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话汉书》卷100:班伯少侠奇才,捉获歹徒赫赫有名!

《白话汉书》卷100:班伯少侠奇才,捉获歹徒赫赫有名!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定襄郡人听说班伯是外戚,一向尊贵,加上年少,又是自告奋勇担任太守,害怕班伯上任伊始会滥施酷刑,官员百姓都有些收敛。班伯召见属下县长、县吏,挑选精壮掾史分头缉捕藏匿的盗贼,十几天时间将他们捉拿归案。郡中上下为之震惊,称赞班伯神通广大。班伯称身体有病,在家中休养。班伯后因病去世,享年三十八岁,朝庭上下为班伯过早离世均感到惋惜。

《白话汉书》卷100:班伯少侠奇才,捉获歹徒赫赫有名!

班氏祖先,与楚国国君是同姓(姓芈mǐ),是楚国令尹子文的后人。子文刚出生,被家人抛弃在云梦泽,老虎发现,为子文哺乳。楚人称哺乳为“穀”,称老虎为“於菟”,因此世人称子文为穀於菟(gòu wū tú),字子文。楚人将老虎身上的花纹称为“班”,子文的后人即以班为姓氏。秦国灭亡楚国,班氏家族迁至晋、代,此后家族一直以“班”为姓氏。

始皇末年,班壹迁至楼烦县避祸,在边郡饲养马、牛、羊,经过繁育,扩大至数千群,当时,汉正值建国初期,朝廷对百姓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禁令宽松,在惠帝、高后时,班氏家族以财力雄厚傲视边郡,出入打猎,前后有旌旗鼓吹,班壹享寿一百余岁,寿终正寝,此后北部边郡的人,很多人以“壹”作为名字。

班壹生班孺,班孺为人豪爽仗义,受到州郡百姓的赞扬。班孺生班长,班长出仕为官,官至上谷郡太守。班长生班回,班回被举荐为茂才,担任长子县令。班回生班况,班况通过举荐,在朝中担任郎官,工作优秀,升任上河郡农都尉,大司农上奏皇帝,推荐班况,说班况年度考核连年第一,班况被调入朝中,担任左曹越骑校尉。成帝即位初,班况的女儿被选入后宫,成帝封班氏为婕妤,作为外戚,班况辞去职务,退休回家,家产累计达千金,班况把家迁至昌陵。成帝罢修昌陵,班况与朝廷大臣、豪门户籍迁回长安

班况有三个儿子:班伯、班斿(liú)、班穉(zhì)。班伯从小跟随师丹学习诗经》。大将军王凤推荐班伯,陪侍成帝读书,成帝在殿中召见班伯,非常亲密。班伯容貌端庄秀丽,讲话得体,成帝任命班伯为中常侍。当时,成帝正在攻读经书,大臣郑宽中、张禹每天早晚到宫中,为成帝侍讲《尚书》《论语》,地点选在金华殿。班伯受诏陪侍成帝读经,学习有很大进步,通晓经学大义。朝廷又请许商进一步讲解经书异同,再后来,班伯升任奉车都尉。几年后,金华殿的侍讲告一段落,班伯与王氏、许氏外戚子弟多有来往,但对于外戚子弟的纨绔作风,班伯敬而远之。

班氏世代生活在北部边郡,有北方人的豪爽性格,崇尚气节。班伯多次奏请皇上,出使匈奴。成帝河平年间,复株絫单于到长安朝见皇帝,成帝诏令班伯持符节作为朝廷使者,到塞下迎接复株絫单于,恰好遇上定襄郡的大姓石氏、李氏,因为私怨而结下仇恨,杀害追捕的官吏。班伯上书朝廷,自告奋勇,在定襄郡代理太守一个月。成帝派侍中中郎将王舜,乘坐传车来到塞下,代替班伯迎接复株絫单于,授予班伯玺书、印绶,任命班伯为定襄郡太守。定襄郡人听说班伯是外戚,一向尊贵,加上年少,又是自告奋勇担任太守,害怕班伯上任伊始会滥施酷刑,官员百姓都有些收敛。班伯上任,抚慰父老乡亲,把过去的亲朋故旧及有旧恩者请到太守府,执晚辈礼,酒肉款待,百姓的情绪安定下来。受到班伯宴请的人,很多是豪门大姓,愿意向班伯献上计谋、提出建议,将盗贼的底细与藏匿点详细报告班伯。班伯讲:“这正是我期待父辈们的地方。”班伯召见属下县长、县吏,挑选精壮掾史分头缉捕藏匿的盗贼,十几天时间将他们捉拿归案。郡中上下为之震惊,称赞班伯神通广大。一年后,成帝征召班伯,班伯上书,奏请祭扫祖宗坟墓。成帝下诏,郡府都尉以下官员参加助祭。班伯又召集宗族亲朋,按照亲疏远近,奉送厚礼,用去数百金,北部郡县以此为荣,老人们至今还记得。在返回途中,班伯突然患病中风,回到长安,以侍中光禄大夫在家里养病,成帝赏赐丰厚,但是,几年内卧床不起。

当时,许皇后已经被废黜,班婕妤在东宫侍奉太后,把身边的侍女李平送予成帝,成帝封李平为婕妤,立赵飞燕为皇后。班伯称身体有病,在家中休养。过了一段时间,成帝路过班伯家,亲临探视,班伯惶恐,带病起床,开始工作。

大将军王凤去世,富平侯张放、定陵侯淳于长受到成帝信任,成帝与他们微服出宫,乘坐同一辆乘舆,驾着宫中的车子在外面游玩;还让他们自由出入禁闼,举行酒会宴饮。赵皇后、李婕妤与侍中在旁边陪侍,大家举杯欢饮,大声谈笑。成帝的乘舆上面有一面彩色绘画屏风,内容是纣王与妲己在一起长夜宴饮。成帝看到班伯病体刚痊愈,对班伯很关切,有一次,成帝注视着班伯,指着画像问:“纣王是无道昏君,能荒淫到这种程度吗?”班伯答:“《尚书》讲:‘纣王滥用妇人之言。’怎么会如此放肆?这是将众恶归于一身,不会有那么严重。”成帝问:“既然没有那么坏,这幅画有什么警示意义?”班伯答:“‘沉湎于酒色’,这是微子告诫纣王的话,因为这个缘故,微子离开纣王;‘醉酒狂呼。’《诗经·大雅》为此叹息。《诗经》《尚书》告诫人们,淫乱的祸源,来自酒色。”成帝喟然叹息:“我很久没有见到班先生,今天又听到箴言!”张放等在旁边听了这些话颇为难堪,悄然起身更衣告辞。长信宫的女官庭林表在旁边,听到他们的对话。

再后来,成帝到东宫觐见皇太后,太后流着眼泪对成帝讲:“皇帝近些时脸色又黑又瘦,班侍中是大将军推荐的,应该受到重用,这种人多一些才好,辅佐皇帝保持圣德。我劝皇帝还是把富平侯张放送回封国。”成帝答应:“好。”车骑将军王音听说此事,遂暗示丞相、御史大夫弹劾富平侯张放,成帝只好将张放贬到边郡担任都尉,不久,又将张放召回。太后下诏书给成帝:“我此前讲的话还没有看到效果,富平侯又回来了,我讲的话真的不起作用?”成帝谢罪:“这一次一定奉诏。”当时,许商是少府,师丹是光禄勋,成帝任命许商、师丹为光禄大夫,班伯担任水衡都尉,与许商、师丹一起兼任侍中,作为成帝的近臣,俸禄都是中二千石。成帝每次到东宫觐见太后,常跟随一起去;每当朝廷有重大政事,做出决定,由他们向朝廷公卿宣示。对于游宴之事,成帝有所收敛,开始钻研经书学业,太后又高兴起来。丞相翟方进弹劾富平侯张放,成帝只好将张放贬回封国。班伯后因病去世,享年三十八岁,朝庭上下为班伯过早离世均感到惋惜。

班斿博学,有俊才,左将军史丹举荐班斿为贤良方正,因为对策优秀,担任议郎,升任谏议大夫、右曹中郎将,班斿与刘向一起校验皇家藏书。每次朝臣廷议,班斿都要奉诏选一些典籍在成帝面前诵读。成帝很欣赏班斿的才能,赐予班斿藏书的副本。当时,这些书籍还没有在社会上公开,东平思王刘宇以成帝叔父求借《太史公》、诸子百家等书籍,大将军没有答应,详情记载在《东平王传》中。班斿去世得较早,有一个儿子,名字叫班嗣,在当时小有名气。

班穉在少年时,担任黄门侍郎、中常侍,品行端正,操守谨严。成帝朝后期,成帝立定陶刘欣为皇太子,多次派中盾征求近臣的意见,只有班穉不敢回答诏问。哀帝即位,外放班穉为西河郡属国都尉,后来,又改任广平国相。

王莽在年少时,与班穉兄弟年龄相仿,关系很好,对班斿以兄长礼对待,对班穉以兄弟礼对待。班斿去世得早,王莽为班斿穿孝服长达三个月,送了很重的丧礼。平帝即位,太后临朝称制,王莽掌握朝政,欲粉饰太平,派使者到全国各地考察风俗,采集歌颂朝廷的歌谣,广平国相班穉没有采集,琅琊郡太守公孙闳在官府谈论灾害,大司空甄丰派属下骑快马到琅琊郡和广平国,告谕两郡国的官民,弹劾公孙闳制造不祥言论,弹劾班穉拒绝歌颂朝廷,妨害圣朝治理,犯不道罪。太后说:“不宣扬美德,不应该与谈论灾害的惩罚相同。而且,班婕妤是后宫贤慧贵人,没有区别地加以惩治,我为此而难过。”结果,公孙闳被逮捕下狱处死。班穉恐惧,上书谢恩,表示有罪,愿意交还国相印,到成帝的陵寝地延陵园担任郎官,太后答应了。此后,班穉仍然享受原来的俸禄。在王莽当政时,班氏家族没有人在朝廷当官,也没有人为此而遭受迫害。

当初,成帝的性情宽厚,能够容忍大臣们的逆耳谏言,因此王音、翟方进等敢于直言进谏成帝的过失,刘向、杜邺、王章、朱云等也敢于肆意犯上,从成帝的老师安昌侯张禹,到成帝的几位舅舅,大将军兄弟及朝中的公卿大夫,后宫外戚史氏、许氏,在朝中担任要职的外戚,莫不受到朝廷大臣的弹劾。谷永曾经说:“建始、河平年间,许氏、班氏作为外戚,他们的势力倾动前朝、熏灼四方,皇帝的恩赏难以计数,为此,宫内的仓库空虚,后宫嫔妃受到的宠幸难以想象;可现在更超过此前,后宫受到的宠幸,超过此前十倍。”谷永说的后宫是指赵氏、李氏,事实也是如此。

班穉生下班彪。班彪,字叔皮,年幼时与堂哥班嗣一起读书、游玩,班氏家里收藏有皇上的赐书,作为外戚,家庭富有,喜欢古文的士人从远方到长安来,像班彪父亲的好朋友扬雄(字子云)等,一定要到家中来拜访。

班斿的儿子班嗣虽然钻研儒学,但是也崇尚老子庄子。桓谭曾经向班嗣借庄子的书籍,班嗣说:“像庄子这样的学者,是古时的圣贤,有超过常人的智慧,一生注重修养,保持纯真,崇尚自然,澹泊名利,只能当作师友看待,不应该受到世俗的浸染。这就好像在清澈的溪水边,潺潺流水,君子蓑笠垂钓,万物不能扰乱其心灵;君子隐居于山林,世间任何美事都难以改变其志向。庄子不受世俗网罗的羁绊,不理会帝王利益的引诱,心胸坦荡,超凡脱俗,谈论者不闻其名,更感觉其品行高尚。今天我们这些俗人,已经习惯了仁义的桎梏,为名声所拖累,按照周公孔子的思维方式行事,把颜回、闵子骞当作做人的榜样,完全受困于儒学。为何还要学习老、庄?在古时,有邯郸学步的故事,意思是学习者没有成功,反而忘记了来时的步法,只好爬着回去!我担心无目的地学习老、庄,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所以不敢把书借给你。”班嗣的行事为人和言语就是这样。

班穉的儿子班彪认为,只有圣人的学说才值得研究。班彪二十岁时,王莽失败被杀,世祖在冀州即位。在当时,隗嚣在陇西拥众割据,招揽天下英雄豪杰,公孙述在蜀郡僭越帝号,一时间,风云际会,大的割据势力拥有数个州郡,小的割据势力也拥有几个县邑。隗嚣问班彪:“在古时,周室衰落,战国纷争,天下分裂,数百年后才归为统一,那些纵横天下的英雄,今天还会再现吗?能够接受天命、安定天下的人,会落在谁身上?请先生教我。”班彪答:“周室的兴衰与汉室不同。在古时,周室设立五等爵位,诸侯各自为政,王室犹如一颗大树的主干,根浅干弱,下面的诸侯枝繁叶茂,因此,在王朝末世,连年战争,诸侯纵横捭阖,战国七雄争霸,这是天下形势使然。汉继承秦制,将诸侯改制为郡县,皇室有无上的权威,臣下没有百年的继承,在成帝朝,成帝将朝政大权托付于外戚,哀帝、平帝又相继短寿,国家三朝没有皇子继嗣,危机从上面引起,对于下面的郡县,并未改变制度。王氏在朝中虽然尊贵,窃据尊位,权倾朝堂,在下面的郡县却很难找到同盟。即使王莽做了真皇帝,天下人也只是为汉室叹息,仅过去十几年,就内外反叛,远近义军纷纷起事,佯称汉将军的人难以计数,他们都自称是刘氏后裔,大家起事的目的不谋而合。现在,天下豪杰虽然占据州郡,但仍然缺少战国七雄的资本。《诗经》讲:‘皇天上帝,俯视下土,观察四方,愿民安宁。’如今,百姓仍然歌颂、思念汉室的圣德,向往刘氏的统治,这些看得很清楚。”隗嚣说:“先生比较了周、汉的形势不同,先生说得对,至于说百姓已经习惯于刘氏的统治,愿意看到汉室复兴,却未必见得!当初,秦失其鹿,刘邦只是捷足先登罢了,那时的民众,那里知道有什么汉朝!”班彪听出隗嚣话里的意思,又想到隗嚣为人狡黠、行事狂妄,于是写了《王命论》,以阐释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挽救时弊。文章讲:

在上古,尧帝禅位予舜,嘱咐舜:“郑重地告诉你,舜,天命的历数在你身上。”舜帝以同样的方式禅位予大禹。当时,朝中辅政大臣有后稷(周的始祖)、商契(商的始祖),他们辅佐唐尧、虞舜。上古时的君臣,功业光照四海,事迹流芳百世。到了商汤、周武,以武力夺取天下,这是因为,商汤、周武面对的天下形势已经不同,无论禅位或以武力夺取,都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帝王创立的功业还要顺天应民,符合历史进程。据说,刘氏是尧帝的后裔,是氏族大姓,这些在《春秋》中有记载。尧帝属于火德,汉室继承火德,高祖在沛县大泽起事,有神母在夜间暗示,以此彰显赤帝祥瑞。由此看来,帝王传承,会有明圣显示懿德,之后创立丰功伟业,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帝王的功绩上通于神明,其恩泽流布于下民,在祭祀时,才能招来鬼神护佑,享受供奉的祭品,天下归为统一。还从未听说过妄图掌控天下的人毫无根基,没有积累下任何功德,就可以平地崛起,稳坐在帝王位置。世俗百姓只看到高祖从布衣起家,却不了解其中的原委,以为仅仅是遭遇天下大乱,侥幸奋剑斩蛇,游说的士人,比喻为天下逐鹿中原、捷足先登,岂不知神器自有天授,不能仅凭力量或权谋轻而易举获得,这样的认识太过于肤浅,真是可悲可叹!世上之所以有这么多乱臣贼子,也是这个原因,他们岂止不懂得天道?更不明白人在其中究竟能起多大作用!

饥寒交迫的流民,在流亡路上忍饥受寒,期望有一件短衣抵御寒冷,或有一碗残羹充塞荒腹,他们的梦想不过一金,最终的命运却是冻馁,死于沟壑。为什么?人的贫穷同样有命运的安排。更何况天子至尊,享有四海富饶,还有神明的护佑,岂能妄存非分之想?那些所谓遭遇厄运的流言,欲借此篡夺汉室江山,即使勇猛如韩信、英布,强大如项梁、项籍,侥幸如王莽,其结果只能是身首异处,被剁成肉酱;更何况细民百姓,其功德远不如这些盖世英雄,竟然也想觊觎天子的位置!这就好像驽马行路,未经过千里长途的跋涉;燕雀之志,不了解奋翼长空的雄鹰;斗拱之才,难以承载千钧的负重;斗筲之子,怎能肩负起帝王的重任?《易经》讲:“鼎足断裂,食材倾覆。”指的还是难以胜任。

在秦代末世,起义的豪杰,共同推举陈婴为义军大王,陈婴的母亲急忙阻止陈母,说:“自从我嫁到你们陈家,就知道你们祖上世代贫贱,突然富贵,这其实是不祥之兆,不如把兵权让予他人,事情成功,只是少得到一些利益;不成功,灾祸自然会有人承担。”陈婴听从母亲的劝告,陈氏因此而得以安宁。王陵的母亲已经看出项氏必然败亡,刘氏一定能获取成功。当时,王陵是汉王的将军,母亲被楚军俘虏,有汉王的使者来,王陵的母亲见到汉使,对他们讲:“告诉我儿子,汉王是一位长者,一定能够获取天下,让我儿子谨慎侍奉汉王,不要怀有二心。”随即当着汉使的面伏剑自杀,以此来坚定儿子的信念。在此之后,天下果然属汉,王陵也因此成为汉室的宰相,得到封侯的待遇。以匹妇的智慧,尚能够明白事情的真谛,探究祸福的渊源,以保全家族的安危,其事迹流芳于后世,载入史册,更何况大丈夫做大事情,更需要冷静思考!因此说:贫穷、显达皆有命,吉凶、祸福皆由人,陈婴母亲知道进退,王陵母亲看出兴衰,举出这些事例,只是说明,帝王的名分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

高祖的兴起,至少还有五方面的原因:一是尧帝的苗裔,二是体貌显露奇异,三是起兵时有神灵在暗示瑞兆,四是宽厚明察仁恕,五是知人善任。加上高祖诚信好谋,善于听取意见,看到可用的人才唯恐使用晚了;重用人才犹如使用大脑;接受谏言犹如顺水行舟;抓住机会犹如山谷回音;即使吃饭时,也会吐出食物,采纳谏言。只有这样,张子房的谋略,才能得到很好运用;为款待谋士,沛公擦干洗脚的脏水,恭敬地向郦生请教;对待戍卒的谏言,高祖也能虚心采纳,下决心割断对故土的眷恋,最终定都长安。高祖欣赏商山四皓的傲骨,斩断对赵王的偏爱,重用韩信于行伍,接纳陈平于亡命,这样,英雄们才愿意尽心竭力。正是大家群策群力,高祖才最终拥有天下,成就帝王事业。至于那些符瑞灵验,只可当作传说而已。当初,刘媪妊娠怀上高祖,梦到与神龙交媾,雷电轰鸣,天色昏暗,有龙蛇附身的传说。及至高祖长大成人,更有许多灵异与众不同,才有后来王媪、武妇感到奇怪,免除高祖的酒债,吕公一眼看出异象,愿意把女儿嫁予高祖;始皇为此东行巡狩,镇压王气,吕后观察云形,就能找到高祖的藏身之地。此后,又有了接受天命、斩杀白蛇、西入武关、五星汇聚的传说。淮阴侯、留侯都讲过,高祖得天下,是上天授予,绝非普通人所能及。(www.xing528.com)

从古今的得失,看行事的成败,推算帝王时运,检验五者间的关系,取舍不顾其位,符瑞不合实际,只是一味地追求权力,僭越尊位,只能看作是对外不自量力,对内不顾天命,导致身败名裂,中途夭亡,遭遇折鼎足之凶,蒙受斧钺之祸。

英雄早悟,畏其祸端,超然物外,洞察未然,视王陵、陈婴之明智,绝韩信、英布之觊觎,笑逐鹿中原之荒谬,叹神器原本有天授,从不可得梦幻中警醒,不要等到二媪耻笑罔顾天命,只有这样,才会福祚延及子孙,福禄保其天年。

班彪知道,隗嚣终究还是执迷不悟,为了避祸,班彪来到河西郡。河西大将军窦融欣赏班彪的人品、学问,前来拜访。通过茂才举荐,班彪担任徐县县令,因为有病,辞去官职。再后来,受到朝廷三公府征召,但是班彪坚持做官不为俸禄,在官场上落落寡合;学问不为哗众,虽然博学,并不为当时人所欣赏;班彪言谈质朴,述而不作。

班彪有一个儿子,名字叫班固,班固举行加冠礼毕,第三年,班彪去世。班固写下一篇《幽通赋》,以表明其志向。其辞赋如下:

本高阳、颛顼之帝胄兮,楚国令尹子文之后裔,飖南风而蝉蜕兮,雄居朔方以扬声。汉历十世而衰微兮,家族有昭仪于后宫。王莽犯下滔天大罪兮,父考避祸于凉州,独善其身为家训兮,固守穷庐显其忠诚。赞颂前人之纯美兮,穷、达皆能达观知命,叹孤独微眇于末世兮,宗庙颓废而壮志难酬,愿以身许国兮,倏忽间逝水已长流。

潜归隠处以深思兮,历经日月之迢迢,为乡党所不屑兮,敢夸口文章之灿烂。魂魄孤独与神灵交往兮,真诚交感于肺腑,梦中登山巅而眺望兮,仿佛幽人之漫步,手揽葛藤而攀援兮,临深渊更要小心。听闻晨鸡啼鸣兮,心绪朦胧陷入沉思,神色苍茫于难定兮,遗谶书无限遐思。愿飞升而遇仙人兮,曲径通幽处摸索前行,将葛藤系于樛木兮,咏《南风》以安心境,临深渊内心悚惧兮,闻《雅诗》而猛然觉醒。又告知尚有吉象兮,昭示险境难测吉凶,随波逐流于官场兮,哀岁月倏忽已飘零。

蒙神灵之教诲兮,盘桓仍不知所踪,唯天地之无穷尽兮,哀生民之夭折命蹇。叹时运艰难不易兮,惜困窘而智慧尚浅!上圣觉悟而知退兮,群氓迷蒙难以召唤!昔卫叔之善待兄长兮,兄翻脸而射伤胞弟。管仲箭伤齐桓兮,桓公将仇人视为知己。变幻无穷真伪难辨兮,岂能预知祸福吉凶!封赏雍齿抚平怨言兮,诛杀丁公以惩治不忠;栗姬不能珍惜爱宠兮,邛成太后享年七十有寿。回复往返难以辨明兮,塞翁失马安知命运转圜。单豹修行于内而肉身饲虎兮,张毅修行于外而暴毙病逝,中和达观为知命兮,颜回、冉耕命丧黄泉。桀溺招子路归隐兮,谓孔氏大道之难行,叹子路执迷不悟兮,遂殒命于乱世灾祸中。游历圣门而难以自拔兮,夫子拒肉酱何以补偿。子路刚强难逃厄运兮,入圣门仍难以挣脱殒命;智慧源于根柢兮,枝叶繁华而茂盛。形影相随而不能分离兮,凡俗终究难以通晓道行。

楚人始祖乃帝喾兮,芈氏逞强于江汉;秦室称霸源于伯益兮,齐室兴盛得益于姜氏三礼:求仁方能得仁兮,天理昭昭殊途同归。纣王虐杀三贤人兮,武王得天下享有三五天命;骊姬妒忌孝子丧命兮,文公流亡于外最终返晋;武王伐纣功成还师兮,重耳滞留醉遭爱妻遣送。《震》卦龙涎流于王庭兮,经历三代而西周遽亡;《巽》卦雌鸡转雄在宣帝朝兮,经历五世而王莽篡国。

王道绵长而世短兮,穷思默想难知周详,占卜问卦于鬼神兮,欲向深奥处探幽问询。陈完卜筮定居于齐国兮,周公占卜居于洛邑。宣王、曹公托梦于下人兮,鲁公、卫公谥号来自民谣。叔向呱呱声中知其亡晋兮,许负相面知亚夫终将饿毙。道混成自然归一兮,术同源而终将分离。神灵预知命已注定兮,命运随时事而沉浮。斡流旋转难以止息兮,遭遇坎坷而盈缩有期。三栾本为父子兮,其报应在生前善恶有命。洞察世事其纷扰兮,民众常受困惑迷蒙。庄周、贾谊为之叹息兮,生死祸福岂能预测,言辞洒脱矫情兮,遇危难依然蹉跎。

圣人有至理名言兮,顺天理而情义难却。物有天理而不悖兮,遇危难而道义相随,守道义不首鼠两端兮,守德行不为物欲所累。三贤不同而目标归一兮,伯夷、柳下惠共享美名。段干木居魏而拒秦兮,申包胥历危难以存亡楚。纪信代高祖焚于烈火兮,四皓守节操而隐居南山。君子小人有区别兮,贵在福荫后世显荣。身亡而英名长存兮,乃先贤遵循之道统。

观天网之恢弘覆盖兮,唯至诚方能相助,谋先圣大道之难行兮,须道德实践与信义同行。赞虞舜《韶》乐之嘉美兮,孔子聆听忘却肉味。《素王》之文延至招麟兮,汉封孔子后裔为汉室嘉宾。仙人通达感物兮,神灵洞察而气息入微。养游基飞箭射猨兮,李广射猛虎箭入巨石。非精诚难以感物兮,无信义岂能通神!操末技犹然自夸兮,悟大道率性求真!

观览孔子、伏羲于上下兮,经纬天地者皆为圣贤,朝悟大道夕死不悔兮,顿忘情遗骸于未然,若与彭祖共同偕老兮,愿与后来者论道抒情。

概括曰:天造草木,立性命兮,循环大道,唯圣贤兮。浑元运物,不停歇兮,愿留姓名,为表率兮。舍生取义,符道统兮,忧伤万物,添哀痛兮!固守道义,岂摇动兮?悟性通达,入神域兮!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班固担任郎官,校勘宫中收藏的文献典籍,遂立下志向,专心于著述,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即使著述不为当时人所欣赏,受到讥讽,被认为是无用之功,仍矢志不移。同时,班固感念东方朔、扬雄自谕,贤士难以像古时的圣贤苏秦、张仪、范雎、蔡泽,封侯拜相。班固自我勉励,绝不折道回转,坚守道义,明示君子要坚定志向。班固写了一篇辞赋,以回答世人的猜疑,其辞赋如下:

宾客与主人开玩笑,客人讲:“人们常说,圣人有壹定之论,烈士有不易之分,但也同样崇尚名声。因此才会有上贤立德、其次立功的说法。立德不在其身后显露名声,立功不合乎时宜也难以彰显功名,因此圣贤行事做人,往来奔波,席不暇暖,蓬头垢面,皆为此而努力。由此看来,行事前要首先决定取舍,这是古人做事情时须首先考虑的,著述文章在古人看来,只是闲暇时的事务。而今我等生活在帝王盛世,宽衣博带,冠冕堂皇,崇尚功名,谈论道德。先生却枉费心机,著述不着边际的龙虎文章,岂不是不合时宜?这样做,既不能昂首挺胸,奋翼展鳞,弃泥沼于身后,驾云雾于长空,令世人瞩目,使闻者向往。我担心,先生这样做,只是徒耗精力。先生自以为,奔波于蓬门陋户,游乐于经书典籍,殊不知,上无冠带欣赏,下无世人羡慕。即使先生甘心于超然物外,竭尽思虑于宇宙,苦心焦虑于毫芒,潜神默思,迁延岁月。然而先生的著述,器不能售于当今,效不能显于当世,虽宏议博论犹如涛波滚滚,文辞华美恰似春华秋荣。先生却既不能立德,亦难以立功。在我看来,以先生的才能,应该将朝夕劳累,附会于当今世务,使自己生有显名、死有美谥,这样做,岂不是更好?”

主人听完,莞尔一笑,说:“按照客人的理解,正可谓,只看到势利之华美,却忘记道德之深厚,只关注居室之荧光,却不见耀眼之太阳。在古时,王道荒芜,周失其御,侯伯争强,战国横槊,于是乎,七国纷争,分裂华夏,龙争虎斗,扰攘不息。在当时,游说之徒风驰电掣,巧舌利辨,纵横捭阖。其余者飙扬影附,追随其后,英雄豪杰难以胜数。因此,枯木朽株即可用铅刀削断。鲁连献一策可获千金,虞卿为朋友可弃相印。即使他们莺声细语合乎音律,赏心悦目,娱乐群雄,然而淫邪轻佻,难登大雅之堂,非《韶》《夏》之乐可以媲美;更有些因势而变、趋炎附势、俯仰潮流者,世代一变就难以存身,这不是仁人君子追求的目标。更何况合纵联横,拆散他国,亡命天涯,摇唇鼓舌;羁旅异乡,夸辩口舌,似这等不肖之辈,犹如过江之鲫。商鞅挟带三术,钻营孝公;李斯高谈时务,取悦始皇,这些人趁着风云际会,遭遇时事动乱,侥幸逞其奸邪,求得一时富贵。朝为荣华,暮为囚徒,富贵一瞬间,祸害满天下,恶人为此尚且痛悔,更何况仁人君子,何足道哉!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韩非激辩,为的是讨好君王;吕不韦设谋,为的是谋取厚利。《说难》文辞俊美,韩非陷身于囹圄;子楚回国继位,不韦命丧于黄泉。因此,在当时,孔子怀凌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纵观圣贤,难道皆为迂阔之士?大道不能三心二意!而今大汉荡涤污秽,拓展前程,廓清帝业,恢宏朝纲,其伟业胜过伏羲、神农,其国土超过黄帝、唐尧;君临天下,俯瞰八荒,红日高照,耀武扬威,囊括四海,温暖如春。因此,普天之下,六合之内,莫不同源共流,沐浴圣德,枝叶繁茂,享受安乐。犹如草木生长在山林,鱼鸟徜徉于湖沼,受恩惠者滋蕃,失恩惠者凋零,于天地间同受教化,岂能以人事厚薄而妄论短长?而今君生于盛世而妄议战国,受人蛊惑而怀疑目睹,立于土丘却侈谈泰山,俯瞰溪流欲遥测深渊,岂能够度量其深浅。”

客人问:“若谈到商鞅、李斯,他们皆为衰周时的恶人,也是命运使其下场如此。请问上古时的士人,处身立世,辅佐成名,可以为后人所敬仰者,在当时也默默无闻吗?”

主人说:“怎么能这样说呢!在上古,皋陶为舜帝设谋,箕子为周人献策,他们为帝王出谋献策,提出的建议符合圣君的想法;殷商傅说在梦中告知商王武丁,从而在傅岩发迹;周室姜尚在渭水垂钓,文王在占卜后礼遇;春秋时齐国宁戚在车下喂牛,通过吟诵使得齐桓公感悟;汉初张良在下邳桥上受书,继而得到辅佐帝王的道术。他们后来的际遇,似乎也有神灵在暗中襄助,岂能仅凭着能言善辩就想得到帝王厚遇?在辅佐帝王的事业时,他们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帝王出谋献策,施展才能。汉初有士人陆贾,为高祖在诸侯间游说,为汉朝制定国策,写下《新语》;董仲舒勤奋钻研儒术,使得儒学在汉代奠定基础,立下丰功伟绩;刘向考订古文典籍,梳理百家学说,光大百家言论;扬雄埋头著述,写下《法言》《太玄》,以辞赋向成帝提出谏言,劝谏成帝在治国理政时注意宫闱间的私情,以古代先圣的事迹警示帝王,文辞华美绮丽,引述先圣的典籍篇章,其文章内容翔实,说理有据,既能够劝谏帝王,又能够昭示后人,他们的成就不正与先圣一样吗!还有,伯夷为了理想,宁可饿死在首阳山,柳下惠在仕途饱受屈辱,颜回安贫乐道,孔子废寝忘食编撰《春秋》,身为志士仁人,他们的声望充塞天地,堪为后世师表。我听说:一阴一阳,天地之方;乃文乃质,王道之纲;有同有异,圣哲之常。因此说:“要谨慎选择方向,还要坚定志向,服从天命,虚心克己,感悟圣意,才能得到神灵护佑,最终实至名归!”客人听说过和氏璧的故事吗?和氏璧蕴含在楚地的石头里,隋侯珠隐藏在蚌蛤间,经过岁月的磨砺,世人却不知道这些无用之物竟包含有无价之宝,而一旦被发现,和氏璧的光华,隋后珠的明亮,它们蕴含的英华、精髓,令后世人领略到流光千载的稀世珍宝。应龙伏卧于污渎,会受到鱼鳖的戏弄,是因为鱼鳖并不了解,应龙有朝一日会一飞冲天、吞云吐雾,徜徉于天际,翱翔于苍穹。因此说,污泥涂身而能够一飞冲天者,是应龙;被人视为顽石、蛤蚌,先贱后贵者,是和氏璧、隋侯珠;能够在暗昧中保持高尚情操者,是仁人君子。譬如伯牙、师旷,他们的品行高雅,在管弦声里清心寡欲;譬如离娄,在细微中能分辨出秋毫;譬如逢蒙,百步穿杨的射技天下无敌;譬如鲁班,运斧敢于砍向鼻端;譬如伯乐,慧眼能识别奔驰千里的宝马;譬如乌获,奋力举起千钧宝鼎;譬如医和、扁鹊,医术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譬如计然、桑弘羊,计算、经营、理财的能力无人能比,他们都是人中俊杰。我难以与诸位圣贤相比,身无长技,只能以我的笔端,撰写古今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以及他们所经历的事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