要是指生物体生长、进食、细菌导致的病毒感染以及来自其他生物体的损坏。很多生物学家多次进行实践证明,在逆境等恶劣环境中能够取得良好生长势头的生物体,并不能说明它具有良好的抗压力和生命力,同样也不一定说明它就是良好的竞争者。这些实验向我们说明了逆境耐受型实际上可以划分为耐受型和竞争型两种模式,可以作为两种独立的模型而存在。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杂草型其实与第二阶段中的R形的生态策略具有相当的作用和功能,而逆境型或者耐受型则与第二阶段中的K策略者具有某些相似性,这些相似性主要表现在生物体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对种群的依赖度等。对竞争型的临摹和描述则可以通过设定一个新的维度进行描述,也就是生物学家经常使用的三角形图解进行试验和具体描述。

实践多次证明,生态策略中的竞争型策略通常会出现在非常顺利的场景中,在逆境和破坏程度较高的情景中出现的频率则较低,因此学者把这种竞争型的策略称为α策略。竞争型的生态策略告诉我们美术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需要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美术教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沾染了太多的商业气息,“快餐文化”背景下,竞争的日益激烈并不一定有利于美术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因此,美术教育要想获得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建立不以商业和市场为发展目的的教育模式,应建立新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时代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生态对策的内涵(www.xing528.com)

生态对策是异域生态策略的一个概念,为了对二者加以区别,下面对生态对策的概念、内容以及生态对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做具体分析。

生态对策的概念。所谓生态对策,是指生物体在生产、发展以及衰亡等进化过程中为了生物体自身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应对突发问题和突发状况的对付人文、社会、自然环境的对策。这里对策可以理解为生物体为了谋得生存而寻求生产、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生态对策的内容。生物学中,生态对策的概念的提出是美国学者马切斯特和威尔逊提出的,并最先引用到生态学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一般而言,生态对策是指生物体为了解决生存压力而采取的一些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对策。生态对策的内容具体包括生物体在适应人文、社会、自然等环境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具体包括生存对策、逃生对策、取食对策以及繁衍对策等。生存对策是指生物体为了生存所采取的对策;逃生对策是指生物体为了逃避外来侵害进而选择逃避的对策;取食对策是指生物体为了生存下去选择获取食物和水源的对策;繁衍对策是指生物体为了繁衍后代而采取的获得伴侣和繁殖的对策。

生态对策的具体运用。众所周知,生物体在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发展需要和依据不同的发展目的,应该采用不同的生态对策。换言之,不同的生态对策对不同的生物体具有不同的发展作用,在发展过程中也会起到不同的发展效果。例如,有些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依靠更多的时间而需要较少的策略或者手法;另一些生物体在生长的过程中则需要依靠更多的、和谐和稳定的外部环境来支撑生物体的发展,外部环境的生物体的影响则占据更大部分。生态对策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运用也是十分明显的。比如,实践中我们会经常发现美术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采用多种生态对策来激发和启迪学生对美术专业的创作积极性,提升学生对美术专业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力和临摹能力。

(三)生态策略和生态对策的区别

虽然生态策略和生态对策对生物体的生产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二者仍然有一定的区别。认真、准确地把握生态策略和生态对策的区别对于顺利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就二者的区别简单做一下对比、分析。

首先,概念不同。生态策略的概念的内涵要大于生态对策的内涵,在内涵上生态策略包括生态对策;生态策略的外延大于生态对策的外延。

其次,作用不同。生态策略的作用主要是生物体在寻求自身发展过程中主动地应对来自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压力和破坏。而生态对策则是在相对被动地适应社会和自然的过程中采用一系列对策应对各方压力,进而获得新生。

最后,出现时间和研究历程不同,代表思想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发现,生态策略的研究主要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两个研究阶段,而且研究的时间也比较短;但是生态对策的研究则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大概历经十余年,因此可以说生态对策的研究时间是比较长的。在生态策略和生态对策的不同研究阶段都涌现出不同的代表思想,在此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