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濠头传说:揭秘濠头郑氏家族的社会势力

濠头传说:揭秘濠头郑氏家族的社会势力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山市志》名人传中记载濠头籍的名人有多名。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濠头郑氏做官的人颇多,其社会势力较大,正如周边乡村的人都传说:“濠头老郑,打死人唔使赔命。”自古以来,濠头村就是郑氏天下,非郑氏人难以入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濠头村人基本都姓郑,同郑一家亲,代代书香、名人多、势力大,可能就是这句话的由来。

濠头传说:揭秘濠头郑氏家族的社会势力

“濠头佬正式棺材凳”

濠头虽地处农村,但在1949年前,村民普遍已经以城市人自居。从清朝民国时期起,在周边村庄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濠头佬正式棺材凳(盛死人尸体棺材用的凳)。”意思是:濠头人真是城市人(谐音“盛死人”,后说成“棺材凳”,带有讽刺性)。寻其根源,也有其道理。一是濠头乡虽地处农村,但距离城市(石岐)太近,受城市风俗影响甚深,居室、饮食、穿着、交通等方面均与石岐城市人融成一体。居住方面,濠头人的居室与石岐城市人一样讲究环境与卫生,多住楼房。饮食方面,不论贫富,一天吃两顿,吃饭时间为“朝八晚四”,即早饭在上午8点,晚饭在下午4点,与石岐城市人的饮食习惯基本相同。穿着方面,也很像个城市人。辛亥革命前,男人喜穿长衫,遇上重大喜庆节日,在长衫外另加一短褂;青年妇女则喜欢穿花布衫。辛亥革命后,男人穿中山装中学生穿学生装,富有人家女子或中学生则穿旗袍。二是语言方面,周边的乡村人讲村话(当地方言),但濠头人都讲地地道道的石岐话。三是濠头乡自古有众多的人士出国或到香港、澳门地区谋生,受其影响,濠头人染上较浓的城市人的味道。四是交通方便,早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12月,濠头籍华侨郑泗全倡建的岐(石岐)环(大环)公路竣工,全程11公里,为县境第一条公路,有六辆汽车经营客运,濠头设有车站,濠头人来往石岐、周边乡村极为方便。

“濠头老郑,打死人唔使赔命”

濠头郑氏属义门郑。义门郑早在北宋年间(约为1400年)由沙溪钱山村迁至濠头。在六百多年的历史中,郑氏人才辈出,天资过人。(www.xing528.com)

在《中山市志》名人传中记载濠头籍的名人有多名。郑彼岸,出生于1879年,少年时即有神童之誉,参加童试中案首(秀才第一名)。郑藻如,出生于1824年,清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第30名乡试举人。后得曾国藩李鸿章赏识,1881年以三品官衔大臣身份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郑乃炎,出生于1896年,早年在广东陆军小学就读时,秘密参加同盟会。1919年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先后任过广州卫戍司令部中校团副、粤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南昌第三军指挥部人事科科长、江西三湖统税局局长、第十九路军独立旅参谋长、广东粤海师管区(罗定区)司令、第七战区第三挺进纵队参谋长等职。李凡夫(原名郑锡祥),出生于1906年,1929年到日本留学,研读马列主义书籍。曾任“上海社联”党委委员、团委书记,“七七事变”后,到延安担任《解放》周刊编辑,任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校教员,被公认为名教授。1943~1949年,先后任华北联合大学副教育长、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干部队第二大队长,中共辽宁省和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省委党校副校长,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华南分局和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第五中级党校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中共安徽省委委员兼调研室主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安徽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此外,早在明、清两朝,濠头籍郑氏名人颇多,出外做官的也不少。据不完全统计,郑氏历代乡贤共有434人,其中一品官衔有11人、二品官衔有24人、三品官衔有7人、四品官衔有27人、五品官衔有93人、六品官衔有80人、七品官衔有90人、八品官衔20人、九品官衔有82人。另有进士6人、举人8人。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濠头郑氏做官的人颇多,其社会势力较大,正如周边乡村的人都传说:“濠头老郑,打死人唔使赔命。”这句话的起因、时间虽无法考究,也不符合社会法制,但事实上这句话曾在中山地域内流传,甚至在中山外个别地方也有流传,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初期盛行,现今逐渐淡传。自古以来,濠头村就是郑氏天下,非郑氏人难以入籍。清代年间建宏伟郑氏大宗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濠头村人基本都姓郑(除嫁入妇女),同郑一家亲,代代书香、名人多、势力大,可能就是这句话的由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