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课程运动处方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体育课程运动处方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80年,Tissot敦促骨科医师用运动促进受伤后关节肌肉的功能恢复。现在运动处方已发展成为指导人们进行健身锻炼、康复的重要方法。美国运动医学会在运动处方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学会于1975年首次出版《运动试验和处方指导》以来,至今已出版了数版。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在运动处方的理论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与国外相比,基础性研究、运动处方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在日本。

体育课程运动处方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世界上最早的运动处方可追溯到我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的作品《行气玉佩铭》。此玉佩上刻有45个字,郭沫若先生译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在2000多年前就指出了“运动则生,不运动则死”的道理,及现代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吕氏春秋》还提倡“动形以达郁”,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则不畅达,而百病由之而生。战国末期荀子提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明确指出了“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中有“形劳而不倦”“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倦伤脾”。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云:“体欲常少劳,无过度。”他们都反对过度运动。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积极推行战国时期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论时,提出要注意适度性问题。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三国志·魏书·华佗传》)。除了上述这些精辟的理论外,我国古代还有许多丰富的运动形式。最早的资料有汉代的《导引图》。这套图是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图画高约40厘米,长约100厘米,上绘有44个男女老少分四行排列练功的各种姿势和动作,形象生动、逼真。

五禽戏》是华佗提出的一套既可合又可分的医疗体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行动特征、象形编制的。华佗认为,人要经常活动,就可以血脉流通不生疾病,如果觉得身体不舒适,就起来做一种模仿禽兽动作的体操,稍出汗就停止,这样就可以感觉轻松。宋明以后,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成套的康复体操在民间流传甚广。

西方的运动疗法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神庙壁画中就有运用运动治病的内容。古希腊医学家希洛地卡斯(Herodicus)及其学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运动可增加肌力,促进精神、体质的恢复和改善,并可推迟衰老。希波克拉底最早用体操来治疗疾病,他的论著《运动疗法》 《健身术》是运动处方的萌芽。希波克拉底的论著《论养生》(Preidiaites)中,论述了四季运动卫生、运动前后卫生的注意事项,进行运动的合理顺序及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的必要性,此论著被称作运动处方的萌芽。公元2世纪后,凯卢斯·奥雷利亚努斯(Caelus Aurelianus)首次提出了对瘫痪病人使用滑轮悬挂肢体、步行及在温泉中运动等治疗方法,还提出了创伤应早期进行运动,以加速创伤的愈合。[5]文艺复兴后,1569年希罗密姆(Hieromymus Mercurialis)提出了一系列运动的观点,如运动的目的是保持健康,运动要适合于身体的可能,运动要经常进行,患者应根据各自不同情况进行运动,过度运动会引起疾病发作,出现不良反应时须及时停止运动等。16世纪,Fuchs提出了“两种运动”理论:一是单纯运动;二是既是运动又是工作。这可能是最早提到的运动治疗。1780年,Tissot敦促骨科医师用运动促进受伤后关节肌肉的功能恢复。

近代运动处方从19世纪开始,瑞典的Petet.H.Ling(1776—1839)创造了利用肋木,配合徒手操进行康复锻炼的方法,创编了专门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医疗体操,从而使运动处方治疗系统化。在采用抗阻练习以发展肌力中,他还对运动负荷、重复次数等进行定量。1845年,William进行有控制的体操与步行以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1876年,Scott兄弟以步行进行心脏病的后期治疗,并以体操作为步行的准备练习。(www.xing528.com)

现代运动处方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仅有70年左右的历史。现在运动处方已发展成为指导人们进行健身锻炼、康复的重要方法。美国运动医学会在运动处方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学会于1975年首次出版《运动试验和处方指导》以来,至今已出版了数版。每一版都综合了当时世界各国专家的研究成果,对上一版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改,使该书内容一直代表运动处方的最新研究成果。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在运动处方的理论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日本,运动生理学家猪饲道夫教授于1970年倡议政府成立了“日本体育科学中心”。1971年该中心又成立了运动处方研究委员会,专门研究如何为国民制定运动处方,通过努力于1980年出版了《日本健身运动处方》一书。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军医库珀提出了著名的耐力测试法——有氧训练法,出版了最有影响力的《有氧代谢运动——通向全面身心健康之路》一书,为世界多国所采用。在德国,1953年黑廷格(Hastingsburg)和缪拉(Miura)发表了《不同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的论文,对健康运动处方的兴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运动处方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发展趋势为:由应用于康复领域,发展到预防和健身领域;由心脏康复运动处方,发展到各种慢性疾病防治的运动处方;由单一提高心肺功能的运动处方,发展到多方位的力量处方、耐力处方、柔韧处方等;功能评定方法由繁到简;处方程序由手工发展到信息化处理等。[6]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运动处方的概念和理论,近40年来在应用推广和科研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内一批医院开展了运动处方应用与研究工作,还有许多院校开设了运动处方的课程,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但与国外相比,基础性研究、运动处方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在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政府就提出体育发展的两项基本任务:一是推广应用运动处方的理论和方法;二是改善体育设施,并在大、中、小学的体育中推广运动处方。这两项任务的落实使日本人的体质大大增强。1995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民体质健康,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人们普遍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及时提高广大群众科学健身的能力成为全民健身运动能取得更大成效的关键。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全民健身运动的组织与落实;另一方面还要加大群众体育的科研力度,加强对运动处方的研究,加快运动处方的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