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的规划设计原则及用地控制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的规划设计原则及用地控制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现代有轨电车的技术特征和功能定位,其规划设计总体上应处理好以下各种关系。4)为保障现代有轨电车的实施,应对规划线路沿线和场站设施周边用地进行严格的控制。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的规划设计原则及用地控制

根据现代有轨电车的技术特征和功能定位,其规划设计总体上应处理好以下各种关系。

1.与城市用地的关系

1)现代有轨电车线网规划应与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紧密结合,支撑城市总体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实现交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

2)现代有轨电车系统的功能定位应与地区特征相协调,应根据城市不同区域规划情况和发展特征,确定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3)现代有轨电车的规划应与城市用地性质协调,高效、便捷地串联地区主要人流集散点、商业活动发达地区和主要居住区。线路沿线用地布局应兼顾客流发生和吸引源,保障线路运营效率

4)为保障现代有轨电车的实施,应对规划线路沿线和场站设施周边用地进行严格的控制。

5)为充分发掘现代有轨电车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实现交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应制订现代有轨电车与土地协调发展策略,优化完善站点周边用地规划和交通设施规划,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促进沿线土地的集约利用。

2.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1)现代有轨电车系统应与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常规公交、大运量轨道交通、机动车、自行车和步行等系统合理衔接,形成多层次、复合、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

2)现代有轨电车系统依托交通枢纽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应根据交通功能将枢纽划分等级,并使不同等级的枢纽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用地布局特征和配套交通服务。

①与大型对外交通枢纽或轨道交通换乘站点作为一级枢纽。

②与三条以上常规公交线路换乘的站点作为二级枢纽。

③其他站点作为三级枢纽。

3)现代有轨电车与大运量轨道交通换乘的,换乘距离宜小于150m。

4)站点周边应加强慢行交通设施布局规划,提高现代有轨电车服务范围。

3.与道路系统的关系

1)现代有轨电车作为主要布设于城市道路上的地面公共交通方式,应强化道路铺设方式和断面布置形式规划设计,实现现代有轨电车与道路交通间的协调。

2)现代有轨电车原则上不布设于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道上,适宜布设于一般主干道或次干道上,以实现道路交通功能和公共交通功能在通道上的分流,有利交通组织,减少相互干扰。对于布设于支路或绿化带内的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应结合线路两侧用地规划和交通特征,采取特殊交通组织方式。

3)在线路选线专项规划阶段,应对现代有轨电车沿线道路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专题研究,并采取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以实现全线行车速度目标。

4.与常规公交系统的关系(www.xing528.com)

1)现代有轨电车网络依托于常规公交网络进行规划,是对常规公交系统的整合与提升。

2)与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复线较长的常规公交线路,应对线路进行优化调整,强化换乘衔接。

5.选线布局和运营组织原则

1)线路走向和车站布设应与城市用地布局和交通需求紧密衔接,支撑地区发展,引导城市拓展。

2)现代有轨电车规划应首先形成网络,各条线路间宜预留网络化运营条件,为适应现代有轨电车线路的灵活运营组织提供基础。

3)线路走向应与城市主要客流走向一致。

4)线路规划应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道路建设紧密结合。

6.网络设施资源共享

1)资源共享是集约利用土地、高效发挥设备效益、节省投资的主要措施。

2)资源共享要求每一条单独的线路连成整体的网络,让每条线路的设备成为网络中的公共资源。资源共享的线路之间设置联络通道是资源共享的必备条件之一。

3)按照不同类型车辆分类,一般同类型车辆资源共享。

4)运营管理趋向于集中、统一,体现出运营管理的先进性、整体性和网络化。一般情况下,一个新城设置一处车辆段和一处控制中心。

5)现代有轨电车车辆基地,应充分考虑与其他设施的结合,以集约化利用土地。建议重点考虑与常规公交站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公建设施等结合,预留合建的条件。

7.环境景观

1)现代有轨电车环境保护设计应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防治结合的原则。

2)现代有轨电车车型选择应优先考虑成熟、安全、经济、可靠和环保的车型。

3)现代有轨电车外形设计应综合考虑地区形象、周边环境等影响。

4)现代有轨电车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噪声等问题应满足国家或行业现行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

5)现代有轨电车在选线阶段应充分考虑沿线既有、潜在的环境影响源,并在实施阶段采用适当措施,以满足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