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真家族与广东社会:明初乡豪势力的崛起与衰落

何真家族与广东社会:明初乡豪势力的崛起与衰落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何真收集头目军士,拉开了明初广东军制建置的序幕。何真家族也不能幸免。何真长子、四子、六子何宏维皆丧命,身在广东的何崇祖得以幸免。[92]《庐江郡何氏家记》详细再现了元末明初以何真为代表的广东乡豪势力崛起直至衰落的历史过程,折射出乡豪与地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的复杂关系。元末,广东社会群雄竞起,东莞境内势力最强的乡豪们占据了四大盐场和盐栅。何真的崛起,与控制东莞、惠州地区的盐场密不可分。

何真家族与广东社会:明初乡豪势力的崛起与衰落

“臣本蛮邦之人,逢乱聚众保生,实无他志”[78],这是何真诣京师面见太祖朱元璋时所言。由元臣变为明臣,失臣节而保生灵,个中滋味或许只有何真自己知晓。朱元璋给予这位降臣以优待,授任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其百余名部将,各授府州县官,拨随任轮差。洪武三年(1370)何真调任山东行省参政。比起那些奉朝请、挂虚名的降臣,何真生前始终受到朱元璋重用。[79]

奉命重过庾岭梅,伤心马迹旧苍苔。

山僧唤起烹茶急,父老惊传策杖来。

古树阴森张相庙,飞烟远杂粤王台。

自知桃李为春令,全仗东风巧剪裁。[80]

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钦差何真回广东“收集头目军士”,这首诗是何真途经梅关时所作。洪武三年(1370),何真由江西省参知政事调任山东,遇事受挫,颇不顺。[81]此次受命回粤收集旧军,何真的心情想必没有衣锦还乡的喜悦。显然,朱元璋对广东已归附何真的各地豪强势力并不放心。何真离粤三年,广东旧部解散,除部将有所除授外,其余豪强势力并没有得到妥善安置,积以时日,或许酿成新乱,不能不说这是朱元璋心腹之患。何真收集头目军士,拉开了明初广东军制建置的序幕。万历《广东通志》称“(国初)尺籍初选于投降归附,不足则籍民三丁之一犯罪编配以充之”[82],颇为全面地概述了明初广东军制建置情况。

《家记》载:“父(何真)至广,移文广州等府州县。榜谕里长,供报定限赴官。有南海旧头目黄子敬、欧吉、番禺郭顺等自赴领批招军。各府县见名在榜者,或百或十,径赴给凭,候定头目管领赴京,沿途官付行粮、船只”。何真命长子“造册具本回奏”[83]。洪武十六年(1383)春,何真奉命再次回粤收集旧日头目军士,并奉旨带四子同办事。何真至广东,“移咨布政司,行各府州县榜谕令,自出官者头目,领军赴京有赏。百户萧芳首出官,何真四子厚赏,萧芳鞍马回家,问者填门。芳称头目领军赴京,必授百户,若拘出头目,定着充军”。很快,旧元帅徐侃出官,其他头目皆出官。主动出官之旧军头目皆授百户,后到者亦授百户。此次收集旧军大有成绩,何真赉册上奏,声称已经收集到“一百六十余员总小甲[84]及军二万余,属本卫支给俸粮”,帝大悦,命铸印实授,将二万余军士及其家属全部收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头目军士都追随何真自首出官,“洪武十四年(1381),辛酉,土孽苏友兴啸聚水乡,置营于湛菜村,刈民以居,焚烧官船,攻围城池,乡邑为之扰乱。大将南雄侯(赵庸)讨平之,降贼者悉籍入戎伍,名降民军,发泗州”。此事于《明太祖实录》也有详载:“洪武十五年(1382),南雄侯赵庸帅兵讨东莞诸盗,凡克寨十二,擒贼万余人,斩首三千级……(甲辰)赵庸进兵攻破东莞等县石鼓、赤岭等寨,擒伪官百余人,其党溃散……赵庸讨平广东,俘贼首号铲平王者至京,凡获贼党一万七千八百五十一人,贼属一万六千余,斩首八千八百级”[85]。洪武十七年(1384),何真第三次回粤“收集未到官头目军士”,八月事毕,回朝,蒙赐致仕。[86]经此收集,散处各地的旧部、尚未归附的乡豪势力基本被清除殆尽。除收集旧军,朱元璋还在广东大量垛集军士:“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都督刘茶至邑(东莞),验民五丁垛集军一名,三丁二丁者作正贴,二户朋垛军一名,俱入南海卫,名垛集军”。收集与垛集的结果,则是广东各“邑皆军籍,而民籍者鲜矣”![87]

何真回广东收集旧军,是朱元璋为防范降臣再起叛乱的军事策略。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为确保江山社稷不会旁落他姓,对待共同打天下的功臣、降臣,则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清洗。先有胡惟庸案,后有蓝玉案,满朝文武旧臣终至清洗殆尽。

何真家族也不能幸免。何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去世,逝前获封东莞伯,逝后朱元璋缀朝,派专人祭奠,葬礼极为隆重。也就在这一年,有人告密何真与胡、蓝结交,朱元璋并未追究。[88]五年后,洪武二十六年(1393),族诛蓝玉、侯文武家。株连天下者“不知几万”。何真长子、四子、六子何宏维皆丧命,身在广东的何崇祖得以幸免。[89]三月,何崇祖携眷属逃亡,“祠废记亡”[90],何氏家破人亡。五年的逃亡生活,困苦至极,“诚岭南罕有不幸家,罹池鱼之祸,兄弟八人止二兄存,二侄一孙,余父子五人得以复生,泪思避难六载,不日不忧一死。日无温饱夜无枕毡,度日如年,朝不保夕”。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逢皇帝大赦,何崇祖携子侄等人始返回故乡:“诏赦内大辟以下咸赦之。吾(何崇祖)与子侄、家僮回乡”[91]。《家记》编年至此结束,大约洪武二十一年(1388)何真去世以后的事迹,并非何真所撰之家记,为使后世子孙不忘前耻,何崇祖根据叔伯兄弟的口耳相传和自己的亲历,详尽地记录了此后十年何氏家族的种种事迹,包括东躲西藏的逃亡生活也巨细无遗地收录进去。《家记》附录了何真的诗文,以及明初儒士宋濂、方孝孺、孙撰写的诗文。[92]

《庐江郡何氏家记》详细再现了元末明初以何真为代表的广东乡豪势力崛起直至衰落的历史过程,折射出乡豪与地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的复杂关系。作为广东海盐的生产中心,东莞盐场的重要性在《庐江郡何氏家记》中表露无遗。元末,广东社会群雄竞起,东莞境内势力最强的乡豪们占据了四大盐场和盐栅。很显然,豪强控制盐场,不仅控制食盐生产和运销,实际也控制这些地区的盐民。何真的崛起,与控制东莞、惠州地区的盐场密不可分。年轻时的何真曾获授惠州淡水场管勾一职,起事后曾依靠割据东莞盐场的几个豪强势力,原配去世后又娶黄田场盐官的女儿,平定岭南的军事策略之一则是将最难攻克的盐场豪强排在最后一网打尽,皆显示出东莞盐场之于东莞地方政治的重要性。这些信息,都是在其他史志文献中难以发现的。宋元时期乡豪控制盐场社会的现象,提示或许需要谨慎对待王朝统治下的食盐专卖制度。就广东而言,宋元食盐专卖制度似与明代以后的食盐专卖制度有所不同,无论是盐民的户籍管理,还是食盐的运销,宋元时期官府力量似乎并没有渗透入盐场社会,那里依然是乡豪势力所控制的社会。他们有独特的管理食盐生产、运销的一套办法,这种办法大略区别于明代以后的官营盐场、专商引岸的制度。《家记》虽然没有详尽地描绘元明之际广东食盐生产、运销的全貌,但管中窥豹,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解读乡豪势力与盐场社会、地方政治的关系。

【注释】

[1]嘉靖《惠州府志》卷2《沿革》,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304页。

[2](宋)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卷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471册,商务印书馆(台北)1985年版,第208~209页。

[3](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160《岭南道四·浈州(改为惠州)》,《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第470册,商务印书馆(台北)1985年版,第489页。

[4]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天禧五年十二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第315册,商务印书馆(台北)1985年版,第523~524页。

[6](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卷9788《食货》23之16《盐法·广南路》,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5182~5183页。参见(元)脱脱等:《宋史》卷90《地理六·广南东路》,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239页。

[7](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5载“广西盐法”条有“每箩一百斤”之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348册,商务印书馆(台北)1985年版,第429页]又,《宋会要辑稿·食货》也有“每箩一百斤”之语。[(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卷9791《食货》27之26,第5268页。]

[8]参见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第73~84页。

[9]郭正忠认为宋代广南东西路盐丁总数为2万名左右。参见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第108页。

[10](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卷9791《食货》27之1 ,第5256页。

[11](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79《乞免循、梅、惠州卖盐申省状》,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宋集珍本丛刊》第81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625页。

[12](宋)洪迈:《夷坚支志》戊卷2《淡水渔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第1047册,商务印书馆(台北)1986年版,第522页。

[13]万历 《粤大记》载宋代大奚山(即香港大屿山)良民以鱼盐为命,反映出广南路盐户生计的普遍性:“大奚山半入海中,寇攘所聚,虽良民亦以鱼盐为命,急之则散入贼中,不可禁,所从来久。”万历《粤大记》,卷8《宦迹类·潘畤》,《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30页。

[1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卷9791《食货》26之7、8,第5237页。

[1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4,景祐元年(1034)三月丙寅,《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编年类315册,商务印书馆(台北)1985年版,第754页。

[16](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卷9791《食货》26之11,第5239页。

[17](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卷9791《食货》26之25~26,第5246页。

[18](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卷9791《食货》26之28,第5247页。

[19](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卷9791《食货》26之25~26,第5248~5249页。

[20](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卷9791《食货》27之18,第5264页。

[21](元)脱脱等:《宋史》卷35《孝宗三》,第691页。参见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1~133页。

[22]据戴裔煊《北宋、南宋提举盐事官表》考证,广南东路于宣和、靖康间提举广东盐香黄昌衡任,另有淳熙八年(1181)广东提举黄定、嘉定八年(1215)广东提举黄自求、嘉定十七年(1224)黄晟任。嘉熙元年(1237)广东提举巩峤任。刘克庄则为嘉熙四年(1240)任。从本申省状内容来看,“黄提举”可能是指嘉定十七年在任的黄晟。参见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第179、219、220页。

[23](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79《乞免循、梅、惠州卖盐申省状》,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宋集珍本丛刊》第81册,第625~626页。

[24]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第318页。参见梁庚尧:《南宋广南的盐政》(上),《大陆杂志》1994年第1期。

[25]郭正忠:《宋代的私鹾案和盐子狱》,《盐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26]万历《惠州府志》卷2《事纪》,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参见方志钦、蒋祖缘主编:《广东通史》(古代上),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28~929页。

[27]万历《惠州府志》卷2《事纪》,第33页。

[28]方志钦、蒋祖缘主编:《广东通史》(古代上),第936~937页。

[29](明)宋濂等:《元史》卷91《百官七》,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14、2325页。

[30]陈高华等点校:《元典章》卷9《吏部三》,中华书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44~345页。

[31](明)宋濂等:《元史》卷91《百官七》,第2314页。又,《元典章》载“古隆场”,与《宋史》、(元大德)《南海志》(残卷)有出入。参见陈高华等点校:《元典章》卷9,《吏部三》,第345页。

[32](元大德)《南海志》(残卷)卷6《盐课》,第7页。

[33]张国旺:《元代榷盐与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150页。

[34]本小节参见段雪玉:《乡豪、盐官与地方政治:〈庐江郡何氏家记〉所见元末明初的广东社会》,《盐业史研究》2010年第4期。

[35]参见汤开建:《元明之际广东政局演变与东莞何氏家族》,《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03~121页。刘志伟:《从乡豪历史到士人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第49~69页。科大卫:《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1~83页。

[36]“何荣祖《家记》一卷,何真子,纪真事”,(清)张廷玉等:《明史》卷97《艺文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81页。

[37]郑振铎辑:《玄览堂丛书续集》第四册,国立中央图书馆影印本,1947年。

[38]刘志伟:《从乡豪历史到士人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第53页。

[39]宣统《东莞县志》载“县邑附郭,物博地广,东自棠梨,西及榕木,居民鳞贯十余里,以所家近市,故商贾百工豪右轻侠,杂厝不纯,然其君子各以文雅矜尚,自胜国以来所称科目渊薮,实在于是”。宣统《东莞县志》卷9《舆地略八·风俗》,第148页。

[40]今东莞市茶山镇有何屋村,村民多姓何。另,附近有黄屋村,“传说此地为宋代一名员差头领的封地,故名员头山”。参见《广东省东莞市地名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28页。《东莞茶山何屋村何氏族谱》记载何氏祖居南雄,历十世。何氏嗣祖迁东莞城西栅口,复迁员头山(今茶山黄屋、刘屋二乡)。明初封东莞伯的何真,为入莞后第五代孙。香港萧国健教授则认为何氏子孙分两支相传,一支世居东莞笋岗松围下(今深圳市),一支是何崇祖的后代,分别居住在东莞之江头、笋岗、大莆。参见萧国健:《深圳地区之家族发展》之肆《笋岗村何氏》,转引自汤开建:《元明之际广东政局演变与东莞何氏家族》,第121页。

[41]《家记》第3页。(www.xing528.com)

[42]《家记》何真病逝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享年67岁,按虚岁计算需减去一岁,可知何真出生于公元1322年,也即元至治二年。

[43](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85《孙传》,第7331、7332页。

[44]《家记》第4页。

[45]《家记》第5页。(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30《何真传》:“元至正初,(何真)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

[46](元)脱脱等撰:《宋史》卷90《地理六·广南东路》,第2239页。

[47]元大德《南海志》卷6《盐课》,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注:此处载盐场十三,唯不载海晏场,元大德《南海志》卷6《盐课》载十四处,收海晏场。《元史》何故缺载,存疑。

[48](明)宋濂等:《元史》卷91《百官七》,第2314页。

[49]《家记》第5页。

[50]封微之,东莞枫涌寮步人,元末据寮步,后为王成所杀。参见《家记》第8页。

[51]《家记》第5页。

[52]王成,又名一诚,字可成或可诚,乃东莞石冈巨绅王梦元次子,王梦元多次聚兵平寇,声名远播。至正十一年(1351)后,东莞群雄并起,王成“捐赀募士,屡抗大敌,以功授广东道副副元帅”。宣统《东莞县志》卷91,《金石略三·王府君墓铭》;卷92《金石略四·故宣武将军广东道副元帅王君夫人黎氏墓志铭》。第971~974页。注:《家记》第6页之“君冈王成”,疑误,当为“石冈王成”。

[53]《家记》第7页。

[54]《家记》第8页。

[55]《家记》第9页。

[56]《家记》,第8~11页。

[57]《家记》,第12页。

[58]《家记》,第13页~16页。

[59]《家记》,第17页。

[60]《家记》,第18页。

[61]《家记》,第19~21页。

[6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30《何真传》,第3834、3835页。

[63]汤开建:《元明之际广东政局演变与东莞何氏家族》,第108~109页。

[64]《家记》,第21页。

[65]宣统《东莞县志》卷91《金石略三·王府君墓志铭》,第971~973页。

[66]《家记》,第22~23页。

[67]《家记》,第22~27页。

[68]《家记》,第27~29页。

[69]《家记》,第28~37页。

[70]《家记》,第37页。

[7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30《何真传》,第3834、3835页。

[72]万历《广东通志》卷24《郡县志·人物二》,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省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579页。

[73]《家记》,第37~44页。

[74]注:胥江位于今广东佛山市三水区。

[7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30《何真传》,第3834、3835页。

[76]《家记》第45~46页。

[77]《明太祖实录》卷31,洪武元年三月甲戌条。《明实录》,“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台北)1962年版,第536~537页。

[78]《家记》,第48页。

[79]崇祯《东莞县志》卷6《艺文志一》。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汤开建先生认为,朱元璋区别对待何真的势力,其部将大多获授官职,而家人却无一授官,说明朱元璋虽然起用何真,但又要防范其尾大不掉,重新称霸广东。参见汤开建:《元明之际广东政局演变与东莞何氏家族》,第115~116页。

[80]《家记》,第50页。

[81]《家记》,第50页。

[82]万历《广东通志》卷8《藩省志·军制》。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省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页。

[83]《家记》,第51页。

[84]明初卫所中的总甲、小甲应为卫所的基层建制,其编制形式为总小甲,编制原则为每10名军人设一小甲,每50名军人设一总甲。参见王裕明《明代总甲设置考述》,《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151页。

[85]《明太祖实录》卷141,洪武十五年正月乙未,第2225~2226页。卷149,洪武十五年十月戊子,第2350页。

[86]《家记》,第66、67页。

[87]天顺《东莞县志》卷2《历世事迹》,第19页。

[88]《家记》,第77页。

[89]《家记》,第81页。

[90]《家记》,宣德九年(1434)何崇祖序。

[91]《家记》,第89页。

[92]《家记》,第90~9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