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五座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分析

十五座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分析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概念,其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辅相成。《教育大辞典·高等教育卷》,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教育国际化是指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以及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方面。教育国际化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国

十五座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分析

所谓应用性教育,是区别于传统高校定位于学术性教育,以技术教育为主体并拓展至其他新兴应用性学科专业的高等教育类型。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修订稿),将幼儿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按0 至6 顺序排列。中学后教育相当于高等教育,主要部分是5,包括大专、本科、硕士。5 又分为A、B,5A 是理论型,5B 是实用性、技能型,适用于具体职业。5A 相当于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它包含地方本科院校;5B 相当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5A 又可分为5A1 与5A2,5A1 是按学科分类,一般是为研究做准备的,5A2 主要按行业分类,一般是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8]应用性教育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0 世纪中叶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推动知识经济的产生,促使高等教育出现新的形态;应用性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应运而生,在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实施应用教育的本科院校和就读的学生超过90%。[9]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中真正实施应用教育的原本为数不多,近些年有逐步加强趋势。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具有很强的区域性,这种区域性表现在与区域经济的紧密关系上,从人才培养模式考量,应用性教育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既重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注重操作技能的掌握,所培养的人才既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10]它是以育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现实工作岗位所匹配的素质要求为培养目标,开拓学生的学科专业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和专业技能,并强调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所谓创新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开发创造性能力为目标,在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的过程中,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意识和传授方式,尽量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增强创新意识,着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能力,造就知识开拓型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11]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根本追求,而“人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培养与形成”。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人的发展基础之上,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因此,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是促进人的发展,这也是教育内在价值所在。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发展人的创新思维等优秀品质,把受教育者的创造意识变成现实能力,全面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创新能力是人类智慧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集中表现,它是人们能动地改造自身和客体的强大推动力[12],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真正从守成性、维持性教育向创新性、创造性教育转变,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向注重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转变,彻底改变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创造出一种适合于个体、社会、国家和全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要求的新教育。[13]这一转变涉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教育评价标准的全面的、根本的变革。[14]它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美国的科技之所以领先世界,关键在于美国的大学长期以来在推进创新创造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独具匠心,强调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十分重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并特别注意把两者融合起来营造一个整体最优的环境。早在1906年美国E.J.普林德尔发表的论文《发明的艺术》标志着创造学的产生,它为美国后来大规模的创造力开发和专门的创造力研究奠定了基础。[15]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开设了创新力开发课程,而且始终关注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能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我国至今尚不能称作创新型的国家,其原因就是我国在研发中经费投入不足,缺少原创性的成果,自主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应用率比较低。[16]反思教育,我国对于创造学的研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其研究始于20 世纪80年代的翻译、介绍国外创造学知识[17],之后经历了从“创造技法”的介绍、开发到初步对创造力全方位研究的过程。[18]如何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一直成为包括地方高校在内所有高等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20世纪末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教授提出了“SSR 创造教育模式”(简称“SSR 模式”),它是Study independently,Seminar,Research 的英文缩写,分别代表的意思是“自学”、“课堂讨论”与“科学研究”。[19]创造教育属于高效性的教育,它不是改变教育的社会职能,而是更加强化它的职能,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生产服务和为社会生活服务。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概念,其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辅相成。创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创新是在原有知识、技术和技巧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现和突破。创造、创新具有的内在关联性,但“创”的程度、形态、阶段却不同,它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地方高校要真正有效实施创新创造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其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创新教育评价标准的设计和不断地完善。

所谓国际性教育,这里不得不提到国际大学协会IAU(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该协会在综合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20]。《教育大辞典·高等教育卷》,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教育国际化并非是西方化,也不是国际趋同化。教育国际化是指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以及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方面。教育国际化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1]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国际性”概念。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国际性”是两个稍有区别的概念。“国际性”强调的是一种属性,或是特点,“国际化”更多强调的是一个过程或是趋势。二者共同之处,都是关注本土文化之外的文化,坚持多元化的发展。“国际化”与“国际性”,只是在构句方面有差别,没有太多词义上的差别。[22](www.xing528.com)

尽管“三性”教育在着力点上各有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处,目的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更加优化和提升,地方高校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性”教育这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育的创新性是基础,是核心。培养地方需要的创新人才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性城市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的义不容辞职责和使命,在实践中经过持续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三性”教育模式体系,能有效促进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从而使更多的受教育者能成为未来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凭借其整体的优良素质主动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