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寿县古城墙:古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与防洪杰作

寿县古城墙:古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与防洪杰作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墙是古代城市重要的防御性建筑,同时也被看作是中国古代城市的标志性符号。这些形式各样的建筑就是古代城墙的雏形。城墙修建的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在肆虐的洪水面前,城墙还具有防洪作用。对于一些建在容易暴发洪水、常常受到洪水侵袭地区的城市来说,古城墙成为牢固的防洪大堤。由于考虑到防洪功能,一些古城墙的建筑形状也随之发生变化。寿县古城墙可谓是历代修葺完善的防洪杰作。

寿县古城墙:古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与防洪杰作

城墙是古代城市重要的防御性建筑,同时也被看作是中国古代城市的标志性符号。有一位英国人在其著作《中国建筑》中写了他对中国城市特色的认识:

城墙,围墙,来来去去都是墙,构成每一个中国城市的框架。它们围绕着它,它们分割它成为地段和组合体,它们比任何其它建筑物更能标志出中国共同体的基本特色。在中国没有一个真正的城市是没有围墙所围绕的,这就是中国人何以名副其实地将城市称作“城”,没有城墙的城市,正如没有屋顶的房屋,再也没有别的事情比此更令人不可思议了。[1]

事实的确如此,中国的传统建筑离不开围墙,住宅有院墙,城市里坊中也有围墙,宫城、园林都少不了墙,近三千座古代城池遗址,几乎都有城墙环绕。有些城市的城墙还不止一道,西安、北京、南京等古都,城墙由内到外宫城、皇城、内城、外城一圈圈围绕,使得位于中心的宫城更为安全。

哪座古城遗址的城墙是最早的城墙?具体修建于何时?这样的问题不好确切回答。不过,简单说来,城墙最初的源头就来源于人们把自己所造的建筑物圈起来的做法,这样就形成了封闭性的空间,为自身提供安全保障。房屋的墙壁和围合院落的墙体都起着阻断内外的防御作用。原始社会时期的聚落中,已有围合整个村落的壕沟出现。城市产生以后,自然也会被围圈起来。围圈城市的建筑,有的是木栅栏,有的用石头垒成,有的用夯土筑成,还有的就像早期聚落一样,围绕城市的建筑群挖一条深沟。这些形式各样的建筑就是古代城墙的雏形。此后城市建设中历代都大量修建城墙,甚至还发展出用墙围合一个国家或其边界的做法,比如,历朝历代修建的长城就是大的围墙,试图将整个国家围起来,抵御外来侵扰。于是,就形成了从国家到都城,以及县城等地方性城市都用墙围合的建筑景观。这种建筑景观的形成还和传统文化思想有一定的关系。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尊崇传统,排外畏变,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的思想观念,围合起来的城市空间正好是封闭和内向的。

城墙修建的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辞海》中对城墙的解释是:“指旧时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的材料,在城邑四周建设的用于防御的障碍性建筑。”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论及城墙的作用时说:

城墙的作用无非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军事防御,另一个就是对城里的居民进行有效的统辖。从美学观点来看,城墙把城市和乡村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两部分;而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城墙则突出了城里人同城外人的差别,突出了开阔的田野同完全封闭的城市二者的差别。开阔的田野会受到野兽、流寇和入侵军队的骚扰,而在封闭的城市中的人们则可以安全地工作和休息,即使在战祸时期也如此。加之有了城市内部的水源和丰富的谷物储备,这种安全感可以说是绝对的了。[2]

尽管城墙的作用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但防御保护居民还是最为重要的。中国古代的战争夸张一点说,就是城墙上的战争,攻城、守城大都是城墙上的较量。守城者想方设法提高城墙的防御能力,在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攻城者总体来说处于弱势,城墙足够的高度、厚度,都不会被轻易攻破,在历代修建中不断完善的城墙建筑形制也更加有利于防守,而且城墙上居高临下的位置利于守城士兵作战。攻城者不管是利用云梯等翻越城墙,还是在城墙下面开挖隧道等破坏城墙,都面临巨大困难。城墙上的较量,是双方耐力、智慧、眼光、实战水平等的全面展现,一场战争过后,无论是守城胜利,还是攻城胜利,城墙上下内外想必都是尸骨累累,因此就有“一寸城墙一寸血”的说法。李渔曾说:“然国之宜固者城池,城池固而国始固;家之宜坚者墙壁,墙壁坚而家始坚。”[3]从防御保护的意义上说,古城墙是决定成千上万人生死存亡的生命线,其作用怎么可能被轻视呢?

在肆虐的洪水面前,城墙还具有防洪作用。对于一些建在容易暴发洪水、常常受到洪水侵袭地区的城市来说,古城墙成为牢固的防洪大堤。据记载,黄河开封一带自金以来决口三百七十多次,而开封市被洪水围困十五次,洪水进入城内只有四次,开封古城墙的防洪作用不言而喻。民国二十三年,荆州古城遭遇洪水,由于六座城门紧闭,洪水被挡在城墙之外,整个城池,滴水不漏,在一片汪洋之中,荆州城宛如一座孤岛。由于考虑到防洪功能,一些古城墙的建筑形状也随之发生变化。安徽寿县的古城墙不仅用作战争防御,防洪功能更是突出。现存古城墙的主体建于宋朝,历代又有修葺。明代为了加固墙基,沿城墙外用条石叠砌成一周护城石堤以防止城墙被洪水冲坏。城墙原是用平砖砌筑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洪,将局部改为石块垒筑,近几年又用石条加固。由于洪水主要来自于东、西两面,因此,东西城墙因形就势在修建时向外凸出,形成拱形曲线。四个墙角修建成圆弧形,这样就可以分流洪水、减缓水流对墙体的冲击。古城的四个门均有瓮城,每个城门和瓮城城门相互错开,一旦洪水冲破瓮城城门,也不会直冲内城门,冲击到的是对面的墙体。沿着城墙内侧还修有一条环城道路,既可以在战时布防用兵,运输粮草弹药,又能在抗洪抢险时,紧急疏散民众。城内东北角、西北角原来建有涵洞,通向城外,在城外的涵口上面建有月坝,同城墙一样高。这一水利设施,平时便于排除城内积水,洪水来时,又可以自动关闭涵口闸门,防止洪水倒灌入城。至今古城墙仍发挥着作用,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保护了城内十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寿县古城墙可谓是历代修葺完善的防洪杰作。

图181 寿县古城墙西北角

国内最早的城墙遗址距今约6000至4800年。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的屈家岭文化时期古城遗址,就有夯土城墙,城墙上共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后来的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都出现城墙。唐代以前的城墙都是用土夯筑成的,这种筑墙的传统办法叫板筑,就是用圆木或者木板四面固定成夹板,夹板中空的形状要和所筑的墙体形状一致,然后在夹板中填土,然后用工具把一层层的土砸实。《诗经·大雅》中有一首叫《绵》的诗歌,是周人对其祖先定居岐山时情形的记述。其中就提到了板筑的方法和场景: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4](www.xing528.com)

意思是说,叫来司空和司徒,吩咐他们造房屋。拉紧绳子吊直线,竖起木桩固定筑墙的夹板,要造一座庄严巍峨的大庙宇。框笼多多装满土,往夹板中填土轰轰响。“登登登”是捣土夯实的声音,“凭凭凭”是去掉夹板削平墙面凸起部分使其平整的声音。许多房屋同时修建夯筑的时候,声音大到连助威加油的擂大鼓的声音都听不到了。象声词的运用使夯筑的场面如在眼前,非常壮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修建宫殿基址、房屋墙体等已经采用了板筑的方法,以后历代的城墙修建几乎都要采用。夯筑城墙时,用的是当地的黑土或黄土,一层层往上打,每层约15厘米的厚度。

唐代的城墙仍然采用夯土构筑,只是在城门处与城墙转角处包砖,进一步加固,提高防御性。唐代大明宫的宫墙就是用夯土筑成的,墙底厚10.5米,只有宫门和宫墙转角等少数地段在表面砌砖。这座宫城的东、北、西三面还有夹城也是用夯土筑成。宋朝时,逐渐开始在墙体的外表包砖。明朝更加重视各个城市城墙的修筑,曾有“唐修塔,明修圈,大清修佛殿”的说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不仅将都城南京的城垣修得极为坚固,另外还在各地广修城墙,现在留存的较为完整的古城墙,多为明代修建。明代的城墙有些全用砖砌,有些是在夯土城墙的外表加砖。修建明南京城的城墙时,朱元璋曾经下令让长江中下游各省的一百二十多个府县的百姓按照特定的规格烧制城砖,为了明确责任,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印着造砖之人和监造官员的姓名。每块砖平均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重量在20公斤上下。筑墙时,以花岗岩作为墙基,在砖缝中灌入桐油、糯米浆和石灰汁,以保城墙牢固耐久。京城的外边还有一道利用自然地形筑就的城垣,这圈长达90公里的城墙,除设门地段用砖砌成,其余部分都是利用自然山势用土石垒成,所以也叫“土城头”。明代以后砖砌筑墙就很普遍了。

图182 南京明城墙

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对筑墙的形制有要求:“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此。”城墙修建的厚度上下并不一样,而是从墙基到顶部依次内收,城墙的断面呈梯形。城墙的防御作用,并不是只靠一条单纯的墙体就能实现的,沿着城墙还建有一系列的其他建筑,保证城墙成为完善的防御建筑。城墙顶部两侧或一侧建有低矮的小墙,宛如墙顶上道路的防护栏,叫女墙,也称女儿墙、女垛、箭垛。外侧的矮墙一般呈凹凸形状,凹下去的缺口可用来瞭望射击,凸出的墙体中间常有射孔,用于防御。《古今注》载:“女墙者,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关于女儿墙的出现有一个传说:古代一个砌墙的工匠,由于工作忙,只好把年幼的女儿带在身边,一天在屋顶砌筑时,女儿不慎坠落身亡。匠人伤心欲绝,以后就在屋顶砌筑一圈矮墙,防止悲剧再次发生,后来人们就将建筑物上的这类矮墙称为“女儿墙”。传说虽然不能当真,不过传说倒是讲出了女墙的保护作用。宋代《营造法式》说:“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指的就是城墙上边凸起的矮墙。承载城楼的城墙处加宽叫城台,城台之下是城门,城台之上建高大的城楼。城楼可以窥视敌人,留有洞眼,也可以在战时射箭、打枪。城墙的转角处也会加厚,上面建有角楼。角楼平面常是方形或圆形,用来提高转角处的防御能力。城墙上外侧每隔几十米不等有凸出的墩台,叫马面,因外观狭长,上大下小,就像马脸,故名。马面的左右两侧和外侧都有垛口,因此可以从三面打击攻城者。凸出外墙体的马面可以消除防御的死角,因为“城墙正面不便俯视,恐其矢弹正面进攻,不敢眺望”。当敌人逼近城下,城墙正面不宜攻击,有了凸出的马面墩台,就可以从马面上看清敌人,两面夹击,所以两个马面墩台的距离一般要在能够控制的射程之内。马面上建有敌楼,常常驻兵防守。城墙里侧还建有马道,是为人们登上城墙用的。有些古城墙只有外侧有墙面,拔地而起,里面不做墙面,而是斜的土坡,一方面可以节省砖石,另一方面,战争和防洪时,城内的人们可以迅速从四面八方登上城墙。

图183 古城墙上凸出的马面

西安古城墙是现存的最为完整的大型城垣,其形制及相关的一系列建筑,是古代城墙作为防御建筑体系的现身说法。现存城墙是明朝时期在唐代和元代城墙的基础上修建的。城墙总体呈长方形,南面、北面的城墙长,东西两面的城墙短,总周长13.7公里。墙高12米,底宽15~18米,墙顶宽12~14米,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宽阔的墙顶道路可练兵、跑车,畅通无阻。明朝时有四座城门: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由闸楼、箭楼和城楼三重组成。闸楼用于升降吊桥,在最外面;中间是箭楼,其正面和两侧有方形窗口,用于瞭望射箭;最里面是正楼,下面是城的正门。正楼巍峨壮观,高32米,长40米,是三层重檐歇山顶式,四角翘起,底层有回廊环绕。箭楼与正楼之间由墙围合起来,形成瓮城。城墙的四角都有突出的城台,西南角是圆弧形,其他三角都是方形,上面各有角楼一座。城墙每隔120米设有突出墙体的马面,上面建有敌楼,共有九十八座。城墙顶部外侧有剁墙,设有近六千个垛口,内侧的矮墙没有垛口。城墙上每隔40~50米还修有排水口。城墙最初是黄土分层夯筑的,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水混合夯筑成,非常坚固。后来又在夯土城墙的内外壁和顶部用青砖包砌。除了瓮城中上下城头的马道外,城内还建有马道十一处。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环绕,正对城门的地方设有吊桥。西安古城墙是按照防御战略营建的,墙体、女墙、垛口、马面、敌楼、角楼、城楼、城门、瓮城、吊桥等完整的防御建筑体系将古城围合起来,形成一座防守严密的城堡

图184 从城墙顶上看马面敌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