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方朔传-《白话汉书》第三十五

东方朔传-《白话汉书》第三十五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方朔,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东方朔出言不逊,自我夸耀,武帝感到好笑,让东方朔在公车署待诏,给予微薄的俸禄,没有召见。武帝听了,大笑,让东方朔在金马门任待诏,可以接近皇上。赏赐东方朔十匹帛。此后,武帝任命东方朔为常侍,留在身边,受到信任。太官丞上奏武帝,告东方朔无礼。东方朔免冠谢罪。又赐予东方朔一石酒、一百斤肉,让东方朔回家交予妻子细君。

东方朔传-《白话汉书》第三十五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武帝即位初,诏令郡国举荐贤良、方正、文学士人,这些士人来到长安,有些被安排在朝中。既而,很多士人上书,谈论得失,其中不乏自我吹嘘者,上书的士人上千,经筛选不合格者,就告诉他们,皇上已经看过上书,可以回去了。东方朔来到长安,也上书,东方朔说:“臣东方朔,从小失去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十三岁开始读书,三年后学通文史,可以满足使用,十五岁学习击剑,十六岁学习《诗经》《尚书》,能记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岁时,学习孙吴兵法,排兵布阵,调度军队,也记诵二十二万言,臣共记诵四十四万言。臣常感叹,春秋时,子路请求领军时的豪言,臣现年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臣自信有这些才能,可以担任朝廷大臣。臣东方朔冒死再拜,听候皇上召唤。”

东方朔出言不逊,自我夸耀,武帝感到好笑,让东方朔在公车署待诏,给予微薄的俸禄,没有召见。

过了很久,东方朔戏弄宫中掌管乘舆的侏儒:“皇上说你们这些人对朝廷无益,种田做事情不如常人,担任官吏不能治民,从军打仗不能杀敌,对国家毫无益处,徒耗费衣食,要杀掉你们。”侏儒听了这些话,吓得大哭。东方朔又教他们:“皇上经过时,你们就趴在地上叩头请罪。”过了一些时,侏儒听说皇上要经过这里,都趴在路边,对着武帝叩头、号哭。武帝问:“你们哭什么?”他们回答:“东方朔说皇上要杀我们。”武帝知道东方朔在捣鬼,召东方朔责问:“为什么要吓唬侏儒?”东方朔回答:“臣东方朔生是这样讲,死也这样讲。侏儒身高三尺余,俸禄是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东方朔身高九尺余,也是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吃不完,要撑死,臣东方朔不够吃,要饿死。陛下认为臣的意见可用,请给予臣合理的待遇;认为不可用,就让臣回家,别让臣在长安讨饭吃。”武帝听了,大笑,让东方朔在金马门任待诏,可以接近皇上。

有一次,武帝让几位术数家猜谜,把一只壁虎放置在盂盆下,然后竞猜,都猜不中。东方朔自我吹嘘:“臣学习过《易经》,请让臣试一下。”然后东方朔将蓍草排开布卦,对着盂盆讲:“臣以为,这是一条龙,又没有角,说它是蛇,又有脚,跂跂脉脉善于爬墙,不是守宫就是蜥蜴。”武帝说:“答得好。”赏赐东方朔十匹帛。又让东方朔再猜其他东西,连猜连中,又赏赐东方朔帛。

当时,宫中有一位受宠的倡优郭舍人,行事滑稽,常在武帝左右侍候,郭舍人说:“东方朔太狂,侥幸猜中,其实没有什么本领。臣奏请让东方朔再猜一次,东方朔能猜中,臣愿意接受鞭打一百下;如果猜不中,请赏赐臣帛。”于是,郭舍人将树上的寄生放在盂盆下,让东方朔猜。东方朔说:“是草垫。”郭舍人说:“臣就知道,东方朔猜不中。”东方朔接着说:“生肉为脍,干肉为脯;在树上叫寄生,放在盆下就是草垫。”武帝让倡监用鞭子抽打郭舍人,郭舍人痛得受不了,大呼小叫。东方朔在旁边笑着说:“嘿!口无毛,声嗷嗷,屁股高。”郭舍人生气地说:“东方朔敢于辱骂天子侍从,应该杀头。”武帝问东方朔:“为何要骂人?”东方朔答:“臣不敢骂人,只是在讲隐语。”武帝问:“隐语怎么讲?”东方朔说:“口无毛,是指狗洞;声嗷嗷,是指幼鸟待哺;屁股高,是指仙鹤俯首啄食。”郭舍人不服,又说:“臣愿意以隐语问东方朔,如果答不上来,也应该挨鞭子。”于是随便编造谐语:“令壶龃,老柏途,伊优亚,狋(yí)吽牙,是什么?”东方朔说:“令者,命也。壶者,用以盛也。龃者,齿不正也。老者,人所敬也。柏者,鬼之廷也。途者,浸湿径也。伊优亚者,辞未定也。狋吽牙者,两犬争也。”郭舍人编的隐语,东方朔应声而答,巧妙机智,难以诘难,左右听者大惊。此后,武帝任命东方朔为常侍,留在身边,受到信任。

不久,在一个伏天,武帝诏令,赐予宫中侍从生肉。负责分肉的太官丞天晚了还未来,东方朔拔出剑来割肉,对其他侍从说:“天气太热,早点回家吧,来接受皇上的赐肉。”把肉揣在怀里走了。太官丞上奏武帝,告东方朔无礼。东方朔进入殿中,武帝问东方朔:“昨天赐肉,你不等分肉就私自用剑割肉,为什么?”东方朔免冠谢罪。武帝说:“先生起来,自己检讨吧。”东方朔再拜说:“东方朔啊!东方朔!受皇上赐肉,等不及太官丞分肉,何其无礼!擅自拔剑割肉,何其豪迈!割又割不多,何其清廉!把肉带回去交予妻子细君,又何其仁义!”武帝笑了:“让先生自责,先生反倒自我夸奖!”又赐予东方朔一石酒、一百斤肉,让东方朔回家交予妻子细君。

建元三年,武帝常常微服出行,向北抵达池阳宫,向西抵达黄山宫,向南抵达长杨宫,向东抵达宜春宫。微服出行的时间,选在酎祭完毕,八九月间。武帝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还有陇西郡、北地郡的良家子弟能骑马射箭者,在宫门外聚齐,把参加活动的人称为“期门”,“期门”的叫法从此开始。每次出行,都选在夜漏下十刻,对外自称平阳侯曹寿的家人,次日黎明,众人来到终南山脚下,纵马驰骋,射杀鹿豕狐兔,与熊罴徒手格斗,在农民庄稼地里纵横驰骋。农民看着这群飞马践踏庄稼的年轻人,叫骂哭喊,聚集在一起,到鄠县县令、杜县令那里告状。县令来调查,要把他们带去见平阳侯曹寿,这些年轻人竟然举起鞭子,欲抽打县令。县令大怒,让县吏呵止,把抓获的狩猎人连同马匹一起扣押,这些人只好拿出皇宫御物证明自己的身份,纠缠很久才被释放。这些年轻人在午夜出发,直至第二天傍晚才返回,后来,干脆带上五天的干粮,五天后,武帝须到长信宫朝见皇太后,才不得不返回。武帝玩得忘乎所以,终南山下的百姓终于明白,这是皇帝微服出行,在外边游猎。然而,迫于太后的压力,武帝还是不敢走得太远。丞相、御史大夫知道皇上的心意,派右辅都尉在长杨宫以东布置警卫,又命令右内史派百姓到皇帝狩猎的地方听候差遣。再后来,又为武帝及狩猎人员安排休息更衣的地方,从宣曲宫往南,安排了十二处,中间休息时更衣,晚上在附近宫中歇宿,长杨宫、五柞宫、萯阳宫、宣曲宫去得最多。武帝觉得路途遥远,很辛苦,还要与狩猎区的百姓发生冲突,于是派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与两位能写会算的待诏,统计阿房宫以南、盩厔县以东、宜春县以西有多少户籍百姓,有多少农田,计算价值,欲将这些地方圈进上林苑,与终南山相连。武帝又诏令中尉、左右内史,统计属县还有多少可开垦土地,用以补偿鄠县、杜县的百姓。吾丘寿王将交办的事情办妥,奏报,武帝很高兴,夸奖吾丘寿王能干。当时,东方朔在旁,向武帝谏言:

臣听说,谦逊、安静、谨慎,上天会赐予祥瑞,以福祚回报;骄奢、淫逸、奢靡,上天也会有感应,会显示异象。而今,陛下修建廊台唯恐不高,游猎之地唯恐不广。如果上天没有降下灾异,三辅都可以扩大为苑囿,又何止盩厔、鄠县、杜县!奢侈超过礼制,上天就会降下灾异,上林苑虽小,事关重大。

终南山(秦岭)是天下分隔南北的山脉,南有长江、淮河,北有黄河、渭河,从汧、陇以东,西至商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汉建国以来,舍弃三河(河东郡、河南郡、河内郡),在灞水、浐水以西,泾水、渭水以南,修建国都,这里是陆海物产的富饶之地,是秦降服西戎的出发地,兼并崤山以东诸侯的根据地。终南山出产玉石、金、银、铜、铁,以及豫章、檀木、柘木等奇珍异物,难以胜数,这里是百工制造的原料产地,是万民赖以生存的宝地。这里盛产粳稻、梨、栗、桑、麻、竹箭,适宜种植姜芋,水中多产蛙鱼,贫苦百姓靠这些,家给人足,免除饥寒之忧。人们常讲,酆、镐之间的田地,号称膏土,每亩价值一斤黄金。如果开辟为皇家苑囿,用陂池隔开水利,百姓的膏腴之地将会被侵夺,上使国家的田赋减少,下使百姓的农桑受损,舍弃成功,追逐败业,五谷不登,这是一不可。良田长出的荆棘林莽,只能用来饲养麋鹿,成为狐免的家园,令虎狼出没,还要毁坏百姓的墓冢,拆毁百姓的房屋,让幼子思念故乡的美好,老人哀怨悲泣,荒冢无人祭扫,这是二不可。拓地营建,筑墙为苑,在苑中骑马东西驰骋,驾车南北跨越,挖掘壕沟河渠,仅满足天子一日的狩猎,没有这些,天子的娱乐也不会减少,这是三不可。专心修建苑囿,不顾百姓生活,荒废农业生产,这不是富民强国的好做法。

纣王在宫中修建九市,诸侯叛乱;楚灵王修建章华台,楚民流离;始皇修建阿房宫,天下大乱。愚臣不顾生死,忤逆圣意,冒犯天颜,罪该万死,说话不知高低,愿陈述《泰阶六符》,以观察天变,不可不察。

当天,东方朔向武帝献上《泰阶六符》,武帝任命东方朔为太中大夫兼给事中,赏赐黄金一百斤,仍然要修建上林苑,按照吾丘寿王上奏的规模修建。

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娶了皇帝的女儿夷安公主,隆虑公主病重,拿出千斤黄金、上千万钱为昭平君提前赎免死罪,武帝答应了。隆虑公主去世,昭平君日益骄纵,喝醉酒,竟然杀了母亲的保姆,被关押在内官监狱。因为是公主的儿子,廷尉奏请该如何治罪,武帝身边的人讲:“此前,公主已经花了重金,为儿子赎免死罪,陛下也答应了。”武帝说:“我姐姐年纪很大才有这么一个儿子,临终前嘱托我照顾。”为外甥犯罪垂泪叹息,过了很久,说:“国家法令,是先帝设立,因为姐姐而不顾先帝的法令,我还有何面目再去祭拜高庙!而且也辜负天下百姓。”批准按法律执行,尽管如此,心里仍然悲痛,身边人也陪着一起哀伤。东方朔上前祝酒:“臣听说,圣王为政,赏不避仇,诛不避亲。《尚书》讲:‘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五帝重视这些,三王还难以做到。陛下身体力行,海内百姓将会因此而各得其所,天下幸甚!臣东方朔在此举杯,冒死再拜,为皇上祝寿。”武帝起身就走,退朝回宫,晚些时,召见东方朔,责备道:“经传讲:‘说话要看时间,才不会招人讨厌。’先生今天为我祝酒,选的时间合适吗?”东方朔免冠叩头谢罪:“臣听说,太高兴会阳溢,太悲哀会阴损。阴阳变化,则会心气动;心气动,则会精气散;精气散,则会邪气生。能解除忧愁的莫过于酒,臣之所以在当时为陛下祝酒,是看到陛下主持正义,不阿私念,但又心中难过,为帮助陛下止哀。臣愚蠢,忘记忌讳,罪该万死。”此前,东方朔喝醉酒,站在宫殿上小便,被人弹劾为大不敬。武帝下诏,贬东方朔为庶人,让他在宦者署任待诏,这次对话后,又恢复东方朔为中郎,赐帛百匹。

当初,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号称窦太主,是堂邑侯陈午的妻子。陈午去世,窦太主寡居,五十余岁,宠幸董偃。董偃年幼时与母亲贩卖珠子,以此为生,十三岁时跟随母亲进出窦太主家,左右人都说董偃长得面目姣好。窦太主对董偃的妈妈讲:“我替你抚养这个孩子。”于是把董偃留在府中,教董偃读书、算术、相马、驾车、射箭,还读了一些经传。董偃十八岁加冠,出则为窦太主执辔驾车,入则陪侍窦太主,为人温柔可爱,因为是窦太主的近侍,长安的贵族也都愿意与董偃交往。一时间,董偃在京城名声显赫,号称董君。窦太主散财,让董偃结交士人,还命令中府官:“董君花的钱,一日满了黄金一百斤、钱一百万、帛一千匹,再来向我报告。”安陵县人爰叔,是爰盎哥哥的儿子,与董偃的关系很好,问董偃:“足下私自亲近汉公主,挟不测重罪,你想过怎样自保,免除杀身之祸吗?”董偃很害怕,说:“我也一直在为此事犯愁,不知该如何是好。”爰叔说:“文帝的顾城庙较远,周围没有住宿的宫殿,那里还有皇上耕种的萩竹籍田。足下何不请示窦太主献出长门园?这是皇上很早就想要的地方,如果成功了,皇上知道是你出的主意,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不用再担心有杀头的危险。如果不早点做,皇上一旦开口要这块地方,足下还能做什么?”董偃施礼道:“谢谢你的指教。”回到府中,董偃告诉窦太主,窦太主即刻奏报皇上,献出长门园。武帝看了奏章,大喜,将窦太主的长门园更名为长门宫。窦太主很高兴,让董偃以百斤黄金为爰叔祝寿。

爰叔又为董偃出主意,求见武帝,让窦太主称病,不能上朝。武帝前来问候,问窦太主有何要求,窦太主辞谢道:“妾幸蒙陛下厚恩,先帝遗德,能够参加朝请,行君臣之礼,位列公主,有封邑的收入,皇恩隆天重地,死无所恨。一旦不能侍奉皇上,尽洒扫之职,好似狗马填入沟壑,心中常有遗憾,不能了却心愿,愿陛下在百忙之余,抽出余暇,养息精神,从中掖庭返回宫中时,顺路驾临妾的花园,让妾有机会摆设酒宴招待皇上,娱乐皇上身边的侍从。如果这样死去,还有何恨!”武帝说:“太主何须烦忧?病很快就会好的。只怕我的侍从、群臣太多,让太主过于破费。”武帝回去了。过了一段时间,窦太主病愈,入宫谒见皇帝,武帝用千万钱与窦太主一起饮酒。又过了几天,武帝到窦太主的山林府,窦太主穿上围裙,亲自为武帝下厨,又引导武帝登上台阶。还没有坐定,武帝说:“希望见一下主人翁。”窦太主赶忙下殿,摘去簪珥,光着脚叩头请罪:“妾无脸见人,有负陛下,罪该万死。陛下不忍处罚,妾叩头谢罪。”皇上诏令无罪。窦太主起身戴上簪珥,穿上鞋子,到东厢房引出董偃。董偃戴着绿头巾,穿着袖套,跟随窦太主,伏在殿下。窦太主介绍:“馆陶公主的庖厨董偃冒死罪,拜谒皇上。”董偃乘机叩头谢罪。武帝让他们起身,诏令董偃穿戴衣冠,再上来见面。董偃站起来,进去穿戴衣冠。窦太主亲自捧上美味佳肴,为皇上劝酒。在当时,董偃受到尊重,还没有名号,在席上就称“主人翁”,酒宴上,大家喝得很高兴。窦太主向武帝请求,赐予将军、列侯、宫中侍从金钱杂缯,多少不等。酒宴后,董偃更是贵宠,天下人莫不知道董偃,各郡国喜欢狗马蹴鞠的剑客也来巴结董偃。董偃常跟随武帝在北宫游戏,在平乐观骑马追逐,观看斗鸡踢球,跑马赛狗,武帝很喜欢。武帝又为窦太主在宣室摆设酒宴,派谒者引董偃一起进宫饮酒。

当时,东方朔持戟在殿下值班,见此情景,放下戟,启奏武帝:“董偃有三条该杀的罪,怎么能让他进宫?”武帝问:“什么罪?”东方朔答:“董偃以人臣私下里侍奉公主,这是一宗罪。伤风败俗,败坏男女教化,扰乱婚姻礼制,伤害王道,这是二宗罪。陛下年富力强,正在学习《六经》,专心于天下政事,追随唐尧、虞舜,崇尚三代治理,董偃不学无术,抛弃经学,以奢靡为务,淫逸为宗,享狗马娱乐,极耳目欢娱,行奸邪之道,走淫荡之路,是国家的巨贼、帝王的鬼蜮,董偃可谓淫棍,这是三宗罪。春秋时,宋国有恭姬,宫中失火,恭姬遵守礼仪,等候保姆,被烧死,诸侯闻讯,心生敬意,更何况陛下!”武帝听后,沉默不语,过了很久,说:“我这次已经摆设酒宴,下次一定改。”东方朔说:“不行!宣室是先帝的正殿,不是法令允许的政事,一般人都不能进去,更何况是淫乱之人。让这种人受到鼓励,只能演变为篡逆,春秋时竖貂自阉,勾结易牙作乱;庆父死去,鲁国才得以保全;管叔、蔡叔被杀,周室才安定下来。”武帝说:“你说得对。”重新下诏,停止在宣室摆酒,酒宴改设在北宫,让人带着董偃从东司马门进去,东司马门后来改称东交门。武帝赐东方朔黄金三十斤。董偃从此受到冷落,三十岁时去世,又过了几年,窦太主去世,与董偃在霸陵(文帝的陵寝)合葬。再后来,有多位公主僭越礼制,就是从董偃开始。

当时,天下人崇尚奢侈淫靡,有很多百姓离开田园从商。武帝在闲暇时问东方朔:“我想在百姓中推行教化,有什么好的方法?”东方朔答:“尧、舜、禹、汤、文、武、成、康推行教化,这是上古的事情,离现在有几千年历史,难以讲得清楚,臣不敢谈论,愿意就近谈谈孝文帝。当时的情况,很多老人都还记得,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穿粗丝衣,足登生皮鞋,佩剑用皮条拴着,用草席充当卧席,偃武修文,穿着朴素,宫殿的帏幕用书袋缝制,文帝鼓励人们崇尚俭朴、仁义。天下人都赞赏皇帝的作风,化为风俗,民风肃然。现在,陛下认为宫殿太小,又修建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土木披上绮绣,狗马穿上彩毡;宫人头上戴着玳瑁,耳垂悬挂珠玑;宫中车戏玩耍,狗马追逐,文采斑斓,珍怪堆积;万石钟虡震耳,雷霆之鼓訇然,俳优戏,郑女舞。皇上如此奢靡,让百姓远离奢侈,不舍弃农业,太难了。陛下愿意采纳臣的建议,就把宫中的帏帐在通衢大道烧掉,把玩赏的狗马放掉,向天下人宣示,不再享用,像尧舜一样。陛下能做到这些,可以与尧舜媲美。《易经》讲:‘正其本,万事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愿陛下留心。”(www.xing528.com)

东方朔谈笑风趣,也会察言观色,在适当时机提出谏言,武帝也会采用。公卿大臣,东方朔常戏虐,无所顾忌。

武帝看到东方朔诙谐,反应机敏,常提一些问题诘难东方朔。有一次,武帝问东方朔:“先生看朕是个怎样的君王?”东方朔答:“从唐尧、舜虞的兴隆,到成王、康王的治理,都难以与当代相比,臣观察陛下的功德,应该在五帝以上,超过三皇。不仅如此,陛下有天下的贤士辅佐,公卿大臣都能够恪尽职守。像周公、召公担任丞相,孔丘担任御史大夫,姜太公担任将军,毕公高拾遗补缺,卞严子担任卫尉,皋陶担任大理,后稷担任司农,伊尹担任少府,子贡出使域外,颜回、闵子骞担任博士,子夏担任太常,伯益担任右扶风,子路担任执金吾,契担任大鸿胪,关龙逄担任宗正,伯夷担任京兆尹,管仲担任左冯翊,鲁班担任将作大匠,仲山甫担任光禄勋,申伯担任太仆,延陵季子担任水衡都尉,百里奚担任典属国,柳下惠担任大长秋,史鱼担任司直,蘧伯玉担任太傅,孔父担任詹事,孙叔敖担任诸侯国相,子产担任郡太守,王庆忌担任期门令,夏育担任鼎官,后羿担任旄头骑士,宋万担任式道侯。”武帝听了这番话,哈哈大笑。

在当时,朝廷有很多能干的官员,武帝又问东方朔:“现在朝中的大臣,譬如丞相公孙弘、大夫兒宽、董仲舒、夏侯始昌、司马相如、吾丘寿王、主父偃、朱买臣、严助、汲黯、胶仓、终军、严安、徐乐、司马迁等,都是学问闳达、善于文辞的才俊,先生认为,在他们中间,你与谁最相似?”东方朔答:“臣看他们的铲子牙,大颧骨,鼓嘴唇,长脖颈,罗圈腿,大屁股,走路摇摆,坐姿佝偻,臣东方朔虽不肖,却兼有这些人的特点。”东方朔的机敏回答,大多类似这些。

武帝欲选贤任能,量才录用,又担心大臣不能发挥作用。在当时,域外与匈奴、百越作战,国内修订、创新制度,国家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从丞相公孙弘以下到司马迁,都要出使域外,或担任郡太守、诸侯国相,直至公卿大臣。东方朔官至太中大夫,后来担任中郎,与枚皋、郭舍人等侍从在皇帝左右,只是逗笑取乐,时间久了,东方朔上书提出农业、征战、强国的谏言,顺便提到自己在朝中不受重用,希望有发挥才能的机会,引用商鞅、韩非的言论,慷慨陈词,语意诙谐,文章达数万言,武帝仍然不能重用。东方朔欲通过著述,在文章中让客人诘难,通过答问,以表明位卑不敢忘忧国,以此来宽慰自己。文章如下:

有客人诘难东方朔:“苏秦、张仪一旦遭遇万乘之主,即位列卿相,其荣耀惠及后人。你现在身为士大夫,研修先王的治国之道,仰慕圣人的治国理念,诵读《诗经》《尚书》及百家之言,掌握的知识难以计数,写在书里,记在心中,即使发齿摇落也不会忘记,如此好学乐道,明白事理;自以为才能海内无双,见多识广,机敏善辩。你尽心竭力服侍圣王也有很长时间,怎么到现在你的职务不过侍郎,工作就是执戟?是否品行还有欠缺,致使同胞兄弟都难以容忍?这是什么原因?”

东方先生喟然长叹,仰面唏嘘,回答客人的提问:“这其中的缘故,不是先生所能了解。此一时,彼一时也,岂可同日而语?苏秦、张仪时,周室衰落,诸侯不到京畿朝见王室,彼此间争强斗狠,刀兵相见,合并为十二诸侯,难分雌雄。在当时,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游说之士可以逞其才能。他们高谈阔论,身处尊位,珍宝充斥家室,仓廪难以胜计,恩泽惠及后世,子孙安享富贵。如今则不然,皇帝圣德遍布海内,天下崇敬皇室,诸侯宾服朝廷,四海内外,犹如钩带相连;国家稳固,犹如覆盆倒扣;朝廷发出政令,犹如指掌运用,整齐划一;贤与不肖,又有何区别?朝廷遵天之道,循地之理,万物各得其所;因此,服从则安,逆动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朝廷提拔,一日间青云直上;朝廷贬斥,转瞬间坠落深渊;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即使有竭尽忠诚的愿望,又怎么能知道后果?天地之大,百姓之众,岂能仅凭口舌之利得以进身。想要成功的人太多啦,已经尽心竭力,仍然困于衣食、找不到途径者还大有人在。如果苏秦、张仪与我一样,生活在当代,没有成为掌故,敢奢望有担任侍郎的机会?因此,时代不同,努力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尽管如此,作为读书人,怎么能不修身养性!《诗经》讲:‘钟鼓鸣于宫,乐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九天。’只要能修身养性,何患没有荣耀的机会!姜太公奉行仁义,七十二岁还能侍奉文、武,施展抱负,受封于齐国,传世七百余年,后嗣不绝。这是士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不敢懈怠的原因。譬如鹡鸰鸟,边飞翔,边鸣叫。古人讲:‘天不因人畏寒而舍弃冬天,地不因人畏险而不宽大无边,君子不因小人汹汹而改变志向。’‘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奉行常道,小人追求功名。’《诗经》讲:‘礼义没有过错,何惧他人议论?’因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冠前垂旒,用以遮蔽视线;耳旁悬丸,用以阻挡声音。’视力再好,也有看不到之处;听力再好,也有听不到之音。对人要肯定大德,忽视小过,不能求全责备。‘弯而直之,纠正其过;宽容优遇,自取其乐;揆度深浅,勇于探索。’一般来讲,圣人推行教化就是这样做的,通过对事物的认识去理解本质;只有理解本质,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现在的士人,没有被明主赏识,孑然无伴,超然独处,向上对比隐士许由,向下对照狂士接舆,拥有范蠡的智慧,伍子胥的忠诚,天下太平,只好与义相伴,缺少知音也无所谓,你对我的处境有何猜疑?如果一定像燕王重用乐毅,秦王重用李斯,像郦食其一样,凭借一张利嘴说服齐国七十余城邑投降。让这样的说客遍布海内,如行云流水,环绕四周,所欲必得,功若山丘,这样好吗?如今海内安定,国家祥和,要取得这样的成就,也只能恰逢其时!俗话讲‘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草棍撞钟’,岂能通晓道理、考其文理、发出声音!譬如小鼠袭击猛犬,小猪攻击老虎,可谓不自量力,有何功效?以愚蠢的见解诘难士人,问题虽然尖锐,不受到驳斥也难,这正好说明,不了解因时权变者,只能困惑于大道。”

东方朔又写了《非有先生论》,文章如下:

非有先生在吴国做官,进不能鉴古知今以激励君王,退不能颂扬圣德以彰显功绩,默默无闻三年。有一天,吴王责怪,诘问:“寡人继承先人的宏业,托位于众贤之上,夙兴夜寐,不敢有丝毫懈怠。现在,先生振翅翱翔,飞临吴地,欲以德能辅佐寡人,令寡人欣喜不已,以至于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敢斜视淫靡之色,耳不敢遑听钟鼓之乐,虚心定志,愿听到先生谏言。三年过去,先生进不能辅佐寡人,退不能彰显美德,先生这样做,是否妥当?先生有才能,没有表现出来是不忠;表现了君王没有重视,是君王不明。先生以为寡人不能正确对待谏言吗?”非有先生伏在地上,连称不敢。吴王说:“请先生谈谈,寡人一定会洗耳恭听。”非有先生说:“呜呼!能谈吗?可以谈吗?谈何容易!谈的内容逆于耳、污于目,听者心里有反感,然而利于行;谈的内容顺于耳、悦于目,感觉舒畅,又会悖于行。没有圣王明主,谏言又讲给谁听?”吴王答:“怎么能这样讲呢?‘中等以上的人,就能接受深奥的道理。’先生讲吧,寡人愿意听。”

非有先生答:“在往昔,关龙逄向夏桀极谏,殷商王子比干向纣王极谏。二位大臣都想表现忠诚,他们以为,君王的恩泽不能传达到民众,万民骚动,在朝中直言君王的过失,指出国家正在受到邪恶的侵害。他们以为,这样做是为了君王的荣誉,是在为君王消除灾祸。其实不然,直言进谏,被认为是诽谤君王,没有人臣之礼,甚至危及自身,蒙受不白之冤,还连累先人,为天下人耻笑。所以,直谏谈何容易!为什么辅佐之臣瓦解,谄谀之人猖獗,像蜚廉、恶来革这样的恶人相继出现。此二人以邪佞巧伪谋取进身,阳奉阴违,口舌伶俐,博取君王的好感。他们的话悦人耳目,以苟且取容。君王不知危险,导致国家衰亡,最终丧命,宗庙毁弃,国都沦为废墟,这是放逐贤臣、亲近佞臣的结果。《诗经》中的‘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卑身贱体,察言观色,对君王治国不利,志士仁人不屑于做。他们只会正言厉色,直言极谏,对上希望为君王除去邪恶,对下希望减少百姓痛苦,他们的谏言会忤逆君王,因此而遭祸。安身保命,希望延年益寿的士人,会隐居在深山野林,积土为室,编蓬为户,在室中弹琴,吟咏先王的诗歌,享受安逸的生活,游哉悠哉,乐而忘死。伯夷、叔齐逃避周室,宁愿饿死在首阳山,后世人称他们为‘仁义’。如果都这样做,君王就危险了,所以说,谈何容易!”

吴王听到这里,脸色肃然改容,撤去坐席、靠手,端坐静听。非有先生继续讲:“狂士接舆避世,箕子披发癫狂,这二位生活在浊世,希望以此保全自身。如果遇到明王圣主,在闲暇时,看到君王和颜悦色,向君王报以忠诚,为君王谋划安危、权衡利弊,对上,君王乐享祥和,对下,百姓安享太平,五帝三皇的治理,再现于当世。当年,伊尹蒙受屈辱,背负炊具,调和五味,辅弼商汤;姜太公在渭水垂钓,等待文王。君臣相遇,意气相投,谋无不成,计无不合,这就是遇到了明王。明王圣主深谋远虑,用仁义端正自身,施恩惠与天下,以礼仪作为根基,褒有德,禄贤能,诛邪恶,怀远方,法规统一,风俗祥和,这些是帝王要做的事。对上,没有改变天性,对下,没有伤害人民,天地和谐,远方来归,所以才称为圣王。臣子尽到责任,得到裂地封土,成为公、侯,再将封国传于后世;后世继续传颂先祖的盛名,百姓歌颂他们的事迹,因为他们遇到了商汤和文王。姜太公、伊尹是一个结果,关龙逄、比干是另外一个结果,说起来令人感叹!因此才说,谈何容易!”

听到这里,吴王肃然起敬,既而俯首沉思,仰首啜泣,泪流满面,吴王说:“嗟乎!我的国家还没有灭亡,但也是如线连绵,危在旦夕,好在还能延续!”吴王整饬吏治,端正朝纲,君臣各安其位,举贤良,施恩惠,布仁义,赏有功,行节俭,努力减少后宫的用度,节省车马乘舆的花费;远离郑、卫之音,放逐邪佞之臣,减少庖厨,去除奢靡;减少宫馆,拆除苑囿,填平沟壑,资助贫民;打开内库,赈济贫困,关心耆老,抚恤孤寡,减缓赋敛,宽免刑罚。政策施行三年,海内晏然,国家大治,阴阳协调,万物各得其所。国家没有灾难,民无饥寒之色,家给人足,积蓄有余,囹圄空虚。凤凰来仪,麒麟在郊,甘露普降,灵芝出现。远方的百姓仰慕德义,争相称臣,前来朝贺。因此说,治乱之道,存亡之理,从这些事例,就看君王是否愿意去做。臣愚以为,君王不应该故步自封。《诗经》讲:“王国有能人,周室多贤士,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讲的就是这些道理。

东方朔的文章,这两篇写得较好。其余还有《封泰山》和《责和氏璧》,以及《皇太子生禖》《屏风》《殿上柏柱》《平乐观赋猎》,八言诗、七言诗,各有上下篇,以及《从公孙弘借车》,刘向所辑录的东方朔著述,包括了所有篇章。世上流传的其他著述不是真的。

赞辞如下:刘向在年轻时,多次询问耆年老者,了解前朝典故及人物,熟悉东方朔的人都说,东方朔诙谐、善辩,但没有独特的观点,喜欢像俗人一样谈笑,后世人有很多关于他的逸闻。扬雄认为,东方朔没有名师传承,行为不符合道德;东方朔的著作,内容浅薄,有些名过其实,只是诙谐多智,没有什么专长,像倡优一样,供皇上取乐而已。然而,东方朔智慧超群,向皇上谏言,以隐语显示才能。不能把东方朔当作伯夷、叔齐样的人物,可以与柳下惠相比。东方朔以自己的处事方式告诫儿子,让他们懂得免祸:“首阳山绝食太笨,像老子担任柱下吏就很巧妙。饱食终日,安步当车,进入仕途是好事,从事稼穑也是不错的选择。在朝中作为隐士,优游世间,尽管世道险恶,也能不受到伤害。”东方朔是滑稽行家!懂得诙谐幽默,然而占卜、猜谜,不过是些浅薄的技艺,与庶民没有区别,俗人编造故事夸大其词。后来好事者,又穿凿附会一些奇妙故事在东方朔身上,故记录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