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卷结构设计与内容选择:完美解析

问卷结构设计与内容选择:完美解析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者们通过问卷的精心设置,揭示了在研究中大量无法通过直接观察、测量而获得的概念和特征,获得大量与这些因素作用机制相一致或比较接近的关系、程序和结构性信息,证实了在学习和工作领域中的部分假设,还形成了一些新的命题,也发现了个体在参与学习和生活,投入工作中的潜在的趋势与特征。进行博士生科研投入问卷的设计。

问卷结构设计与内容选择:完美解析

本研究将使用的调查工具是自编的博士科研投入量表。该量表借鉴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克西博士的博士生科研投入量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本校博士生的离校调查问卷澳大利亚研究生科研经历调查问卷以及由加州伯克利大学编制,由国内学者汉化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经历(SERU,The Student Experience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调查。其中SERU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起,旨在通过世界范围内不同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经历的数据比较,获得真实的、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分析学生真实的学习与生活状态,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生成院校规划和教育决策提供经验证据。参与SERU联盟的包括来自中国、美国、巴西、南非和欧洲的多所著名研究型大学。这些大学与伯克利的SERU工作人员合作,共同开发和实施SERU调查。在进行问卷编制时,还参考了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团队编制的全国研究生科研经历调查问卷的部分内容。

(一)国内外现有问卷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所使用的调查工具,它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可以为本研究在设计调查工具时参考,同时也与本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存在诸多不相适用的局限性。

1.国内外现有问卷的主要特点

综合分析国内现有的相关问卷,可以看到这些问卷具以下一些特点。

充分考虑多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学者们通过问卷的精心设置,揭示了在研究中大量无法通过直接观察、测量而获得的概念和特征,获得大量与这些因素作用机制相一致或比较接近的关系、程序和结构性信息,证实了在学习和工作领域中的部分假设,还形成了一些新的命题,也发现了个体在参与学习和生活,投入工作中的潜在的趋势与特征。前面所提及的问卷在内容上彼此借用了概念,对于学生投入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到工作投入的要素,在进行工作投入的时候,没有完全脱离学习因素的影响,在进行科研投入时,更是把它视为了学习与工作的不同性质的活动状态的融合体。

系统性设置问卷中的问题。前面所提及的问卷因为测量目的的特殊性和测量对象的复杂性。研究对象的特征必须借助于多个问题项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才能对研究对象的特征和性质窥见其全貌,接近于问题的本质。所以部分问题具有不可更改性、不可拆卸性。所以对问卷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明确问题项与测量目的之间的关系,而不去盲目使用问卷的问题项,也不随意对原问卷进行增删。前面所提及的问卷针对研究生的问卷较多,有的是既包括博士生,也包括硕士生。问卷多从融合、立体的角度去观察。且部分问卷明显是需要配合其他问卷调查,才能得出相关结论,如博士生入学调查问卷、研究生离校调查问卷、研究生选择导师意愿调查、研究生择业调查、研究生择校调查等等。本研究将对这些问卷进行甄别和研究。

前面所提及的问卷,在题量上都非常大,在时间成本和研究经济成本上对研究者有一定的要求。这些问卷比较适合于有丰富社会资源的机构和组织开展大面积的研究。本研究是个人出于对博士生培养制度创新问题的兴趣而设计的研究,存在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的特殊性。所以在题量上须重新考虑研究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问卷设计。

商业服务性质明显。无论是哈佛大学对博士生所做的离校调查,还是麻省理工学院对研究生所做的年度调查,都是以教育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向服务对象所提出的调查,其调查的直接目的是对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行真实的反馈。调查者不是以第三方的身份在进行调查,也就是调查内容与调查者自身存在紧密的联系。这会影响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调查的质量。但这些问卷在设计和施测过程中,也努力通过技术手段和限制措施来避免问卷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国内外现有问卷存在的局限性

通过对国内外与本研究主题的相关问卷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调查工具存在一些局限性,它是在借鉴国外问卷时应该注意进行改进的地方。

问卷存在地域适应的局限性。国外的问卷主要来自芬兰、美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在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宏观的教育环境上与中国存在差异,如研究生招生制度上的差异,研究生学业评价指标上的差异,研究生进行资助制度上的差异,研究生群体在国际化水平上的差异,以及国内外在指导研究生教师在合作和分工模式上所存在的差异会导致国外的调查工具对国内的研究对象不适应。

关注对象的特殊性。国外问卷关注的重点是留学博士生对校园生活和对北芬兰文化的适应过程与适应情况。本研究重点关注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留学生研究团队针对本校中来芬兰求学的外国留学生所从事的研究。发现该团队精心设计的调查工具对本研究会产生研究信息的补充作用,对本研究选择研究思路具有参考作用。这个团队主要对外国留学生的校园文化和宏观的异域文化加以适应的过程和问题进行调查。其研究的基本假设是文化因素在博士生科研参与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在所接触到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都具有极强的同质性,所以在考虑相关变量设置以及研究假设的提出时,会与芬兰的留学生研究团队的研究存在区分性。

综合以上分析,本问卷对以上问卷的吸收的重点应是从问卷中发现“投入”的基本维度,寻找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学习和科研参与(投入)的共性问题,批判性地利用这些研究成果中的一些研究思想,形成研究导学关系和博士生科研投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相关变量。进行博士生科研投入问卷的设计。本问卷对博士生科研投入的维度的设定,充分吸收了工作投入和本科生投入等成熟问卷的有用成分。

(二)博士生科研投入问卷内容与维度设计

1.博士生科研投入问卷内容设计

本研究在设计问卷时,会遵循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在分析研究的时间条件、经济条件以及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这些研究对象的特征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精心设计,确保问卷的信效度,使之成为有效的测量工具。

(1)问卷设计原则

根据前人的研究,在进行问卷编制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有效开展调查,获取有价值的研究信息与研究资料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基于文献调查和已经形成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综合考虑本研究的调查对象的特点,结合本研究所设计的研究框架。本研究在进行问卷编制时,考虑以下一些原则:客观性,准确性,易操作性。

在设计本研究所需要的问卷时,首先考虑了客观性原则。在设计问卷时,考虑填写问卷的对象的特殊性。就国内博士生的读博特点而言,博士生在一年级进行课程学习时会集中在一起进行学习,而在撰写论文前后居住和生活相对较分散。博士生的学习生活模式存在学科差异,理工科学生在实验室里学习和研究的时间多,文科则多在图书馆、资料室的时间较多。此外,新出现的专业型博士生在校攻读学位的时间相对较短,在学习和研究生活模式上处于更为分散的状态。基于博士生的时间少,能接触的机会少的特点,在问题项的设计形式上尽量简单化,在操作上耗时应该短。在设计问卷前,对博士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进行大致的了解,如在问卷中涉及了导师的情况,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博士生论文的相关信息的了解,一部分学校无论是什么学科性质,都采用了双导师制或导师组指导博士生制度,而另一些学校则采用单一导师制,这些情况在问卷设计时必须考虑。

其次,考虑了收集信息的准确性原则。为了更为准确地收集到与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信息和科研投入信息,对问卷填写人的身份进行确认,保证他们是在读博士生或毕业时间不超过三年。考虑博士生在网上填写可能出现因事中断的情况,问卷填写规则设定时,设置了问卷在填写过程中中断,可以从中断的地方继续开始,在此基础上重新计算问卷人填写问卷的时间。同时,对问卷填写人的网络IP地址进行锁定,同一IP不允许重复填写,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为更为准确地收集到有用信息,减少与博士生的间接沟通环节,用电话或网络直接与问卷填写人联系,以方便对问卷的填写要求进行说明,方便对问卷中的模糊信息进行确认,更方便对问卷填写人的后期追踪。为了保证博士生的信息填写的准确性,对填写人的填写时间进行记录,在问卷回收处理过程中,可以计算出问卷人在填写问卷时所使用的平均时间。可以筛选出填写时间过长和过短的问卷,最终可以判别信息的可靠性,以确保问卷的信息质量。

最后,在问卷设计时,考虑了易操作性这一原则。在进行问卷设计时,本研究完全采用了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操作,通过手机、微信、短信及电子邮件的形式来进行问卷发放。问卷中的问题项在形式上尽量采用手机或电脑网络平台上均可以操作的评分题,复选题和单选题的形式,这样做既符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普遍使用手机微信、短信和电子邮件进行信息交流的事实,也符合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时间紧张,不方便频繁打扰或长时间占用人家时间的实际情况。

(2)问卷设计基础

本研究设计并使用的调查工具是博士生科研投入问卷。基于对国内外的文献综述和相关量表、问卷的研究,将博士生科研投入的主要内容设计为以下七个部分:导师师生交往风格、博士生人口学变量,博士生常讨论问题的职业,博士生常讨论重要问题的关系,博士生科研投入状况,博士生读博经历满意度和博士生科研自我效能感。

就文化属性而言,博士生科研投入既是博士生个人的科研投入,也是博士生群体的科研投入。博士生是一个个体的人,对科研会有差异性的期望,差异性的认知方式。(www.xing528.com)

就投入本身的取义而言,投入首先是在形式上的“卷入”,投入的主体必然进入科研活动的范围,与相关活动产生联系,必然在这一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和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判断。个体多大程度上会理解自己的义务,多大程度上理解自己的责任。其次,投入是一种行为,它在目的性活动中多大程度上会花费时间和精力,以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去应对活动中的各种困难。再次,投入是一种情感,它表明了行动者对任务的理解,对关系的理解和对行动结果的期望。

通过文献的研究,科研投入与博士生之间具有更多的匹配性因素。博士生具有准科研人员的身份,部分学科的博士生实际上已经在独立申报项目,独立从事科研,甚至自己带领科研团队,他们具有了正式科研人员的能力,具有了正式科研人员的身份。对于多数博士生而言,他们仍然是准科研人员的身份,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们所开展的活动仍然是学习学术基本准则,学习科研的基本程序,学习科研的基本知识。博士生的科研与硕士生的科研活动存在科研复杂程度上的差异,与本科生的科研活动相比,其独立科研的成分更多,研究问题更为复杂,综合性更强,操作难度更大,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联系更为紧密。博士生作为学生,其投入行为部分适合用本科生的学习投入来进行测量和评价,但其学习的成分和学习的方式会与本科生硕士生有所差别,所以在对博士生的学习投入进行测量和评价时,需要考虑博士生的成人学习特征和准研究人员甚至是正式科研人员的学习特征。制定问卷时,要考虑博士生的特殊性。国外文献把博士生的科研活动视为一种工作而从工作投入的角度去测量博士生的科研活动。这是因为博士生科研活动部分会与产品,与成果相联系,也会与成本相关联,也是因为博士生的科研活动具有固定的程序,有固定的地点。科研活动也会获得数量不一的回报。博士生的科研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对于博士生个人在事务管理的计划方面会有所要求,不同的博士生会有不同科研计划和科研项目管理的能力。博士生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也因为各自的学习背景、工作背景、家庭背景和科研经历有所差异。因为科研条件不一样,博士生付出同样的努力,有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取得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会反过来影响博士生的自信,提升博士生继续从事科研活动的兴趣。

(3)问卷形成步骤

本研究中所要使用的问卷主要通过两个主要步骤来完成,一是文献研究,二是对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进行访谈。

文献研究。在进行问卷编制时,本研究对博士生社会化,博士生学习,博士生退学问题,博士生的学习经历,博士生的求学满意度等相关研究材料进行了研究,从国内外了解与博士生科研投入相关的测量工具,对它们的理论基础,研究核心问题和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它们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也对它们在编制调查工具时的思路变化,进行问卷编制时的维度设置与区分办法等进行了分析。

除了对与博士生的科研投入相关的成型的调查工具进行研究以外,也对与博士生科研投入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如何编制问卷,编制问卷的方法与原则。从与博士生学习和研究相关的描述性文献,在数据库中的博士生的科研成果摘编等资料中,发现与博士生的科研活动相关的信息,从而总结博士生的科研活动的内容,博士生科研活动的形式,博士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的问题。

本文作者也部分参考了一些学校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管理文件,对博士生导师的管理文件,博士生导师指导博士生的手记、指导心得,从导师角度来了解博士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过程中的问题与特征。

通过文献总结,形成了研究问题,研究假设和调查工具中所必需的问题项。

个别访谈。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本学科之外的博士生的科研参与和科研活动的投入情况和投入问题,本人对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在国外就读的19名博士生进行了个别访谈,访谈的主要问题是博士生参与导师课题情况,受到资助情况,主持科研课题的情况,科研过程中的成功感和失败感的来源。

2.各变量的测量维度设计

(1)对导学关系的测量维度设计

本研究在测量导学关系时,基于导学关系的定义,吸收与导学关系紧密相关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师生交流、指导行为、指导风格等因素的测量思路,考虑了信任在导学关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对国内外现存相关文献进行取舍,形成了测量导学关系的两个维度,一个是信任维度,一个是影响维度。形成更适合于从教育学角度去观察与博士生紧密相关的师生关系的量化特征。

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对导学关系相关的概念进行了操作和测量,形成了有效的测量结构与测量维度。国内外学者注意到了导学关系中的导师指导频率的意义与影响,“导师的指导频率是影响博士学位完成的重要因素”[2]。国内有学者为了测量和描绘出博士生培养状况,设立了七个指标,包括:学科水平、学术氛围、导师指导、教学管理、科研条件、研究训练、奖助学金[3],导师指导是七大指标之一。国内学者总结了国内外名师出高徒的秘密,“科学眼光、前沿研究工作、科学的教育培养方法、导师的品质人格魅力、独特的学术交流形式”[4],对优秀导师可能培养出优秀博士生的因素进行了总结与提炼,从另一个视角确立了研究导学关系的结构与维度。彭国华从分析激励功能出发,分析了导师能对理工科博士生科研产生激励作用的因素,包括道德修养、学术、科研水平、对学生关爱、治学态度、专业知识、指导方法[5]。还有学者用三因素框架分析师生关系,第一因素是导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第二因素是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态度,第三因素是学生个人因素[6]。也有学者测量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包括了投入精力、指导制度、指导方式和指导内容,具体包括导师交流频次、导师指导学生数、其他导师制度、多导师制、双导师制、课题与论文密切相关、课题与论文一般相关、课题与论文略有相关、导师指导研究方法[7]心理学领域对中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测量,其测量的维度对于本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初中生的师生关系的维度主要包括亲密性、依赖性、冲突性,强调了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显示出了对于师生关系中的信任因素的高度重视。互动论视域下积极师生关系的构建包括:通过“姿态理解”,增强彼此信任,形成“适应性互动”;通过“期望内化”,实现目标趋同,生成“凝聚性互动”;通过“角色扮演”和“角色创造”,完成“合作性互动”[9]。以信任为根基,以对话为手段,以法治为衡器是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管理的三大基本路径[10]。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是构建师生关系的基础和前提[11]。布贝尔认为师生关系中的信任元素很重要,布贝尔的师生关系主要元素包含了:确立“人”的存在为教育之本的理念;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调节好师生之间的距离[12]。对于师生来说,强化二者之间的信任,将师生身份作为一种“天职”,进行个性化的交往,创造性地对待师生冲突,把握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是建构师生机体应有的诉求[13]。信任是测量社会资本关键指标[14]。信任是师生对话关系得以存在的基础,“肯定他者”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而“包含”则是师生关系的本质[15]。教师的亲和力来自对学生的爱、信任与尊重[16]和谐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和创造。在这种关系当中,学生能够体验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形成自觉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7]

表4-1 对导学关系的测量

(2)对科研投入的测量维度设计

国内外基于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进行测评的目的和探究提高博士生科研参与效率的目的,存在大量的问卷和单一的量表,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一些名校研制了针对本校博士生的离校问卷,均涉及了对博士生科研参与情况的调查,从工作投入和学习投入的角度,本研究除了了解博士生在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的基本想法,行为状态与特征,还试图较为精确地测量博士生在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的“投入度”,参照WilmarSchaufeli对工作投入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维度,增加了对博士生科研活动参与过程中的“投入度”的观测,测量了博士生科研投入的活力度、专注度和奉献度,具体而言,活力是指个体具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理韧性,自愿为自己的工作付出努力而不易疲倦,并且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不懈;奉献是指个体具有强烈的意义感、自豪感以及饱满的工作热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并勇于接受工作中的挑战;专注的特点表现为个体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并能以此为乐,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而不愿从工作中脱离出来。为此,对于博士生科研投入的测量,目的在于测量博士生科研参与的基本状况和特征、博士生科研参与的活力度、专注度和奉献度。结合国内外的博士生离校问卷的问题项、对国内部分博士生的访谈结果,以及工作投入的三个测量维度,从科研投入认知、科研投入行为和科研投入情感三个维度测量了博士生的科研参与的量化特征。在对博士生的科研投入水平及质量进行测量时,本研究将博士生科研投入的维度设计为以下几个维度:科研投入认知,科研投入情感,科研投入行为。这几个维度的子维度具体包括:科研投入行为维度所包含的子维度分为科研投入的活力度,科研投入的奉献度,科研投入的专注度等三个维度;科研投入认知维度主要包括对科研活动性质的认知,对科研项目的认知,对科研状态的认知,对文化与科研关系的认知,对科研活动及科研目的功利性和学术性的认知,对科研活动或科研项目与实践的关系的认知,科研投入情感维度主要是对项目的情感,对科研环境的情感,对科研同伴的情感,对待科研过程中的偶发性事件的态度。

表4-2 对博士生科研投入的测量

(3)对博士生自我科研效能感的测量维度设计

表4-3 博士生自我科研效能感维度设计

管理学、心理学及组织行为学对于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已经比较成熟。一般性效能感的测量量表的信效度也得到了不同学科领域内的学者们的公认。但是,学界普遍对一般性效能感与特殊领域和特殊群体的效能感的关系还存在争议,较多学者认为需要对一些具体领域的对象的“自我效能感”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测量办法来进行测量。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知道,学界还没有一份权威的量表可以专门用来测量博士生的科研效能感,而在现存文献中,前人对于知识员工的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测量已经比较成熟,其量表本身的信效度和在不同环境下的多次测试及应用效果也已获得认可。鉴于前人在测量知识型员工的默会知识时,把它操作化成了与知识型员工的科研效能感等效的概念,而知识型员工的属性与博士生存在极大的相似性,本研究借鉴了国内学者的知识型员工的默会知识的测量思路,测量博士生的自我科研效能感。通过对部分博士生、专家的访谈,形成了科研能力效能感、科研程序效能感和整体效能感三个维度和相应的19个问题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