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发展规划研究及实施

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发展规划研究及实施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当前我国城市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的依据在于:专业培养与市场供求失衡。研究创新城市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适应我国副省级城市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和特色发展的需要;既是城市综合大学主动服务所在城市乃至区域发展的要求,也是城市综合大学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而对于加速所在城市乃至地方大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发展规划研究及实施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理想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标准样式及运行方式。它既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但它又不是具体的技术技巧或实践经验的简单总结。[2]当前我国城市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的依据在于:

(1)专业培养与市场供求失衡。据对我国15 所副省级城市大学专业数据调查显示:开设专业为31~40 个的高校有2 所,41~50个专业的高校为6 所,51 ~60 个专业的高校为4 所,60 个以上专业的高校有3 所。[3]高校间专业设置同质性明显,部分高校专业设置缺乏对市场的适应性,特色缺失。

(2)培养模式与现实要求错位。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后大众化的今天,一些高校仍沿袭精、尖、深“窄口径”的精英教育模式,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校企结合”名不副实,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需求,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而调整,使人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固化、单一和同质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4]

(3)实践环节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低。对用人单位调查显示,63.2%的单位看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72.2%的大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其中从事家教、推销、文员、其他和未选分别占参加过实践学生总数22.7%、29.6%、6.4%、12.6%和28.7%。可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过于简单,与行业工作岗位所需能力匹配度低,甚至与专业知识无关,不利于专业实践知识、技能的获取和大学生就业技能的提高。[5](www.xing528.com)

(4)知识创新和教学评价陷入误区。一些高校的教学内容仍然普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周而复始地讲述书本知识,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高校对学生毕业、学位、评优、评奖等评定的重要权重是课程成绩,核心是考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情况,这种导向促使学生只关注课程成绩,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

对美国高技术与城市发展转型的研究显示,高技术的成长过程正是城市的建设过程。在这些城市成长为全球经济新中心的历程中,教育在提升城市竞争力中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张扬和极致的彰显。教育直接承担着新型城市发展动力源的角色,为城市的新型发展路径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它们正在证明,教育优势具有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属性。[6]我国15 所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在我国地方高校中所占的比例虽不到2%,但由于所在城市均是区域发展政策的中心城市与核心地带,囊括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所有龙头地带,如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洲(海西开发区)等,以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地区。[7]它们中有9 所处于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带,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达地区,也是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地区,6 所也分布在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区域上。[8]城市综合大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区域性战略和地方大学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研究创新城市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适应我国副省级城市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和特色发展的需要;既是城市综合大学主动服务所在城市乃至区域发展的要求,也是城市综合大学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而对于加速所在城市乃至地方大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