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厚照成为明朝第二个听话的君主

朱厚照成为明朝第二个听话的君主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记录下了他这句话,常常被人拿来作为证明他是昏君的一大罪状。于是,他们把矛头对准了当时的“八虎”集团。文官集团联合了与“八虎”向来不睦的王岳等司礼监太监,打算把“八虎”一举消灭,从而牢牢掌握权力,把朱厚照打造成第二个听话的明孝宗。焦芳暗中把消息透露给了“八虎”,八个太监火急火燎地来见朱厚照。“八虎”全面战胜了文官集团。安化王叛乱的一个借口就是刘瑾清查屯田引发了地方骚乱,要清君侧,除去专权的刘瑾。

朱厚照成为明朝第二个听话的君主

大明正德九年(1514年),北京紫禁城。

乾清宫内火光冲天,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身着龙袍,站在豹房,正在朝火光处远远眺望。火光映红了一张并不英俊的脸庞,到底是兴奋抑或紧张,谁也读不懂。突然他大喊一声:“好一棚大烟火!”历史记录下了他这句话,常常被人拿来作为证明他是昏君的一大罪状。可没有人细细读他的实录,就在这句话后面记录的是他部署的救火工作和紧接下来的罪己诏。他没有儿子,他的皇位被堂弟继承,他只是一个皇权政治下的可怜祭品。他太多的行为不被文官集团认可,他是皇帝中的异数。

世人只知道他游龙戏凤,却不知道他无论到哪里,重要奏疏都是加紧送到行在,亲自批阅。世人只知道他游戏人生,却不知道他内心的苦闷,他浪荡不羁的外表下是一颗苦闷的心……但是他当政期间却也尽力在履行一个皇帝的职责,他并不是完全成功的,但是他努力了,他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中国历史上被误读得最深的皇帝之一。关于他的一切,也许大家看到的只是哈哈镜下的扭曲映像。

朱厚照童年非常幸福。他虽然也不得不读那些枯燥的儒家教材,但是课业之余,也可以常常跟着刘瑾、谷大用、王岳等一班太监打猎骑射。他的身体非常强健,并且还学会了一身好功夫。

老好人明孝宗朱祐樘终于闭上了眼睛。太累了,十八年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地成为文官集团眼中的明君典范。他是作为精神偶像被文官乃至天下万民膜拜的。如今他离去了,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自己的独生子。病榻之上,他紧紧握住大学士刘健的手,泪水纵横地留下遗言:“东宫好安逸玩乐,你们一定要辅佐他做个好人啊!”

继位的朱厚照果然如父皇担忧的那般,表现出了很多不符合儒家规范的非凡个性。刘健、谢迁、李东阳、韩文等人忧虑万分,他们觉得要对得起孝宗皇帝临终的嘱托。于是,他们把矛头对准了当时的“八虎”集团。也就是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他们经常跟随朱厚照一起游乐,文官们觉得他们就是罪魁祸首。事实上,这是一起权力斗争。文官集团联合了与“八虎”向来不睦的王岳等司礼监太监,打算把“八虎”一举消灭,从而牢牢掌握权力,把朱厚照打造成第二个听话的明孝宗。

一开始他们的意见是有分歧的。刘健、韩文等人主张把“八虎”一棍子全部打死,而李东阳等人觉得把他们赶到南京,只要他们不在朝中掌权就没有必要斩尽杀绝。可是刘健、韩文的坚持让事情的结局就此注定。

焦芳暗中把消息透露给了“八虎”,八个太监火急火燎地来见朱厚照。刘瑾跟朱厚照说:“陛下,王岳等人要跟文官们勾结,把奴才等全部害死,然后内外勾通,控制陛下您啊!”朱厚照一听,勃然大怒,当场提拔刘瑾、谷大用等人,让他们掌握了权力要津。

第二天风云突变,韩文、刘健、谢迁等人被勒令致仕,王岳等人被撤职赶往外地,而李东阳却被留在了内阁。“八虎”全面战胜了文官集团。这一切真的昭示着朝政进入了一个黑暗时期吗?

朱厚照在登基后很有一番雄心壮志,对于朝政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任用刘瑾,打算厉行改革。当时明帝国已经积弊很深了。朱祐樘给他留下的江山,表面上太平无事,实则已经是暗流涌动了。官商勾结,盐政大坏,边防困顿,屯田败坏,官员腐败……这一切的一切都严重腐蚀着明帝国的肌体。该改革了,变则生。文官集团是既得利益集团,当时也确实找不出一个铁腕人物来实行变法改革,从各方面来说,有胆略有智谋的刘瑾都是上佳人选。

刘瑾上台后,针对盐业的官商勾结制定盐法改革四事。虽然《明武宗实录》里面力图掩饰这一切改革的痕迹,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些措施有一定成效。盐是大明王朝的一项重要物资,商人用钱换盐引,也就是食盐专营许可证。然后再用盐引领取食盐贩卖,而这笔收入基本被国家用于边防事务。所以盐法的规范也就保证了国防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保障。

针对当时已经非常严重的吏治腐败,刘瑾派出自己得力干将监督地方官员,同时东厂、西厂、锦衣卫一起对官员加强了监督力度。为了防止这些机构与文官系统的勾结,刘瑾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内行厂,目的在于监督制衡这三个机构。刘瑾设立的罚米法就是从经济上来惩罚腐败官员。他规定失职官员不管时间过去多久,都要对自己的失职或者罪过做出补偿。这也可以看作官员终身问责制的前身了。而用罚米的方法来惩罚失职或者腐败的官员,这真真切切打中了腐败官员的七寸。

刘瑾还针对边关屯田制的败坏,大力整顿。

刘瑾另有诸如减轻赋税,规定对官员不定期进行考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刘瑾主导的这场改革多是针对当时存在的社会弊病而进行,也打击了当时的官僚集团。同时,他也利用自己的权力排斥异己,打击部分正直官员。刘瑾的贪欲随着权力的增长而膨胀。面对京城中人们纷纷称呼他为“立皇帝”,他有些飘飘然了。

正德五年(1510年),宁夏安化王叛乱了,刘瑾的末日也来到了。

安化王叛乱的一个借口就是刘瑾清查屯田引发了地方骚乱,要清君侧,除去专权的刘瑾。这场叛乱被扼杀在了萌芽状态,但朝廷却还不知道叛乱已经平定,派出了张永和杨一清带兵镇压。回师途中,杨一清主动与张永结成了同盟,联合对付刘瑾。

果然,张永回京后告发了刘瑾有谋反之心,朱厚照还将信将疑。后来文官集团见如果不加点“猛料”,皇帝是不会处死刘瑾的。于是,在他们的巧妙安排之下,刘瑾常用的扇子里面被发现暗藏了几把匕首,府邸中还有各种违禁之物和盔甲。朱厚照说:“这家伙真的要反啊!”愤怒之下,他下令凌迟了刘瑾。

刘瑾被杀不久,京畿地区和中原腹地就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民变,史称刘六、刘七起义。

刘六、刘七兄弟两人本是响马出身,杀人越货之事也做了不少。后来投靠了官府,二人也帮助官府做些捕快的营生。之前刘瑾派出到地方的御史宁杲追查匪寇,发现二人是黑白两道通吃,也常常与土匪暗中勾结,于是打算将他们一网打尽。二人腿快,逃出生天,他们带着几十个人举事。一呼百应,地痞、流氓、流民纷纷加入,他们攻打州县,屠杀无辜百姓,曾经有一处人家的两个女儿不从他们的污辱,他们就残忍地把姐妹两个捆绑在树上,然后纵火,连人带树化为灰烬。他们的残忍杀戮、掠夺让各地百姓纷纷自发组织起来配合官军作战。朱厚照面对危局曾经打算御驾亲征,但是文官们极力反对,亲征只能作罢。明朝派出的京营军队一触即溃,战斗力极端低下,于是大臣陆完建议皇帝派出边军。无奈之下,朱厚照只得寄希望于边军。大明边军也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野战军了。在边军的镇压之下,刘六、刘七军大败。

刘六、刘七、齐彦名、杨虎、赵燧等匪首相继被斩杀,一场大变乱终于被镇压了。在这次变乱之中,边军展现的强大战斗力让朱厚照兴奋不已,他打算施行自己心中一直以来的一个重大计划。

说到豹房,很多人往往把这作为朱厚照荒淫无度的一个逍遥窝。其实,在这小小的豹房之中,朱厚照演习军队,施放火器,一刻也没有忘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让边军和京营换防,让边军带动京营军队的训练。在豹房之中,他自己也常常与狮子老虎搏斗,锻炼自己的勇气和武术

朱厚照一朝形成了独特的“豹房政治”。一心要重振大明军队雄风的朱厚照,从来就没有放弃加强军队战斗力的努力。朱厚照在苦苦等待一个时机的到来,他偷偷溜出边关来到宣府。边塞城市的独特风情让他感到好奇,同时靠近边关也就意味着靠近敌人。想想随时都可以跟敌军开战,朱厚照就热血沸腾。这次出行到边关也是费了一番周折的。当时,朱厚照是瞒着满朝官员偷偷跑出京城的。他来到居庸关,却发现守关御史张钦仗剑守关。任凭朱厚照和手下的宦官们磨破了嘴皮子,张钦就是不开门。

明朝的皇帝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为所欲为,他要受祖制、伦理道德、儒家规范和文官集团的制约。他的圣旨如果被内阁和七品的六科给事中封驳,就可以不执行。除非皇帝签发中旨,而中旨也是只能偶尔为之。因为使用中旨就意味着打乱程序,是一种不正常的政治行为。

朱厚照一行只能回去了。他们在等待一个机会。终于,他们听说了张钦不在关城,他出外巡查了。

听说张钦出关,兴奋的朱厚照带领手下冲出了居庸关。他终于可以大展雄图了。来到大同以后,他认识了刘良女。他对此女一见钟情,宠爱备至,手下人都喊刘良女为“刘娘娘”。朱厚照冒着风霜雨雪亲自巡边,他不辞劳苦,身边将士和宦官都已经累得苦不堪言,而大家一看朱厚照,仍然是精神抖擞,一点疲惫之态都没有。

朱厚照虽然身在边陲,却也未曾耽误朝政。京城中用加急公文发给他奏疏,朱厚照每天都会按时批阅,所以即使他身在外地,朝政也是照常运转。

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大举犯边。小王子名唤巴图蒙克,他是黄金家族的后裔,身上流淌着成吉思汗的血液。他自幼就听说祖先的赫赫武功,那个威震世界的帝国他虽然无缘亲身经历。但是在梦中,他却无数次梦见元太祖、元世祖,他们嘱咐他一定要恢复祖宗的荣光。

仇恨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巴图蒙克。他统一了草原,此刻的鞑靼部势力之强已经可以与瓦剌也先时代媲美了。他要用大明军民的血来报国恨家仇。于是,他不停地带兵侵入大明边关。杀戮、掠夺使得边关百姓陷入了无限的苦痛之中。(www.xing528.com)

朱厚照暗下决心,要用鞑靼人的血洗刷大明的耻辱。一场决战也是证明他的最好机会了。他要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为自己正名,并堵住朝中那些顽固文官喋喋不休的嘴。

小王子巴图蒙克的这次入犯可谓来势汹汹。他带领四万蒙古铁骑来去如风,杀男掠女,大明已经有好几万无辜百姓命丧他们的屠刀之下。

巴图蒙克在山西多处关城同时袭击,又并不投入全部主力,往往一击而退。他的意图让人迷惑,谁也不知道他要搞什么把戏,直到有人禀报朱厚照,小王子带兵出现在了应州城下。

朱厚照调度边关兵马来应对敌军。一开始他派出两路兵马去救援被攻击的边城。直到他听说了应州被围困的消息,他才突然认识到了小王子的真实意图就是要用疲劳战术拖垮明军。

“好,朕就是要跟你们硬碰硬野战,鞑靼人料定了朕不敢野战。错,虽然朕的曾祖英宗睿皇帝在土木堡吃过大亏,可朕却不怕你们,朕也要用这一次胜利洗刷六十多年前的奇耻大辱!”想到这里,朱厚照命令五万多边军,飞速驰援被围困的应州明军。他知道时间就是生命,他不想让更多的明军将士倒在鞑靼人的屠刀之下。

到了应州的朱厚照排兵布阵井井有条,真的让人惊讶于这个年轻皇帝的军事天赋。要知道他可是所谓“长于妇人之手”的守成君主。这是他第一次亲临战场。

没有恐惧,只有热血沸腾的兴奋。朱厚照太渴望亲自上阵杀敌了。如今机会来了,面对小王子的四万铁骑,他毫不畏惧,亲自披挂,骑马抡刀,冲杀在前。五万大明将士亲眼看见皇帝都如此勇敢,自己还有什么理由胆怯。于是,大家跟着皇帝,一起毫不畏惧地杀向了鞑靼人。不可一世的小王子在怀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看错了,以往都是他们打得明军龟缩在城里防守,不敢野战,今天这是怎么了,日头打西边出来了吗?明军将士个个血灌瞳仁,仿佛凶神恶煞,那态势恨不能一口活吞了鞑靼人。鞑靼军队只能勉强接战,一场血战持续了十几个小时。混战之中,一个鞑靼兵拿刀砍向朱厚照,朱厚照毫不畏惧,用力拿自己的宝刀往外一挡,那鞑靼兵被震得虎口发麻。朱厚照这些年,在豹房通过跟狮子老虎搏斗,也练就了一身好力气。朱厚照宝刀一挥,这个鞑靼兵躲闪不及,脑袋被齐刷刷地从脖子上切下,人头滚落地下。

明军在朱厚照的带领下越战越勇,鞑靼人支持不下去,只好退却,饶是小王子怎么喊叫责打,也止不住军队败退的步伐。最后他索性也跟着部队退去。

这一次大战是明朝中期对鞑靼人难得的一次面对面的大规模野战,也是土木堡之变后第一次皇帝御驾亲征取得的胜利。取得了应州之战胜利的朱厚照,此刻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他传旨北京的文武百官,所有人都要身着戎装在城外接驾。皇帝这个决定可害苦了一班文官,这些文官一辈子读“四书五经”,与笔墨纸砚为伴,今日却要一身盔甲披挂来迎接圣驾。要知道,那帮粗俗的武将可正是文官们最瞧不起的人了。可是圣命难违,从大学士到六部尚书等一应文官个个皆是一身戎装。这下可更苦了那些年龄大的文官了,本来就弓着的腰,被沉重的盔甲压得更弯了。他们齐刷刷跪倒山呼万岁。

朱厚照红光满面,望着这些下跪的文官,一口压在胸中很久的闷气终于畅快吐出。他得意地告诉大臣们:“朕曾经在战场上亲手杀死一个敌人。”无奈的文官们只好摇摇头,勉强挤出一丝苦涩的笑容。应州之战确实是武宗朱厚照一生最大的辉煌。

取得胜利后,朱厚照身边的一个幸臣钱宁却开始越来越出格了。他为了跟江彬争宠,竟然接受宁王朱宸濠的贿赂并替他在朝中活动。宁王朱宸濠不能忘记祖先宁王朱权在太宗文皇帝朱棣靖难之役中立下的大功,后来却被朱棣随便打发到了南昌这个闭塞之地。“好,你朱棣欠我先人的,我要让你后人加倍偿还。”朱宸濠恨恨想道。

他四处拉拢朝臣、名士,甚至土匪流寇。终于,他觉得机会来了,以庆祝生日为幌子请来江西文武大员饮宴。席间他突然掀翻了桌子,大哭不止。伴随着众人惊讶的目光,他哭诉说当今皇帝朱厚照非朱氏后裔,他奉密诏讨伐冒牌货皇帝。众人有不服的,当场就被他杀了。

宁王造反的消息传到了王阳明耳中,他用虚虚实实的兵法阻止了宁王突袭南京的意图。

王阳明不愧是一代奇才,面对来势汹汹的宁王叛军,他巧妙运用智谋,耍弄宁王于股掌之中,40多天就彻底平叛了,得知消息的朱厚照却没有多少喜悦。他早就想南巡到祖宗朱元璋的陵寝所在地南京看一看,可是那次文官集团拼命阻止。他下旨廷杖,打死了14个文官,最终还是不得不屈从文官们的意见,取消了那次南巡。

这次机会终于来了,他不顾文官们极力反对,以江南局势不稳,宁王余孽亟待消灭为借口开始了南巡。

他来到扬州,宦官和身边的佞臣确有恶行,都是地方上正直的大臣们对他们纷纷抵制,也没有造成过大的损失。

朱厚照来到退休大臣杨一清家里,看到他家藏的图书非常喜欢。杨一清大喜,他觉得皇帝完全有向学的热情,于是他毫不犹豫献出了自己珍藏的书籍给皇帝带回阅读。

朱厚照一行来到了南京,他满怀崇敬地祭拜了自己的祖先明太祖的陵寝——孝陵。他跪在太祖高皇帝的灵前,暗自下决心要振兴大明,给天下黎庶一个太平江山。

他在南京待了大半年,游遍了留都的山山水水,才依依不舍地启程回京。在淮安清江浦他驾船钓鱼,却不料翻船落水。宦官们拼命把他救上来,他感染风寒,一病不起。

但是奇怪的是,他回到京城半年的时间内并没有病情加重的表现,反而是正德十六年(1521年)初在祭祀天地时,突然吐血晕倒。

他被大臣们送到宫中诊治。一直没有好转,朱厚照建议杨廷和给他换医生,因为他觉得宫中御医已经无能为力了。杨廷和却以民间医生水平比不上御医为理由拒绝。于是,他的病情日渐加重。

终于他的大渐之日来到了,他孤单地躺到病榻之上,他盼望母亲张太后能来看自己一眼,可是却始终没有等来她的身影。他绝望了,最后他对身边的宦官留下遗言:“天下的事情都是朕不好,跟你们没有关系。”

一个大明开国以来令文官最头疼的皇帝去世了,也许在他的葬礼上抹泪痛哭的文官们回家以后却是开怀大笑。他们胜利了,皇帝终于驾崩了。

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了,然而五百年来关于他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

那应该如何评价这样一个有个性的皇帝呢?首先,要看到他在军事上确实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在面对刘六、刘七民变,小王子和宁王、安化王之乱时,他能依次平定,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的一系列整军改革也取得了成效。其次,正德初年他支持刘瑾改革、试图扭转帝国颓势的努力虽然半途而废,但是他勇于革新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再次,他的内政方面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对佞臣的过度宠幸,经济政治领域没有多少显著功绩。这些也都成为后人非议他的地方。最后,在私生活方面他确实有诸多的可议之处。

综合来看,明武宗朱厚照没有放弃帝王的职责,他努力振兴大明,却因为自己突出的个性导致了与文官集团的尖锐矛盾,最后也导致了自己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抹黑。他没有过度使用民力,也注意减轻百姓的负担,蠲免赈济灾民,他并不是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的昏君。要之,他是一个悲剧天子,被后人误读至深,如果给他一个评价,他是一个功过相抵的皇帝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