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成为幼儿教师:换一种目光看孩子

怎样成为幼儿教师:换一种目光看孩子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听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我环视了一下,看见坐在最后一排的两个孩子站了起来,手拉手说说笑笑的,非常开心,完全没有在听故事。我坐了一会儿,明白了孩子们会吵闹的缘由。其实,孩子的任何“出格”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吵闹的问题可谓层出不穷。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了解孩子。

怎样成为幼儿教师:换一种目光看孩子

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幼儿园 林艺琛

故事发生在小班下学期的开学初。中午进餐前,我通常会组织孩子们听听音乐或故事。那一天也不例外。我用多媒体给孩子们听配乐故事。刚开始,孩子们注意力比较集中,过了几分钟,安静的场面便被打破了,坐在后排的孩子有点儿按捺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手舞足蹈,还有小朋友离开座位,和别的小朋友聊天,声音越来越响。我连喊了几遍“请安静”后,情况有所改变,大多数小朋友安静了下来,可是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闹腾起来。这时,我有点儿生气,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听念得很生动的配乐故事;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是不能安静下来,他们好像总是在用特殊的语言交流着什么;不明白为什么平时几个懂事能干的孩子也会参与进去。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听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

我环视了一下,看见坐在最后一排的两个孩子站了起来,手拉手说说笑笑的,非常开心,完全没有在听故事。我便径直朝他们走了过去。当我走近时,孩子们的笑脸凝固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两张胆怯的脸和准备受罚的表情。突然,我很想知道孩子们究竟为什么玩得那么开心。于是,我便什么话都没说,在最后一排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一坐下来,孩子们一个个都转身坐好,认真地听起故事来。我坐了一会儿,明白了孩子们会吵闹的缘由。原来,播放故事的声音不太清楚,加上配乐,声音更加模糊,以至于坐在后排的孩子根本听不清故事讲的是什么,于是他们干脆自顾自玩起了游戏。在我提醒后,他们尝试去投入故事,但还是因为听不清,注意力很快转移。

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有点后悔自己刚刚的行为。没有经过观察了解,只想着让孩子安静下来,是多么失礼啊。幸好我坐了下来,亲身体验了孩子们的困难。是我错怪他们了!于是,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班的多媒体有点问题,很多小朋友听不清故事,等会儿我来检查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还有很多小朋友想听故事,那就由我来给大家讲吧。”于是,我关掉多媒体,从阅读区挑选了一本小朋友们比较感兴趣的绘本,开始讲绘本故事。一页一页地讲,小朋友们都听得非常投入。讲到有趣的地方,小朋友们会开心地大笑起来,催促我继续往下念。我不禁特别感动,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孩子们,对不起,你们真棒!

进入幼儿园已近一年。这一年的时间里,我收获了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这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实践与验证,是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相互结合的过程,也是我寻找自己教学风格的关键期。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我也在和小朋友们共同成长,一起学习新本领,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反思自己。

这件事给了我很多启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当发现坐在后排的孩子时不时做小动作或窃窃私语时,以前我往往会主观地认为孩子不专心听讲,会用眼神或语言来提醒孩子注意,有时甚至会停下来批评孩子。这不但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心,而且使整个活动受到影响,让认真听讲的孩子也受到了干扰。想到这里,我觉得非常惭愧,感觉自己仍然不了解孩子。其实,孩子的任何“出格”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当我们组织了自认为很有意思的活动而孩子参与度不高时,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孩子,而要去细心观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耐心地倾听,多和孩子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为什么孩子们会出现如此行为?是真的不想听,还是视线被挡住了?还有其他原因吗?作为教师,发现问题后最重要的就是去观察,去分析与反思,去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了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调整;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尝试着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可以求助老师或同伴。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只从教师的角度。让我们追随孩子们的脚步,与他们一起携手成长。我相信我可以!

名师引领1

作为一名工作一年的新教师,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教学相互结合,透过现象分析原因,并萌发了初步的反思性教育意识,这是非常可贵的教育品质。深入剖析这篇教育故事,我发现故事反映了当下一些新教师在教学观与儿童观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如重主观臆断、轻客观研判,习惯控制、害怕“放手”,喜欢给幼儿的行为贴标签,以及无法准确把握幼儿园各项活动中的幼儿“年龄适宜性”问题等。(www.xing528.com)

这则教育故事发生的场景是小班下学期开学初的餐前活动,教师反思了材料提供的问题,反思了自己的主观臆断,反思了自己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也反思了自己对小班幼儿不够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关注小班下学期幼儿餐前活动的创设是否适宜。思考每一个教育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价值,深入剖析小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倘若教师能准确把握幼儿注意时间短、模仿性强、认识问题依赖具体行为以及行为受情绪所支配等年龄特征,尝试安排更开放的内容,如提供更多的内容和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提供更开放的经验通道,为幼儿搭建更合理的支架,促进他们自主建构经验;采用更开放的评价方式,不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幼儿,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

(点评专家:徐晓青,浙江省学科带头人、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宁波市教坛新秀,宁波市第一幼儿园副园长)

名师引领2

本文的作者有着明确的职业追求,希望能记录教学点滴,积累教育教学的好方法和有效经验,成为一名受欢迎的好老师,这是值得肯定的。故事中,教师也能及时反思到自己要倾听幼儿的声音,追随幼儿的脚步,较好地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吵闹的问题可谓层出不穷。教师前面的压制没起什么效果,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当教师坐到孩子当中,很快发现了问题原因所在,其后的调整,也很好地满足了孩子的需求,起到了教育效果。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到底是粗暴对之——“杀鸡给猴看”,是听之任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还是分析缘由,进行适时地调整与改变,这就是教育的智慧。我们说:师幼是平等的,要善于蹲下来与孩子对话,与孩子一起成长。新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积累、提升的过程,需要自己慢慢内化。

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了解孩子。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表现带有情绪性、情景性,我们不能用一种规定的模式去简单处理。日常活动中加强观察与分辨是很有必要的。观察孩子的行为是了解孩子的第一步,通过孩子的外在行为表现,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诠释与推论,去读懂孩子。我们不是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要陪着蜗牛散步。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艺术。基于儿童的视角,了解儿童的需求,发现儿童的问题。让我们换一种目光看孩子,更好地了解彼此的视角;让我们换一种思维想孩子,拨动心弦,彼此理解;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教孩子,快乐游戏、亲身体验,让教学变得轻松而愉悦!

(点评专家:朱珏君,宁波市优秀教师、区教坛新秀,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中心幼儿园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